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沧浪之水》:死而重生

《沧浪之水》:死而重生

作者: 灿若夏花写的 | 来源:发表于2021-03-13 16:36 被阅读0次

    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

    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

    共5200字,15min阅读

    本 期 导 读

    ① 随波逐流也是一种快乐?

    ② 杀死自己的池大为

    ③ 圈子的真相

    ④ 死去的人们

    ⑤ 清醒地活

    ⑥ 成长的意义

    1 随波逐流也是一种快乐

    台湾李敖先生80岁时在中天青年论坛进行了一场交流会。会上,一位青年问李敖先生:

    对于80后,以至于90后的青年人,你会给予他们什么样的新思维,可以在这样一个80岁的老人家(指李敖)的手中来传承的思想?

    李敖先生回答:

    能够过一般人的生活,随波逐流也是一种快乐.....

    我们忽然智慧开,不相信上帝,不相信信仰,不相信那些东西,你就要面对这些事情。

    如果你跟大家一样,过这样的生活,过小日子的生活,过一辈子我也赞成。

    如果你都做不到,你就要做我。

    这条路很难啊。

    文天祥、史可法就是这类人,神经病,我是运气好的,并且我笑嘻嘻的,没有得胃癌。

    这是一条悲惨的路。

    可是告诉你,没有结果,在这个世界里面没有结果。

    为什么?没有力量了。

    为什么没有力量了?个人力量太渺小了。

    听了李敖先生的话,深感疑惑。

    我们是从小是在“青年兴,则国兴,青年强,则国强”的文化下长大的一辈人。“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长大后,“责任与担当”也在生活和工作形成极其浓厚的氛围。在我们身边,频频出现的话语是:敢于担当,敢于奉献。

    那么,为什么年过80岁的李敖先生没有对青年人说一些鼓舞勉励人心,激昂驱策斗志,续写奋斗新篇章的话语,而是退守回原点,让作为社会中流砥柱、未来希望的青年逐流随波,过普通人、小日子的生活。

    这种说法不是太消极了吗?

    为什么“另一条路”就会是一条“艰难”、“悲惨”的路,会有多么悲惨,以至于劝人一开始就放弃?

    为什么“没有结果”?为什么“没有力量”?

    和什么相比,“太渺小了”?

    何以竟会如此悲观?

    看完《沧浪之水》,我想自己理解了李敖先生为什么会这么说。

    2 杀死自己的池大为

    根据小说中时间推测,主人公池大为是在中国大学开考的第一年参加的高考,那是77年。4年后从北京中医学院毕业,因不愿屈从潜规则,欠下人情,放弃在北京的就业机会,选择了省卫生厅。

    池大为是怎样的一个人,要从他的父亲说起。

    文革时,池大为的父亲被划为右派。只因实事求是为人说句公道话,付出了几代人的牺牲。池大为的爷爷气死,母亲带着妹妹远走,父亲挨批斗、被下放,池大为不能过正常的童年,不能正常地读高中。

    但即使面对这样的困境,池大为的父亲池永昶依然谨守孟子“舍生取义,信善性恶”,屈原“忠而见逐,情何以堪”,苏东坡“君子之风,流泽万古”;文天祥“虽死何惧,丹心汗青”;曹雪芹“圣哉忍者,踏雪无痕”;谭嗣同“肩承社稷,肝胆昆仑”......

    不仅追随先烈,也把自己排入其列,这是“仁义道德”,这是“天下千秋”,这是“民族脊梁”,这是池永昶用一生乃至生命践行的人生信条和信仰,这也是中国文人的道德本能,这深深融入池大为的血液中。

    因此,在面对机关宾馆几天两万七千元的高消费,局长小轿车三十多万购入,每年六万多的高享受,相较赤脚医生区区15元的慰问费,说还是不说?

    池大为经过百般思虑,终究无法忍受内心自我良知和人格自尊的拷问和屈辱,义无反顾遵从和践行父亲做人的道理,在机关党支部的民主生活会上提了出来。

    他万万没想到的是,本以为自己是伸张正义,仗义所为,却遭到千夫所指和严肃批评。他不理解,不明白这其中的缘由。随之面对他的是长达八年的孤立。

    期间,池大为经历了儿子出生,没有足够空间居住,妻子责骂,曾今的同事冷眼,甚至儿子受伤也得不到及时的医治等赤裸裸、冰冷冷的现世炎凉,这些犹如一次次狂风暴雨将池大为撞击、摧毁,他开始悲哀地思考:“人这一辈子将走向何处?”

    面对现世人情,面对炎凉冷暖,面对世态百相,经过艰难的心路历程,池大为疑惑,时代变了吗?他痛苦,自己与潮流格格不入?他怀疑,自己的骄傲还存在吗?他恐惧,自己的努力已经失去了方向、意义和价值。这是一个操作的时代,是一个适者生存的时代,是一个只能看到眼前利益的时代。那么,保守空洞虚无的"千秋"有何意义?

    池大为惨痛地领悟:天下千秋是狗屁的人生意义,站在世界的立场上看自己又有何意义?说到底,人只能站在自己的立场看世界。在这个世界上,人就是自己,就是眼前那点东西,得到就是全部的真实。

    思考不容易,行动就更难。无数次退回到自己的舒适区之后,池大为下定决心,用右手虚拟一把枪,在自己的太阳穴开了一枪。

    这一枪毙掉了过去的池大为,毙掉了他过去心中的道义人格和良知,剪断了对世界的任何念想。这是“觉醒”,这是可悲可怜残忍的“觉醒”。自此,吃大为走上了可亲可近可悲可鄙的主义道路。

    已经无法判定池大为是被生活压垮,还是经过艰难的自我否定。如果说过去的池大为心中有“人格道义”,觉醒后的他将是“颠倒黑白”、“察言观色”、“溜须拍马”、“唯领导是从”。

    他成为了一个政治动物,并凭借其极高的悟性,和高人背后的指点,在官场游刃有余,如鱼得水,当他身处高层,身居要位,他才懂得“社会”原来本就不是自己“想象”的样子。还有一部分“社会”现实沉在海底,不可言喻,但“圈子”内皆知,且讳莫如深,不可言说。

    3 圈子的真相

    罗曼·罗兰说:世界上只有一种真正的英雄主义,就是认清了生活的真相后还依然热爱它。

    生活的真相我们无从探寻,但从池大为的经历我们可以对政治的真相之知一二。

    池大为行动的第一步是靠近领导。

    提前研究厅长出版的书、发表的论文,借马厅长为妻子安排工作的感谢机会,与马厅长进行针对性的“讨论”,搞活气氛;

    通过刻意开刀自己同事,与马厅长站同一立场,因为人性如此,对自己有偏见,不喜他人背后闲话自己;

    虚张声势,推高放大领导的政绩,提出“修建博物馆”来博得马厅长的好感。因为人性如此,对自己是盲目的自恋;

    更进一步,通过提前通报舒少华给马厅长的“七条罪状”,最终获得了马厅长的信任,结成利益关系,与一把手彻底地站在了一起。

    自此,池大为的人生开挂了。

    因帮助马厅长“围剿”敌人,作为利益交换,马厅长为池大为树立了“鸿鹄之志”,池大为做梦也想不到,有些人拼命刻苦勤奋去追求的成长竟会如此“轻易”地垂怜自己。

    晋升实职副科,组织中医学会年会,论著评奖也变成权力之下的操作。池大为理解了评奖的含义——结果就是弱者出局,操作只讲结果,而决不能讲原则讲公正,也决不能讲人格讲良心。

    成长和悟性不是用在进步上,而是深入揣测大人物、周围人物的心思,吃透、了如指掌,然后不经意的迎合。这是"卑琐","奴性",但只有这样才能融入圈子,才能在圈子里得心应手。

    评上副研究员的职称,分到房子,晋升医政处副处长。吃大为发现越是体察入微,卑躬屈膝,身份就越是步步走高。

    池大为也理解了所谓的"政治生态",拿就职见面会来说,绝不是可以不在乎或者忽略的。见面会本身的意义不大,但形式必须有。"圈子"里,人在江湖身不由己,戏非演不可,形式比内容重要。不仅要有形式,而且必须有态度。大家都望着领导的态度,领导的态度就是定位,就是一切。

    有了权力,就有了钱,有了资源,有了尊重,有了决定别人命运的权利。

    利用权力截取为数不多的资源,比如读博机会,获奖机会。甚至国家层面的稀缺资源"国家科研课题",也只在圈子里便被“分配”完毕。公正的立场原则不过是打官腔敷衍百姓用的。拥有权力就掌握了别人事业发展的生杀大权,乃至他人的牺牲也被做嫁衣,被用作邀功请赏、工作政绩的重要证明。

    有了权力,就有了按规格、甚至超规则享受的权利,甚至还有美色送上门来。

    那个"杀死"不苟名利、无欲无求自己的池大为,一步步变成了干练狡黠的官场红人,终于有机会进入了核心圈层,也一步步看清了政治生态的真相。在四十多岁的年纪坐上了省卫生厅厅长的位子。

    4 死去的人们

    在小说里,池大为被自己虚拟的枪杀死了。但,只有池大为死了吗?并不是。在规则之下,死去的绝不仅仅是出生底层贫寒的池大为,还有:

    池大为的妻子董柳,心性单纯,安心过自己小日子,完全不在乎名利,最终也不堪忍受艰苦的生活环境,毅然决然督促池大为走上察言观色、趋炎附势的“奴性”之路;

    池大为的朋友刘跃进,名牌大学教师、教授,知识分子,作为大众的精神导师,写论文,出书,讲课,物质经济条件尚可。但他的妻子凌若云,从县城调到省城,却不甘心做小小的资料员,转而去建筑公司就职,从此平步青云,工资成了刘跃进的八九倍,并开上了豪车。刘跃进面临的危机是男人自尊和地位的危机。经过长久的思想折磨,在现世的逼迫下,最终意志坚挺的刘跃进还是败了,败得彻底而决绝。他的倒下是社会道德防线的“知识分子”的倒下。而更讽刺的是,面对凌若云的丰沃外表,作为铁哥们的池大为和胡一兵也败下阵来。

    池大为的另一个朋友胡一兵,在省电视台工作,但早早明白“现世”真相,“几千年都没讲清的道理,何必去鸡蛋碰石头呢?”,负担不起社会良心,下海做起了走私的生意。在商海里几经浮沉,更是触碰到政治、权利、经济勾结的一幕幕。如果说池大为从人变成了“政治动物”,那么胡一兵便是从人变成了“经济动物”。

    出身于高干家庭的许小曼从小耳濡目染,深谙政治哲学,她的话一语道破奴性背后的心声:“谁也不是生活在云里,突然掉到人间来的,开始的时候,谁没一点心理障碍?我们这些人,谁没有一点骄傲?可守着这点骄傲,舍不得委屈自己,那怎么办?要世界来迁就自己,那不可能。”

    她早已看破,除了池大为这些出身底层的人面临生存和意识危机,和她一样出生显贵的人心中同样面临信仰和价值危机:“可他们那些人吧,什么都有,就是没有道德感。他们从小就看穿了是怎么回事,世界是为他们安排的,有了钱,不够,又有了权,还不够,还要有女人,以及一切可以满足欲望的东西。”

    还有形形色色在这个社会中“卑躬屈膝”试探规则、屈服于规则的人。

    5 清醒地活

    值得欣慰的是,作者并没有让池大为彻底死去,他当上厅长后,调查清楚血吸虫发病率,为无助的乡民争取更多的救助;解决了前任厅长所压制人员的职称问题......他清楚地知晓自己的身份,去扮演这个角色,同时又从上帝视角反思自己的身份和角色。基于此,他更清楚地看到了社会中的形形色色。

    当池大为回到家乡,面见恩师,听着恩师口中的“天下支柱,国家栋梁!”,他惭愧。尽管有了足够的智慧看清事情的真相,同时也彻底地舍弃信仰意义,成为精神上的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站在父亲的坟前,他理解了父亲,理解了父亲心中的信念——坚信人本善,坚信时间,坚信公正。父亲是“以知其不可而为之的姿态,从容不迫地走了牺牲的道路,甚至不去细想牺牲的尺度。”

    而池大为,最后选择“在大势所趋别无选择的口实之中,随波逐流地走上了另一条道路。”

    我想这也是李敖先生所说的“随波逐流”的涵义。

    这条路有鲜花,有掌声,有真实的利益,但却没有信念,没有坚守。

    池大为在文中说:“俗骨凡胎,不可能以下地狱的决心去追求那些被时间规定了不可能的东西。”

    这也正是李敖先生所说:

    “能够过一般人的生活,随波逐流也是一种快乐.....如果你跟大家一样,过这样的生活,过小日子的生活,过一辈子我也赞成。”

    6 成长的意义

    从无名小卒至卫生厅厅长,作者以一种转变近乎颠覆,直白几近凌厉的戏剧冲突告诉我们所谓"人生真相"。

    池大为的仿徨煎熬妥协,残酷无情地展现了现实世态的可惊可怖;

    池大为的怀疑虚空卑微,直白尖刻地呈现出官场哲学的光怪陆离。

    这个世界越是难以接受,越是惊骇世俗,越说明池大为对这个世界知之甚少。

    当池大为终于杀死自己,他与过去决裂,与自己身上的"仁义道德"决裂,与千代历史文明决裂,依托这种决裂,他抛却了自己。正是当他放弃自己的眼见和幻想,他才意识到这个世界真实的样子,开始进入这个世界,深入了解这个世界,开始理解他的父亲,理解周围身边的人,理解自己。

    与其说小说呈现出池大为转变的一生,再或者是将现世社会和政治生态展露于世人眼前,我更愿意认为,小说向我们展现了一个青年,一个天之娇子在社会海海中几经沉沉浮浮,才终于看清这个世界真实的模样。

    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参革、站位、派系,规则从未改变,漩涡从未远离,斗争从未消失。

    "天下千秋"和"波诡云谲"自古至今都在中国有志之士心中盘旋,它似一个无形的怪兽怒吼着、撕扯着、压迫着。

    就像小说中提到的屈原、司马迁、嵇康、苏东坡、文天祥、谭嗣同,还有没有提到的陶渊明、闻一多、李大钊、鲁迅,以及李敖先生提到的史可法......

    一代代的有志之士在其中彷徨、迷茫、迷失、疑惑、摇摆、坚定,志士们煎熬着、呼喊着、牺牲着、惨痛着,背负撕裂的信仰和灵魂舍身而取义,还有更多无名的人们卑微着、挣扎着、无奈着、妥协着。

    成长不是到了法定成人年龄,或者身体成熟,而是终于领悟世界不是从自己的眼睛看到的世界,转向学会从世界的角度,以清醒地姿态看待自己,以及这个世界,尽管这个世界的很多地方不如我们所愿。

    池大为所经历的"自杀"是每一个"觉醒"之人必然经历的自我冲击、磨碎、湮灭,其中有对自我的否定、造反、背叛,有对灵魂的贬低、压抑、打击。

    然而,成长、新生的信念终将指引觉醒的我们,我们顺应心灵的选择让傲骨重建、血肉新生,重新穿起隐形的战袍,背负时代的使命,那就是重生的意义,成长的意义。

    感谢您的阅读~

    同名公众号:灿若夏花写的

    欢迎关注~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沧浪之水》:死而重生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kfvxcl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