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读过路遥的《平凡的世界》,随着岁月的流逝,书里的人物以及详细的情节已经淡忘。
只是依稀记得,那本书厚厚的,每一页都是密密麻麻的小字,坐在学校开往县城的班车上,随着颠簸的车身,在忽明忽暗的光线里,目光游走在路遥笔下的《平凡的世界》。
他用朴实的文字,平实的场景,构建了一个他的“平凡”的世界。

许多年以后,当我看到《人生》的时候,有种似曾相识的感觉,总觉在哪里见过一般,同样发生在陕北高原的故事,出生在乡间的高加林,有一个城市的梦,渴望成为公家的人,渴望走出那大山深处,当他在做民办教师时,身上有做老师的骄傲和自豪,也有苦苦不能转正的痛苦,这为三星顶替他当老师埋下了伏笔。
生活总是在不经意间发生转折,有一天三星成了代课老师,他做回了农民。他痛苦迷茫,自虐般的劳作,是因为他理想的破灭。
因为生活所迫,提着白膜去集市上卖的时候,他农民的身份,让他万分自卑,让他蜷缩在自己的世界里(县文化馆阅览室)。自卑情绪中却不忘大胆使用白膜这道具奚落这场顶替案的始作俑者马占胜。当他无法平复人生给他波澜的时候,巧玲出现了,或者说巧玲一直都在,高加林没有回到农村的时候,她不敢奢望,高加林成为一个农民的时候,她觉得可以是时候给高加林安慰了,想保护他,爱护他。
巧玲的出现,让高加林的生活重回平静,平静中有了波澜壮阔。高加林把取水井加漂白粉的片段,似乎是他对循规蹈矩和观念落后农村生活的抗争。不畏村里的闲言碎语,高加林和巧玲在一起了。高加林的生活从汹涌走进了平静。
一封寄给叔叔的信,为他生活的再次汹涌埋下伏笔。叔叔专业回地方做官,还是马占胜,用高加林曾经痛恨的方式“走后门”成为了一个记者。高加林再次离开了农村,他的生活再次不平静,上司的赏识,工作忘我的干劲,未来生活的憧憬。城市里,有一个白雪公主黄亚萍,
在即将回到故乡南京的时候,奋不顾身的闯进了高加林的怀抱。将高加林的生活推向了高潮,但生活背后总是有一只手操控着这一切,
被夺爱的克男的干部妈妈,一封检举信,将高加林的梦想之舟,拍碎在人生的大潮中。当他在省城学习归来,对即将南京的生活充满的缤纷想象和深深的渴望。可现实生活的棍棒再次把打到了农村。也许是骨子里蛮横的传统观念,不对等身份,高加林主动离开了黄亚萍。
那个曾经给他力量的巧玲也嫁为人妇,却也在为高加林再次成为教师奔波着。就是这样的故事,路遥用一波三折、波澜起伏、重归平静、
从哪里来到哪里去、巧妙的诠释着高加林的人生,德顺老汉也许是路遥对人生哲学诠释而设置的人物吧(德顺反过来念顺德),顺应传统道德。这是路遥的局限,最后落脚在传统道德中,精神世界最后回归现实。
高加林的得到与失去,是同一种方式,而且这种方式是他痛恨的。高加林走出农村,回到农村,再次走出农,再次回到农村,与其说是命运的选择,不如说是在被命运往前推,只是在前进中,高加林不知道未来将会面对什么?也许这更像佛教里说的因果与轮回。经历了波澜起伏是人生也是命运,人生中的痛苦不是如何选择,而是你连做选择的机会也没有。
人生是什么样子,谁又说的清楚呢?宽广而宏大、细小而琐碎、壮阔而波澜不惊、用自己的诠释写自己的人生。
用《金刚经》的一句作为读后感的结尾吧,“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做如是观”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