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完伊坂幸太郎的《金色梦乡》。本着每读一本书都要写一点东西的目的硬写一点凌乱的感想。
小说的描写手法,我想这属于插叙吧。经常是过去的事和现在的事交织介绍,有时候当事人会因为特定的事件回忆起往事,尤其是过去的恋人,但并没有因为往事而再生情愫,符合普世价值观。过去的美好只能存在于记忆里,不应该影响未来。有时候还挺难切换时间的,要回头看一看才知道描写的是过去还是现在。
事件的缘由,以前的我,肯定会拧着脖子问凭什么的。为什么好端端的普通人就遭遇这种非难呢。我现在的想法是,人类无法阻止涌向自己事情发生,只能根据智慧和能力尽力而为,同时事情结果也不是人类能够控制的。所谓尽人事听天命。有时候笑自己,我这不是而立,而是不惑。
第一部分,事件伊始。樋口晴子和平野晶约会时看到首相回乡游行时遇刺身亡。只知道嫌疑人是以前的红人。观众是闲杂人等。
第二部分通过保土谷康志和田中彻这两位仙台市医院患者的视角介绍事件进展,并着力塑造保土谷的令人生厌的印象。
总体感觉是,前两章挺无聊的,虽然刺杀首相是大事,媒体会铺天盖地的报道。但显得杂乱无章,开头两个女人对嫌疑人简单交代,然后通过两个住院患者的视角来看待事件。这样也有好处:住院患者是普通旁观者,可以置身事外对事件进行合理的评论,并指出媒体报道的矛盾性,为后文的反转铺垫。
第三章陡然吸引人了,20年后再看一件事,很多东西都不一样,该冷静的冷静了,该消亡的消亡了。任何人都可以对当年的事件有冷静的认识并得出结论:现在已经没人相信青柳雅春是凶手了。
其中有一段提及中国为什么针对日本的话,我来站在未来的角度回答,为什么日本是我们永远的敌人(本段与小说读后感无关)。从中国政府的官方发言来说,我们不针对任何国家,执行防御性国防政策。作为个人,从历史角度看,我们有理由挑起战争,以报当年甲午之仇,有机会的话,打日本本土,报侵华战争之仇。但绝不占领,日本地理没有任何战略价值。但这些只是背景。从未来的角度看问题才是重点,竞争是促进自身建设的有效方式,而作为外部竞争的对象,选择日本特别合适。我们中华民族,客观来说不那么争气,需要有外部威胁来促进内部团结。美国与我们没有历史和地缘争端,俄罗斯要和我们保持一致来应对全球竞争的对手——美国。南亚国家实力不配和我们竞争。有资格作为敌人的,也就是日本和印度了,首选是日本。
文中有一句话说的特别对。人心就是这样,对方态度不好,自己就会想要报复。我在实际工作中也是这样,觉得有人不把我放在眼里,态度马上就不一样了,选择硬碰硬。我想我得改改了,无论别人态度如何,按照合理的工作态度和为人处世方法面对世界和他人,才应该是气度和格局的强者。吉卜林的诗说:
If you can talk with crowds and keep your virtue,
Or walk with Kings—nor lose the common touch.
……
And—which is more —you’ll be a Man, my son.
挺长时间是我面对世界的准则,现在想好久不想它了。
第四部分,事件本身,终于开始从青柳雅春的角度来详细介绍了。这部分长的让人没法忍受。
让人感到欣慰的是,青柳周围的人,以及他遇到的人都相信他。人类最大的武器是什么,是习惯和信赖。也因为这种信赖,青柳没有对周围人丧失信心,并努力走下去。我是没办法理解这种信任的。如果我遇到类似的事,可能我不会相信任何人,要靠自己的努力逃脱困境吧。而习惯呢,我觉得习惯让人麻木,根据习惯生活会让人丧失警觉性。
到这里,前文看似无意义的人物都承担了相应的使命。樋口晴子、平野晶就不用说了,连那个让人颇感滑稽的切男,也完成了自己的命运。
让我不太满意的地方是,对当事人的心理状况描写并不多。我想,在面对强大的压力时,人的心理肯定有挣扎,经过挣扎再重生是一个人的心路历程。这对一个人的成长是有重要作用的。
虽然偶有放弃的想法,但青柳雅春还是撑着走下去了,虽然不得不改头换面,但至少没有屈服,也没有放弃对抗。用海明威的一句话总结:人可以被毁灭,但不可以被打败。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