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山海经》这么久,今天遇见的这个旄牛应该是最接近现在牦牛的样子,不再是奇形怪状的样子。
我想,之所以会是这样,应该与当时旄牛数量多,以及旄牛性情比较温和有关吧。
这样,人们才有可能近距离仔细地观察到旄牛,而不是像其它兽类那样白驹过隙、见首不见尾,然后以讹传讹,自然就会偏离其本来的真实面目啦,也就更具神话传奇色彩啦。

【山海经】又北二百里,曰潘侯之山。其上多松柏,其下多榛楛,其阳多玉,其阴多铁。有兽焉,其状如牛,而四节生毛,名曰旄牛。边水出焉,而南流注于栎泽。
【译文】从灌题山再往北二百里的地方,有座山叫潘侯山。山上生长着繁茂的松树和柏树,山下生长着茂密的榛树和楛树,山的南面盛产玉石,山的北面蕴藏着丰富的铁矿。山中有一种野兽,形状像牛,但是四肢骨节上都有长长的毛,这种野兽名字叫牦牛。边水是从这座山流出,然后向南流入栎泽。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