断舍离是日本生活哲学作家山下英子女士创造的一个概念,从起初的思想层面的观念,到后来成了风靡全球的一种生活美学。
学习“断舍离”让每逢电商节必“剁手”的我,现在会有意识的审视:我购买的这个物品对我是否具有“有效性”和“必要性”?这个物品我购买它是否只是当下对我很有吸引力,但其实可有可无呢?如果二者只满足其一,那得把钱包放进保险柜了。
“断舍离”每个字都有特定的含义,“断”是斩“断”物欲,“舍”弃废物,脱“离”执念。
人类生来就有对美好事物的占有欲,就像大多数人看到美丽的花儿都有折枝的欲望,斩断物欲,其实也是减轻欲望的过程。
想起每年过年大扫除,我和我妈必定翻箱倒柜,清理往年的衣物,少不了“舍弃”“遗憾”“唏嘘”。对话少不了“哎呀,这件衣服黄掉了,我都没怎么穿过,买的还挺贵……”“我以前怎么会买这么丑的……”“这个没什么用,但是扔了又怪可惜的”想必大家肯定和我有过一样的“断舍离”心路历程吧。每次最烦的就是搬家,学生时代从家大箱小箱的搬到学校,毕业离校大车小车的回到家,没多久又是大包小包的去工作……说实话每次搬家都很苦恼,甚至是恐惧(困难来临前的将要之恐),但其实很多时候都只是我们自己把困难放大了,真正去整理,清洁的时候反而会有一种愉悦感,完成后充满成就感。
如果我们在打理生活环境方面很勤快,那在其他需要勤奋的领域也会很有帮助,勤奋的账户应该和意志力账号是一样的,局部提升会带来整体提升。
你知道吗?我们生活中的物品也要遵循“有进有出”的原则,就像人体这个循环系统一样,是不断更新迭代的,当我们不再需要某件物品时,就可以“舍弃”,“施舍”它了,这是一个双赢的结果,让这件物品去到需要它的人那里,它也不再成为你的心理负担,节省家里以及心灵的空间。
想要实现“断舍离”主要有三个步骤,第一是认识现状,静下来,看看自己现在所处的这个生活环境,它们是不是有些杂乱,物品堆砌呢?第二是停止自我否定,如果你对自己现在的生活环境不满意,你首先会责怪自己买的东西太多了,太浪费了等等,但是自怨自艾对家庭整洁,物品规整是没有太大帮助的哦;第三是描绘家的具体构想,我们得学会想象,你想要的家是什么样子?我们真正想要的是健康舒适的居住空间,搞清楚这个目的后,显而易见,收拾东西仅仅是实现这个目的的手段而已。
只要开始了收拾这个动作,就避免不了选择,这个东西我要不要扔呢?想必大家会很艰难选择,这本书里讲到我们可以用“自我轴”为基准进行取舍,也就是说只需要考虑这个东西我想不想用,所以焦点会集中在这是不是我需要的,而不是这个物品还能不能用。其实我们都要明白,我们总是在给自己做后顾之忧,总觉得这个东西我将来可能会用上,这里可以问自己一句:将来是什么时候呢?将来会不会有款式更好看,功能更实用的产品呢?
其实,放弃是尤其困难的事情,不论是物品还是情感均如此,这里面有欲望,有沉没成本,有情感付出等等,但是扔掉一件无用物,就会多一点空间,扔掉一件多余物,就能少一份负担,痛苦一阵子,愉悦半辈子。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