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我的21天写作
读书笔记|《哈佛非虚构写作课》:人物描写

读书笔记|《哈佛非虚构写作课》:人物描写

作者: 初柒的杂货铺 | 来源:发表于2020-12-03 22:39 被阅读0次

    之前我们聊了文章结构和主题,今天再一起聊一聊人物描写。

    马克·克雷默说:“我确实回去考虑读者的反应,但是,我必须要做的,则是呈现出人物的反应来。”

    之所以会提及到读者的反应和人物呈现出来的真实反应,是因为马克第一次走进手术室的时候,看到手术的场景,他的反应是“呃,血,太残忍了。”

    可是事实上,他在描写这个场景时,没有人说过类似“呃,血”的话。写自己的感受,是为了让读者更有代入感,但对主人公来说,如果这样描写的话,就是给主人公强加了一份感情。

    我们在写作时,很容易犯这样的错误。

    新媒体观点文,确实是写自己的观点。但故事文,却是写别人的故事。

    也就是作为作者的我们,要如实地描述故事的情节,通过细节,通过情景的转换,通过矛盾的激发,让读者身临其境地感受主角的喜悲,并从中领悟蕴含的道理。

    就像雅基·巴纳金斯基说的那样,“一个作者必须学会如何刻画人物和地点:把握住个性,从外在进行描述,对他们的动机做出解释。”

    对于人物描写,事无巨细并不是必要的,只有抓住人物特征,才能刻画出丰满的人物。

    前段时间我写了2万字的网文开头去投稿,就在我信誓旦旦,觉得一定能顺利签约,拿到稿费的时候,接二连三被拒稿。

    好几个编辑给我的评语是--文笔幼稚,就在我百思不得其解的时候,编辑子瑶在邮件中这样回复道:“整体还可以,但开头有点碎了,写得太啰嗦了,要考虑怎么压一压……”

    这句话犹如当头棒喝,我突然明白了,文笔幼稚的真正含义。

    我就像面对小学生一样,把场景描写得事无巨细,自以为更有利于读者的理解,恰巧没有给读者留出想象的空间。

    “那个心的读者必须能够回答,且必须用一句话来回答两个问题。第一个:你认为这个人的特点是什么?第二个,在读完文章后,你是否知道自己是不是喜欢这个人?--雅基·巴纳金斯基”

    这句话很好的解释了编辑的评语,我们要刻画人物,想要立住人设,不能掺杂个人的情感在里面。客观公正的描写,才会让读者看到一个有血人的主人公。

    就像很多长篇巨制里面,平分秋色的男女角色,观众们并不会一窝蜂喜欢同一个人。大家的经历不同,视野不同,对事物的感受也一样不同。

    因此,想要判断人物特写是否成功,就要看能否给读者身临其境的感觉了。

    除了人物特写,《哈佛非虚构写作课》中还介绍了定位特写的描写手法。

    现在很多小伙伴写文章,在这一点上做得都不够。

    特别是在写个人经历的时候,大家总是喜欢按照时间先后的顺序从头写,比如自己是什么时候出生的,家庭背景,学历背景,取得过哪些成绩。但很少有人深究,这段经历跟表达的主题到底是什么关系?

    书中给出了这样一个案例:在做加里·里奇伟关于辩护律师的定位特写时,并不需要写从她在哪里出生,或者她五年级时做了什么,因为这些事与她作为律师的角色完全没有关系。

    一个人的生平是可以压缩的,就像上面所说,定位特写时要描述她如何走到律师这个角色,以及在办案时内心的挣扎,与出生地无关。

    但我们现在写作时,往往事无巨细,不仅让读者很难分清主次,也很容易本末倒置,把本该详写的内容写弱。

    在使用这种描写方法时,我们必须要清楚,文章的主题是什么,需要什么样的情节来烘托主题。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读书笔记|《哈佛非虚构写作课》:人物描写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kfnvwk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