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要当作家》这本书的作者是埃里克.奥尔森,商务印书馆,2021年5月出版。
这本书记录了20世纪70年代爱荷华作家工坊的生活、爱情和文学之路。
那个年代,计算机打字很不方便,很多人都是用手写创作,出一本书很难,当作家也很辛苦,和我们现在这个时代完全不同,但有一些共通的东西,我看了很感慨,也解决了我一直比较关注的写作领域的几个问题。
一、评论
(一)文学创作和文学评论的悖论
很多作家没有受过正规的基础学术训练,所以有人人认为作家过时了,文学评论才真正有创意,所以学术界与创作人士之间的矛盾由来已久。
一个作家教师上课时,现身说法,告诉学生自己怎么写小说,初稿的创作过程具体怎么样,详细说明自己的方法。他告诉学生不建议照搬照抄,学会他的做法,而是找到适合自己的方法,事实证明,学生的方法都不同。
这就是小说评论和小说创作的悖论。
小说创作方法很多,每个人的方法都不同,但小说批评始终把理论和方法结合起来,好像只能找到一个正确方法似的,他们始终觉得能后知后觉地总结出来一个正确方法,但那并不是事实。
里尔克说,艺术品意味着无限孤独,不能仅凭这么单薄的批评理解艺术品。只有爱可以把握艺术品,可以让艺术品持久,可以公正地评判艺术品。
(二)文学评论的积极意义
作家需要独自创作,但创作有自身的局限性。
有一个隐喻来可以形容创作:创作好比给自己理发,你自己只能剪那么多,你需要有人帮你剪后边的头发,这就是评论的意义所在。
评论了几个月网友文章,我很明确的感受到,评论分为很多层次,我大约还在底层。
我在评论过程中过于主观,用自己的眼光和知识去看其他人的作品,中间有一段时间,能感觉出有些文章的水平在自己的认知边界以外,那里有自己所不具备的知识和审美情趣。
所以,我最近评论比较少,出于对每个人创作的不同方法和不同审美的尊重,更注重了解作者怎样一步步将文章推进到最后,看看他们的心路历程,给出一些自己在某些点的感受,而不再给全局性的结构建议或审美感受,希望自己能在这两方面逐步有所提高。
二、作家的生活
(一)共性特点
在那个时代的工作坊中,真正写出作品的作家共同特点是年少的时候,他们都读了很多书,导致了自己写作的冲动。
很多作家生活都不健康,在局外人看来,可能他们很多都是歇斯底里的疯子或者精神受过创伤的病人,也有严格自律的正常人,但所有人的共同特点是有强烈的倾诉欲,想要表达出自己的想法。
(二)作家和其他职业完全不同
其他职业毕业之后,人们有了毕业证书,就可以去谋生了,他们下一步沿着明确的道路,经过有指导的实践、测试和授权定义的路径,这一切都指向持续时间长的职业生涯,还能赚大量的钱。
但是作家从创作班毕业之后,他们的生活远远不够安全,他们没有明确的步骤,教职的机会极少,没有人保证出版他们的作品,他们除了生存的挑战以外,没有任何确定性。
所以,作家这个职业投资回报率低,而且非常慢,作家的作品可能很多年都得不到认可,不能出书,没有固定的收入来源,导致生活得贫困潦倒。很多人在工作坊学习之后,迫于生计,从事了其他各种各样的职业,但是不管从事什么样的职业,大家都认为创作对他们是有帮助的。
面临这些困难,他们不得不借助自己具备的品质,如决心、毅力还有其他可能在课外获得的坚定信仰。
所以,更多人认为作家不是职业或者谋生方式,而是一种生活方式,从事创作是个人的选择,作家追求的是个人的自我实现,所以那些想以作家的头衔赚大钱的人,可能真的不适合当作家。
(三)什么样的人适合当作家呢?
如果你不希望得到名利,也不希望和别人建立关系或者追求幸福的婚姻,如果你没有这些期待,而且你已经开始这样做了,那你就是真正的作家。
你不仅需要才华,还必须有激情,你必须要有这种欲望,就算所有人都阻拦你从事写作,你如果没有创作激情,没有动力和欲望,那你就不会成为作家。
所以,当你知道了这一行所有的风险,做好了一辈子都写不出来书、不能出名的准备后,你还是要选择这条路,那你应该适合当作家。
但是,几十年如一日的生活都处在这种朝不保夕的生活状态中,确实要承担很大的风险,这让我心情有些沉重。
三、创作是否能教会?
书中所有人一致认为,创作是教不会的。
创作教学和自由创作是两码事,教创作的人不一定能写出来东西,写出来东西的人不一定了解创作的原理和理论。
乐观的态度认为,一个人的创作生活必须放在首位,相比自己的社交生活和家庭生活。一旦创意跃居首位,其他一切事情都会井然有序,创作生活就会成为可能。
(一)在工作坊的创作班,他们到底学会了点什么呢?
工作坊有三个目的,给青年作家提供读者、提供一种社区归属感以及一个可接受的社会类别。
1.榜样
也许很多作家没法教会学生写作,但是那些作家老师本身就是榜样。
优秀的作家教师在各方面都为学员的创作生活提供了榜样,包括写作技巧、知识、胆量、态度甚直生活上的榜样。如果足够多的优秀作家在一起,收获应该会很大。
一个年长有经验的作家对一位年轻有才华的作家会有用处,可以节省很多时间,少走弯路,也许不会让他们采用自己的方法,但是可以介绍自己的方法,从中让他们发现自己的方法。实际上,老师在教的过程中发现,每一个学生的写作风格都不相同,而且他们也从不雷同。
所以,学生在创作班,不是去学习如何创作,而是拜成功作家为导师,和他们相处一段时间,成为文学团体中的成员,在这个团体里相互扶持、阅读以及创作尝试。
2.认同
在工作坊,作家们一起共享作品、讨论创作过程、讨论对文字的理解,让他们产生群体认同。
没人可以教任何人创作,但有才华的作家可以在这里找到关键的支持和鼓励,也能发布自己的作品。
创作班是一扇门,为他们提供了一种新的生活方式和合适的位置。
3.交流
在课堂上,学生和老师都是相互为老师,你可以把自己创意写作的过程教授给学生,让他们全神贯注、帮助他们解释创造模式,但最重要的是相互讨论作品的好坏。
工作坊的模式给作家介绍一种生活方式和学习方式,为他们指明方向,让他们明白如何创建社群社区,并在自己所处的社区中生活。
在工作坊,可以寻找社区与志同道合的人一起讨论,如果只是闭门造车,从不出门,多数作家都不会成功。基本上小说创作史上每个成功的作家都属于某个文学团体,几乎没人独来独往就会成功。
所以,在工作坊中重要的不是你会遇到什么老师,重要的是写作、阅读其他人的作品,又和同样热爱创作、志趣相投的人交朋友,这比较重要。
四、读后感
(一)收获
创作是教不会的,在工作坊,作家的收获是作家圈这个群体的榜样、认同和交流。
他们跟一群作家生活在一起,作家的写作方式、方法、生活方式都会给他们灵感,相互借鉴,对他们有所帮助。
虽然他们没有学会怎么自由创作,但是只要他们写出来作品,通过大家相互评论都能够修改得更好,让自己进步。
所以,不管怎么说,工作坊的这个模式对创作有好处。
(二)启发
如果工作坊的模式对于培养作家是有意义的,我有没有可能也去参加一个这样形式的工作坊呢?
现在看来,简书这个平台有些类似工作坊。
1.在榜样方面,只要你愿意认真的去看某些作者的日更,你就会发现那些人们的生活方式,并可以以此为榜样,就像从容小主一样,她的生活方式、写作方式、心路历程都在她的日更文中,是我们学习的榜样,值得我们好好研究。
2.在交流方面,可以相互评论作品,只要你愿意把自己的文章拿出去评论,或者愿意去评论其他人的文章,你也能借助大家的评论给自己力所不能及的后面“理发”,将文章修改得更好。
3.在群体认同方面,我们的亲朋好友并不了解创作的孤独,但是平台上的很多人都是潜心创作的人,大家都能相互理解支持,就如“创作不易,点赞支持”这样的评论,总会给大家带来温暖。
4.在成果方面,我已经看到简书中非常有能量的一些老师在出书、讲课,名利双收。
所以,实际上我现在已经在简书这样一个“创作班”社区里了,下一步,我要提高自己在简书的主动性和活跃程度,好好利用这个平台。
就像书中所言,很多人上了创作班之后,没有继续再写作,或者去做了其他不相关的工作,不够专心,放弃得过早。
我想我所能做的就是足够专心,产出够多作品,继续加油!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