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有一位叫蒋甲的中国小伙在美国火了,他将自己找虐的视频放到网上,引来了无数人的关注。
事情要从蒋甲的小时候说起,老师让他们班级里小朋友互相表扬,被表扬的小朋友还能获得一份礼物。然而直到活动结束,班里也没有小朋友想要表扬他。站在台上的蒋甲非常尴尬,最后甚至哭了起来。
也就是从那时起,蒋甲变得害怕他人的拒绝。从14岁到美国求学,到最后工作,蒋甲从来都不敢向他人表达自己内心的想法。直到创业融资被投资人拒绝,蒋甲才意识到要战胜心里的魔鬼。
于是蒋甲选择了一种叫做拒绝疗法的治疗行为,通过刻意向陌生人提出莫名其妙的要求来达到克服内心恐惧的目的,他为自己设定了100天的被拒绝目标,并将这100天内的各种经历拍成视频放到网上。
通过这种方式,他不仅火了,而且成功消灭了伴随自己多年的被拒绝恐惧心理。
02
人们常说性格决定命运,这句话的基本逻辑是性格在一定程度上是非常难以改变的。然而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讲,性格却是会伴随着人的一生不断变化的。
按照弗洛伊德的理论,任何一个当下情境的因都会在你大脑的潜意识里面种下一颗种子,它可能就是你未来个性和行为表现的结果。也就是说,过去的种种记忆其实都会影响你日后的心理。
而从现代更具科学依据的脑科学来说,是因为我们对一些特殊情境的记忆只有很少一部分是经过新皮质进行思考后记忆下来。而绝大部分的记忆都是在没有被深度处理的情况下到达了大脑中一处叫做杏仁核的地方,在这里产生的的记忆便成为我们本能辨识的依据,也就是弗洛伊德所说的本我部分。
所以,虽然我们是在用意识思考,但是我们的行为驱动却总是由潜意识来主导的。
03
我在别人看来是有些内向的,然而准确的定义是轻微的社交恐惧。
当我面对陌生环境或者陌生人的时候,我的大脑通过视觉与听觉系统辨识到这种环境,而杏仁核便会将于这种类似环境下的感情提取出来,这种感情的提取如同他当时被储存起来一样,不需要思考便完成了,我无法记起第一次面对这样的环境时使我恐惧或紧张的原因到底是什么,然而我清晰地感受到了这样的感情。
这个时候,我体内最原始的基因开始发挥作用,我突然回到了一万年前的大草原上,我一丝不挂地站在那里,内心也充满了恐惧。
然而这种恐惧并不是因为一丝不挂产生的,因为那个时候我身边的男女老少其实都没有穿衣服,我们一点也不会觉得羞耻。
让我感到恐惧的是远处的一头猎豹,它虽然没有发现我,但我确实已经感到危险的存在了。
我的大脑中只有两个想法,或战或逃,其实并不需要思考,我已经选择了逃跑,然后畏畏缩缩地跑开了。
从看到猎豹到开始逃跑,我只用了一秒的时间。
面对陌生环境的恐惧,我的杏仁核将这种原始的体验再次带到我的情感中,我也必须面对或战或逃的选择,然而我也没有一秒钟的犹豫,选择了逃避,不过这种逃避并不需要我迈开步子飞奔,所以大脑选择了另外的一种模式,尽可能减少与他人的交流。
就是这样,内向的一个人便出现了。
04
情绪与理性的抗争从来都没有停止过,然而结果是情绪往往总是会战胜理性,这也可能是我明明知道自己自己大脑的反馈机制是什么,却依旧未能改变的地方。
可是这并不是大脑的BUG,而是生存需要,大脑似乎天生的选择情绪优先,甚至是恐惧情绪优先。
想象一下你又回到了原始森林中,不要管你有没有穿衣服,你和你的同伴在河边喝水,突然窜出来的一条毒蛇咬死了你的同伴,你惊慌之下飞快地逃走了。
下一次的时候,你又走在森林中,面前突然又出现一条蛇,这时的你不会去思考这条蛇和上次咬死我同伴的那条比起来是大还是小,或者它身上花纹的颜色是深还是浅呢?
你会非常恐惧地立马转身就跑,你甚至记不起来你的恐惧是因为看见同伴被蛇咬死的,但是你就是记得这种恐惧。可能你也不必非要看到蛇,当你再经过一条溪流的时候,或者你看到一条类似蛇的树藤,你都会紧张和害怕起来,因为你的杏仁核将引起你恐惧的周边环境和相似物体全部都关联起来了。
它这样做的目的,是要你能够最大可能地活下来。
05
所以,逃避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并不是性格缺陷,而是一种本能。虽然现代社会人类已经不再受到多样的生存威胁,但大脑的反馈机制却是从上万年的原始生活中演化而来的。
面对无处可逃,也不能逃避的社会环境,许多像我一样的轻度社交恐惧者选择了保持距离,如同给自己和他人之间架起了一堵玻璃墙,在墙内的人内心紧张,惶恐不安,而在墙外的人,往往以为墙内有一个孤僻和冷漠的灵魂。
这可能才是别人最终看到的样子。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