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首发于微信公众号草木人间(ID:Misscheng3)禁止一切未经许可的转载
转载及合作请邮件至cmrjcheng3@163.com,欢迎分享,拒绝拷贝。
![](https://img.haomeiwen.com/i1444588/f3d7c6d536362a55.png)
文/程3小姐
《摔跤吧!爸爸》在豆瓣的评分最终稳定在了9.2分,相比同期上映获评5-7分的几部影片,高了不止一个维度,阿米尔·汗再一次用作品证明了自己“印度国宝”的地位。
“女权”、“反性别歧视”、“男权癌”,《摔跤吧!爸爸》的上映伴随着诸多标签和争议,去定义一部电影是“女权”还是“男权”的意义并不大,我想先分享几个自己从这部电影中收获的内容,再来细聊这个话题。
信任是教育的一剂良药
我在看这部电影的时候,一度都很羡慕剧中的女儿“吉塔”,因为电影中她的父亲始终相信她可以成功,而这份“相信”才是吉塔最终得以成功的最大动力。
“一个父亲相信自己女儿的能力”听起来像句废话,但在现实生活中,我见过太多为了向父母证明自己而被痛苦折磨的人。
中国式家庭教育有一个很大的问题是:父母永远首先把孩子当作自己的附属品,而不是一个具有独立人格的人。
我小时候受到的家教很严苛,我在13岁左右之前头发的长度没有超过过耳朵。因为父母都太忙,没有时间帮我打理头发,所以只要头发一长到过耳朵的长度,就会被勒令去理发店剪短。
我记得那个时候在理发店剪头发,每次都是一边剪一边哭,然后一路哭着回家,真的是那种号啕大哭。
虽然后来我学会了用种种办法来缓解这种痛苦,但这段“悲惨”的记忆仍然跟随我多年。
“父母没有时间帮我打理头发”,这是一个客观前提,他们可以教会我打理头发的能力,让我自己去解决问题,而不是简单粗暴的剥夺我留长发的权利。从根本上来说,父母在我年幼时没有把我当成一个独立的人来对待,而我的经历并不是一个个案。
一个孩子在成长中不可避免的要面对一连串的问号:上哪所大学?学文科还是理科?去大城市还是留在家乡工作?和什么样的人谈恋爱?和什么样的人结婚......很多父母的解决之道都是直接替代子女做出选择,而不是教会子女做选择的能力。
成长其实就是不断做选择的过程,越早了解自己,越早拥有做选择的能力,才有可能成为更好的人。苏格拉底大叔强调的“认识你自己”,是真真的千古真理。
而对于父母来说,在最初给予孩子的那份信任,对于孩子一生的成长都影响甚远,教会孩子做选择的能力远比”圈地圈养“来的有效的多。
回到电影,与剧中父亲态度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吉塔的教练,在吉塔最后的国际比赛中首轮失利的情况下,教练对她说是:“别输的太难看”,这句话等于默认吉塔输定了的前提,原本就情绪不稳定的吉塔更加烦躁了。
而就在这时,观众席上的父亲冲着女儿大喊了一声“你还没输呢!”让吉塔瞬间安定下来,沉着应战,最终打破了首轮被淘汰的魔咒。
纵观整部电影,父亲对于女儿的信任贯穿始终,然而电影自带美化现实的色彩,这也是我羡慕吉塔的原因:现实中未曾见过的圆满,在电影中得到了满足。
“男权”or“女权”?
关于这部电影“男权”的争论,我觉得这部电影是有“男权”成分的,但我说的“男权”并没有太多贬义。具体到电影本身,人们争论的“男权”在电影里主要体现在“父权”上。
首先,故事发生在一个“父权至上”的家庭,阿米尔·汗饰演的父亲在家庭话语权中占据绝对地位。父亲想让女儿练习摔跤,母亲没有反对和改变的权利。
当剧中父亲的弟弟被要求“献出”自己的儿子做陪练时,他说过一句类似这样的话:“我不同意,可是我也不敢反对您。”
当时看到这一段只觉得很好笑,但之后细想,这其实是“父权至上”的体现。电影“父权至上”的前提也是剧情得以顺畅进行,并最终实现最后完美结局的推动力。
看到有评论说:女儿最终实现的是父亲的梦想,这其实也是一种“男权”,我不同意这个观点,因为电影给出了还算合理的解释:女儿在经历好友14岁就出嫁的事情后,开始理解并接受了父亲的摔跤梦想。
电影从这里开始,父亲的梦想与女儿的梦想合而为一,那么父亲用“父权”强迫女儿摔跤的说法也就不成立了。
当然,我认为女儿如果是出于自己兴趣的考量,拥有并实现属于自己的梦想才是真正完美的结局,而这个梦想不一定非要和父亲一样。
至于“女权”,我认为这部电影没有太多体现,如果从女儿的角度讲述,勉强可以说:这是一个受社会固有偏见所限制的女性,完成自我意识觉醒以及自我实现的故事。
然而事实是,父亲在电影中的份量和存在感远超于女儿,甚至可以说,这部电影的主角是父亲,而不是女儿,并且电影中的思想意识始终来自于父亲,因此我认为,《摔跤吧!爸爸》不能算是一部“女权”电影。
性别歧视仅仅只存在于印度?
阿米尔·汗的影片有一个共同的正面价值是让人们聚焦于日常忽略的社会问题,《摔跤吧!爸爸》批判的是印度男尊女卑的社会现实。
真实的印度比电影更加更残酷,就几天前,曾震惊世界的印度黑公交轮奸案有了结果。但如果你认为仅仅只关注印度女性的现状就足够了,这一切跟我们没有关系,那就大错特错了。
因为就在中国,就在当下,就在此刻,国人的性别歧视同样令人堪忧。
4月27日,台湾女作家林奕含因不堪抑郁症的折磨自缢身亡,年仅26岁。13岁时,她遭遇过来自老师的性侵,此后一直抑郁症傍身,挣扎多年后,选择在完成自述体小说的2个月后在自己的家中自缢身亡。
那些在在林奕含自杀身亡后依然认为女性的性教育没有必要的人、那些叫嚣指责她轻生的人、那些今天仍在攻击她胡编乱造的人,是不是性别歧视?
5月10日凌晨,微博用户“宋泽尘”通过微博发声,称好友“阿廖沙”在北影就读期间,曾遭受班主任朱某的父亲性侵害。“阿廖沙”将过往称为“权利碾压”的性侵,说控诉不仅仅针对性侵者,给自己最大伤害的是冷漠的老师、班主任、系主任、同学们。
那些在知晓事情真相后指责年轻无助的受害女孩“负能量”的人、那些曾经伙同“权利”一起压迫排挤受害人的人、那些在事发多年后的今天仍在指责受害人“炒作”的人,是不是性别歧视?
我无意用热点博眼球,只是无奈于大众对于热点的不竭追逐,和对热点背后的真相趋于永恒健忘的本性。
《摔跤吧!爸爸》中有两个特写镜头让我印象深刻:一个是在吉塔获得全国冠军之后,簇拥的人群中有一个年长妇人的特写,她穿着黑色盖住头的长袍,双手合十对着吉塔致意。
另二个特写镜头在电影最后,吉塔获得国际金牌后,观众席中一对父女的的特写。这个印度父亲高高举起了怀里抱着的小小女儿,脸上满是激动和骄傲,仿佛在说“你看,我也有女儿呢!”
我相信导演在这两个特写镜头背后,有着很多想说的话,希望不止是我接收到了。
因为一些众所周知的原因,这部获得9.2分高口碑的电影在某影院上映时的排片只有1.9%,这个周末,希望大家有机会可以看看这部电影。9.2与1.9%的“对抗”,你觉得谁会赢呢?
作者 | 程3小姐
财经媒体人,独立影评人
90前,射手女,线上狂热,线下寡言。
比起精准和高雅,觉得混乱更有趣。
“原谅我这一生不羁放纵爱吐槽”
转载及合作情洽邮箱:cmrjcheng3@163.com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