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读诗 | 望岳——登高分两种,盛唐与其他

读诗 | 望岳——登高分两种,盛唐与其他

作者: 胡爸爸的通识课 | 来源:发表于2020-02-09 11:31 被阅读0次

    精讲中小学古诗词系列。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公元736年,大唐开元二十四年,伴随盛世长大的杜甫也正是24岁。这一年他来到洛阳参加进士考试,但没有考中。面对人生第一次挫折,杜甫似乎并没有把它当回事:大唐是如此的强盛、繁华,自己又那么年轻,未来充满着希望,有什么好发愁的?

    离开洛阳,年轻的杜甫开始了人生中第二次“壮游”。他父亲时任兖州司马,杜甫借省亲,漫游山东河北一带。后来在《壮游》诗中,杜甫回忆这一段时光,描述为“放荡齐赵间,裘马颇清狂”。

    《望岳》正是写于这个时期。这是一首意境和技巧都十分出色的作品。杜甫自命“语不惊人死不休”,所以读他的诗和读李白的诗不同,诗仙的诗句如银河泻地,一气呵成,让人欲罢不能。而诗圣的作品则江流宛转,九曲蜿蜒,构造极其精细,要反复细读才能体味到他的好处。

    比如这首《望岳》,以“望”统揽全诗,无一句不在望,诗中却没有一个“望”字。五岳之尊是什么样?踏上齐鲁大地,你就能看到它的郁郁葱葱。(远远眺望)这是何等奇伟的造化之功,仿佛能将山南山北隔为白天黑夜。(近处仰望)云雾升腾,荡涤心胸,极目远望,倦鸟归山。(山腰远望)定要登上顶峰,俯视茫茫群山。(山顶环望)

    登高,是诗词中的一大意象,但绝大多数时候,这一意象表达的情绪是伤感,是忧愁,是相思。公元204年,王粲投奔刘表寓居襄阳已十余年,却郁郁不得志,这一年的秋天,他登上麦城的城楼,忧从中来,写下千古名篇《登楼赋》。从此,“登高”成为迁客骚人笔下的常见题材。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王维)

    自古登高尽惆怅,茱萸休笑泪盈巾(廖匡图)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辛弃疾)

    暝色入高楼,有人楼上愁(李白)

    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张若虚)

    惟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苏轼)

    ……

    唯有在盛唐,登高的意境多了乐观、向上。比如《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夕阳西下,一天又尽,黄河东去,不可复回。如何在这有限的人生中做出一番事业?只有不断努力攀登,走入更高的人生境界。

    比如杜甫的《望岳》,即便刚刚考场失意,登高时却全无愁思,唯有对未来的乐观向往: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可惜盛世只是一场云烟,大唐从繁华的顶峰坠落到战乱的谷底,也不过区区几十年。公元767年,杜甫已经56岁,经历安史之乱的颠沛流离,他客居四川夔州,一日,他登上白帝城外的高台,写下另一首名作,这首诗的题目就叫《登高》: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怀

    这是杜甫创作成熟期的代表作,自古被很多诗评家认为是唐诗七律第一,但相比于《望岳》里那“天下无不可为之事”的少年心气,此时的杜甫已是心如槁木。

    一位诗人的两次登高,一个盛世的兴衰历史。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读诗 | 望岳——登高分两种,盛唐与其他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kfugxh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