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透了,生命就是一场体验。这种体验,物质可以丰的永远是你的肉身,精神丰盈才是灵魂!有些人活着,只是活着,与灵魂无关!实际上,到底自卑的应该是谁?
清醒又坚定的阿木,一定会走的更远。
面对现实,我们哪个不是这样的呢?『你的极限才是别人的起点,对吧?』『你的顿悟只是别人的基本功,对的』
又何妨呢?继续走自己的路吧
为何千年不断呼唤舍予?
因为满眼都是干枯的生命等待滋养。
又为何要爱自己?
因为你的把井打满水,才能舍得给予。
那如何爱自己?
不向外求,相信自己,宁静的孤独中闯关。目标要清醒,要不独善其身,要不慈悲满怀。
无论是爱己还是爱人,都是为了成全自己的想要。愿是跳出自己的想要而已。不是自己想要的,自己就不存在,也不会有自己可以做这件事。
体验了被爱的孩子,或许既能爱己也能爱人。也或许不能。
没有体验被逼爱的孩子,特别想爱人,却总是“有缘相遇无缘相逢”,从与父母的缘分开始就注定了是这样的循环。
无论是能还是不能,都想要获得生命的至重。都是以私心出发的,因为没有自己就不存在一切,所以,相信自己,支持独特不完整的自己,成为宇宙设计的自己,才是一切的开始——我想要什么,想成为什么,割裂环境赋予的一切,先成为一堵“壁立千仞”,无欲则刚,找到纯粹的自己。
再选择自己的“欲”,哪一部分从骨子里带来永远是坚硬的,比如反抗,比如放弃,从小到大,即使没有能力给予自己合适的,可是能反抗放弃不合适的,这就是成为自己,没有什么好遗憾和怀疑的。真实的自己从这里经历了考验,还依然在。
当终于只有自己和自己面对面,没有什么值得反抗和放弃了,活出自己,才真正开始。自己的边界柔韧光滑,清晰自己,也不和他人碰撞了。选择给予自己什么,选择用什么方法坚持使自己能够给予自己,比如安静,读书,深思,放弃证明,放弃帮助他人,就是爱自己。
因为爱是一个让自己满意的过程。
至于我是选择一个同样纬度的人与我对话,还是选择不在一个纬度的比我更缺爱的人去滋养他,这个无关道德,只关乎我愿意,关乎我的感受。关乎能力和意愿。
正向像别人曾经对我做过的一样。
允许别人,允许自己,是大爱。
而当自己还在因为不喜欢某人,因为某人够不上自己的标准而烦恼时,其实你忘了,最大的麻烦是你自己,最大的障碍和痛苦是你收下了,别人只是去实地做了自己。即使不够你的标准。
此刻,我们并不高大上,此刻,我们只是在向别人索求祈求,只不过显得我们是选择者而已。
发现自己因为匮乏缺爱,而在索求时,就停下了分别心,停下了不满,也停下了自己的痛苦。
鼓励他成为自己,做一束简单的阳光。
不索求,自己缺的自己给,带出光芒。
心理学有个说法叫作脱敏阶段。大概意思就是勇往直前,直面痛苦,把爱意耗尽把自尊磨平,把南墙撞倒。直白的一点说,忘不了谁你就去找他,放下你的自尊和骄傲,把你的爱意坦荡无疑地放在他面前,看他是如何拒绝你,伤害你,说出每一句狠心的话,做出每一件决绝的事,把自尊磨平,把爱意耗尽。最后,你终于醒悟,然后拖着一败涂地的自己重新开始。
对自己喜欢的人,爱到极致不纠缠,思到极致不相见。情出自愿,事过无悔。不负遇见,不说亏欠。始于心动,终于心痛。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