美文网首页想法
辞职三年,怕什么!

辞职三年,怕什么!

作者: 辞职三年 | 来源:发表于2018-07-21 14:04 被阅读0次

    缘起

    做“辞职三年”这个订阅号,可以说是一时兴起。因为这是今天早晨7点钟睁开眼睛之后的第一个想法。于是坐在沙发上,把自己的想法快速的写在笔记本上。

    也可以说是为了帮助自己思考和总结而专门设立的。辞职这段时间,我一直保留着读书的习惯,但是很多阅读的感悟和思考就像流星一样转瞬即逝,它们在我的脑海中划过,却没有留下任何痕迹。为了不让他们就这么白白溜走,所以我决定用文字把它们记录下来。

    公众号名字的由来和选择

    当时我想了两个名字:“辞职三年”和“带娃三年”,不得不说,现在育儿类的订阅号、公众号是很火的,但是我不想凑这热闹。经过思考,我觉得这个订阅号不是专门讲带娃的,我还有其他更多更丰富的内容。尽管这个时代的各路大咖们都说:要成功,必须要先学会聚焦。但是,这有个前提是,你必须先要知道你准备往哪个方向去聚焦。所以在你还不知道方向的时候,先写起来,比什么都重要,写一段时间,觉得有方向了,再去聚焦也不迟。而我生活中的状态,很丰富,我想写全职妈妈的心酸和泪水,想写经过我实际操作的带娃攻略,想写和队友相处的点滴,想写我看书之后的心得,想写自我认知给我来带的改变,想写对职场的反思,想写精力管理,想写如何收纳和分类,想写如何学会说话……太多太多,而这些都是在我辞职之后才有机会去感知和领悟的东西,所以选了“辞职”而不是“带娃”。

    辞职三年,三年这个时间段,是我自己的一个假设。我2016年5月生娃,2016年12月底辞职。大概算了一下,从娃出生开始算起,我大概要等他三岁上幼儿园,也就是2019年9月份才有可能回归职场,算下来就是三年多的时间。所以,最终决定用“辞职三年”来命名。

    辞职让我无意中遇上自己的间隔年

    辞职这件事情除了是我迫不得已的之外,还让我无意中遇到了自己的“间隔年”(Gap Year)。

    间隔年的传统最早来源于17世纪英国贵族子弟的“壮游”(The Grand Tour),他们用几年的时间去游历、学习、开阔眼界。后来间隔周期演变成一年,这一年就像是过去连续生活的一个裂缝,所以被称为Gap Year

    之前的人生,我是被一大群人裹挟着前进,周围的人在干什么,我就在干什么,小学、中学、大学、毕业、工作、嫁人、生娃,被人群包围的感觉,很安全,不用想太多,随大流的走就行了,也并没有觉得有什么不妥。只是,偶尔在某个夜晚醒来,内心会有一种缺点什么感觉。

    我辞职有两个原因:一是孩子出生之后确实没人带,这是客观因素,另外一个原因是,在正式辞职之前,我尝试过找保姆或者其他人代劳解决孩子的问题,但是我发现这是一个特别不好的决定,孩子没有照顾好不说,我自己也根本没办法安心工作。最后,索性辞了职,专心做起了全职妈妈。在这一点上,或许我要感谢孩子的到来,是他帮我做了一个决定,一个以前一直想做但是不敢做的决定。

    辞职之后,我看到了一些以前不曾看到的问题:

    1取舍的尺度

    那些打着工作很忙的幌子,说自己没时间带孩子,下了班却找同事K歌,喝酒,即使在带娃也是心不在焉、手机不离手的家长,其实不仅仅是懒惰这么简单,更重要的是一个取舍的尺度没有拿捏好。我们总有很多事情要做,工作报告要写、季度报表还没出、同事生小孩了还没去看、家里水龙头坏了老公也不修、健身卡都快到期了,才去了两次,本周家里又要大扫除了,孩子那一堆脏衣服还没洗……如果你不做取舍,你就会永远被这些事情牵着鼻子走。

    香港特别行政区新一任行政长官林郑月娥,在接受中央电视台采访的时候说:“我两个孩子小的时候,我从来没有请一个工人,煮饭什么事都是我亲自做,我觉得这个很重要,孩子要感觉到妈妈是照顾他们的。”一个行政长官都能做到这样亲力亲为,我们为什么不可以?这是一个观念上的转变。

    2站在孩子的角度理解孩子

    当我全身心带孩子的时候,我的关注点就会放到孩子的身上,从而学会站在孩子的角度考虑问题。

    我曾经在马路上看到,一个小女孩不停的哇哇大哭,爸爸以为她只是在闹脾气,其实是因为爸爸要抱着孩子过马路,但是孩子的一只鞋子却丢在了路口;

    我也看到一个爸爸用力推着自己5、6岁的儿子,一路推推搡搡把他送进了幼儿园;我还看到一个妈妈,因为女儿不知道避让过往的车辆,而大声训斥她是猪脑子;还有一个奶奶,拿着棍子要求自己三岁的小孙子乖乖坐好吃饭。

    说实话,生活中,我看到了太多太多这样的例子,每每这个时候,我就觉得我是这个孩子,我对孩子的感觉感同身受,他们脆弱而敏感的幼小心灵,真的能经得起成人世界的训斥、责备、各种所谓的要求吗?大人们,我们究竟能理解孩子多少呢?所以,任何时候我都会要求自己,尽最大的努力,站在孩子的角度去理解孩子。因为相对他,我是成年人,我之所以是成年人,难道不是因为我的心智比他更成熟,思维方式更开阔,更懂得控制自己的感情,更能使用有效的方法吗?如果不是,我们就不能自称自己是成年人,是父母、是家长,充其量我们也就只能是武志红老师说的“巨婴”而已。

    3时间管理的意识被唤醒

    以前上班的时候,我就喜欢利用工作的间隙,写写微博,做些阅读笔记,但是毕竟是在给别人打工,有工作任务来的时候,还是要先去完成工作任务。所以那时候,我的思考和阅读的时间都是利用碎片时间做的,我没有整块的阅读时间。你可能会说,下了班的时间呢?下了班的时间不是整块的时间吗?

    对,你反问的非常好。但是对于一个时间很充足的人来说,他是想不到去管理时间的,如你们所想,我下了班的大部分时间,是在看跑男、中国好声音、追赵丽颖的新剧。

    辞职之后,孩子的事情占据了我大部分的时间,但是也是因此我意识到时间的可贵,也因此更加珍惜时间,尤其珍惜自己独处的时间。网上有位妈妈,孩子睡了之后,自己坐在床边上嗑瓜子,老公问他大晚上磕什么瓜子,她说:别说话!我磕的是我的独处时间。

    正是时间的有限,才唤醒了我的时间管理意识,才让我因此获得了比以前更多的整块的学习时间。比如:孩子睡午觉时候,通常是两小时,够我写一篇文章,或者可以洗个澡,还能做个面膜,再看一会书。我尽量安排好孩子吃喝睡玩,然后剩下的时间就是我自己的,不会被任何人打断。所以,辞职之后,用来阅读和写作的时间反而变多了。

    4尊重自己的内心

    我的间隔年可能要比别人长,但是那又怎么样,我们每个人都是不一样的,我们只要觉得享受自己的内心状态就好了。

    刚开始的时候,我也看很多的励志故事,什么马云、李开复、董卿、迪丽热巴、杨幂,可是后来,我发现,这样的故事看多了未必是好事。励志故事不是不好,但是会让我们找不到自己。

    刚开始那段时间,整个人是像是被打了鸡血一样,心中高喊口号:我也要努力变成他们的样子,我也要成功!似乎是在和自己较劲,内心想说:越是辞职,越是不能落后,不能和社会脱节,好像是等着憋个大招,好像三年之后自己就能变成当地名人一样。后来,我发现,这个状态并不对,我越是看这些故事,越是焦虑,越是焦虑,我就越是找不到自己。最后自己被巨大的无力感、挫败感淹没。

    后来,我就开始关注自我。一诺关于认识自我的论述,有点像个洋葱,帮我一层一层拨开了自我,当我看到那个本我的时候,我泪流满面。

    她说:人有一个外在的自我。就像你是IT男,毕业于一所名校,你是学霸,你是乖乖女。

    再往里一层是一个批评的自我。比如:当你有个想当部门主管的想法时,内心可能总会有个声音来否定自己:就你?你凭什么能做到?

    再往里一层是曾经受到伤害的自我。比如我小时候总会觉得爸妈会爱哥哥多一些,所以我在家里并不是受欢迎的,感觉自己有点多余。这其实是一个受到伤害的自我。然后那个否定的自我就会说:我不够好,不会有人因为我是谁而喜欢我。最后表现在外在的我就是一个不敢发表自己见解,害怕冲突,总是会自觉或者不自觉的去讨好别人,用别人的眼光来定义自己,一副老好人的样子。

    最后的最后,你才会看到那个本我。

    自我认知这个话题很大,一时半会写不完,后面慢慢写吧。

    我看那么多的励志故事,我想要成为那些成功的人,可是后来,我不但没有变成他们,我反而更焦虑了。这就是外在的自我和内在的自我根本没办法统一而造成的焦虑。

    我还反思了自己在职场的状态,我太在意别人的评价和眼光了,所以尽管有几年我连续被评为优秀员工,但是我的内心其实是惶恐的,甚至,我想过,领导突然哪天找我谈升职,我都会不知所措。因为我始终努力维系的是一个外在的自我,就是领导、同事眼中的那个我,而不是那个真实的我。

    现在也流行很多这样的论调:工作几年就会被社会磨平棱角,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之类的,但是当我看了一诺的分析之后,我知道他们之所以会这么说,都是因为从来没有看到自己内心的那个本我。

    一诺还说:如果要得到真正的个人内心的快乐,有两段必经之路,一是自外向里,能够透过外在的自我去看批评的自我和受伤的自我,进而能够触摸到自己的本我,能做到这一点已经是很不容易了。但真正的快乐来自于第二段路,就是自里向外,让外化的自己,是自己灵魂的延伸。看到了这两段路, 你就会理解: 幸福的密码,就在于外化的自我和本我的同一。

    还听过罗胖说过的一段类似的话:外在的自我和内在的自我之间有一条沟,掉下去了,你就是一个失败者,而想办法往沟里填土,最终爬出来,就是获得了成长。当然,罗胖的说法好像更励志一些,相比之下,我还是更喜欢一诺的论述。

    5反思自己的阅读和写作模式

    辞职之后,我开始反思自己一直喜欢阅读和写作,为什么到现在没写出点像样的东西,就是因为我没有一个完整的回路。

    阅读、感悟、写作、反馈、思考、总结,形成自己的思维体系。这应该是一条完整的回路。但是我走到写作(输出)的环节就没有再走下去,所以现在我才知道,为什么我电脑里有一大堆写的乱七八糟的又不知所云的文章了。

    于是,今天早晨一有了想法,下午就立刻开通了这个公号,除此之外,还要在其他的平台上写,和更多的交流、碰撞,这些都是为了打通这个闭环。真的,只写给自己看的文章,和要拿出来发表的文章、甚至可能被更多的人看到的文章,是完全不一样的,我要想应该用什么词,才能让表达更准确,我要考虑文章的结构,我更要考虑写出来的文章到底能不能给别人带来收获。就像刘润老师说的:写作要有三感:价值感、结构感、对象感。用价值感来死磕自己,用结构感切割文字,用对象感伺候读者。

    最后,再说说,“辞职三年”这个订阅号既不卖课,也不卖母婴用品,也不卖书,也不卖生活用品,什么都不卖,我想保证文章的单纯性,记录的就是一些自己辞职前后的变化。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辞职三年,怕什么!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kfjhm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