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下午,整理了一下张文质老师的第一期“教育写作优培写作班”第四讲的录音,从中得到了一些启示。现摘录如下:
1.张老师鼓励大家“养笔”。
张老师说,在你心很热,手很热的时候,你就开始写。不要等心凉了,手硬了,手感冰凉,然后重新又开始。鲁迅先生教导我们说,不能转的时候要硬转,说写不下去了要硬写。由此,张老师还创造了另外一个词,就叫“养笔”。对于很多老师来说,今天晚上回去就着手,真的不能等到下周六才开始写,而是今天晚上就开始写。这样的一种对自己的挤压是有意义的,这种挤压就会使你感觉到从今天开始,就可以写得更好一点。
2.从哪里进行突破?这很重要。
在一天半的学习中,最重要不是降低难度。张老师通过不断地阐述让大家找到一种方向感:写作从哪里寻找突破?包括对我们自己的生活、我们的教育生活有了一种重新的理解力,就发现实际上我们所有的教育、我们所经历的一切、我们所见识的人,我们所思所想都可以着手写作,然后才是一步一步地更加主题性的、专题化的、系列化的一步一步地掘进,这种方向感非常重要,我们的自信心也许就建立到这样的一种方向感之上。
3.每次说话,都可以尝试“说三点”
张老师说,有些方法不是那些最难、最复杂的,而是马上就可以操作的,可以很有执行力的。看上去可能有一些笨拙,比如你说话要“说三点”,可能真的有点笨拙,但是你照着这个思路,就找到一个叫做“脚手架”。你就会使自己的表达不断地朝着这种层次感逐渐加深,富有逻辑性,更为丰富的方向去发展自己的表达力。其实,这样的一种有意识的自我训练真的会提高你表达的质量,而且会给别人比较深的印象。就使得别人更容易记住你所要表达的到底是什么意思。当你用一个这样“脚手架”的方式跟大家做阐述的时候,大家就能容易记住你。
4.教师要有作品意识,要产生意义感。
张老师觉得,教师一定要有作品意识,比如要定下目标:一定要有一部自己的作品,一生至少要写一本、写一部自己的书,为自己的职业生涯增添一种荣耀。这从一个家庭来说,它是传承,对一个学校来说,是一种积累。所有的校长都要积极地鼓励老师去写作,因为写作会帮助老师专业非常有效的提升,而且会使得学校成为学习真正的一种共同体。
5.“共同生活-共同研究-各自发展”是一件非常美妙的事情。
我相信到那个时候,你们的写作一定是有所精进的。所以大家完成了作业之后,我希望还保持着一种写作的热度。其实也有必要就是:要么就是再建一个简书的群,或者也可以加入到那个简书写作群里面,你就可以看到更多老师的文章,你的文章也可以加入到那个团队中去了,又保持我们自己这个班级的这种写作日常化的一些交流。实际上团队是很重要的,因为团队就意味着某种共识,意味着共同的任务感,同时有一种情谊在相互推动。保持这样的一种共同生活-共同研究-各自发展,这样一种美妙的读书人的状态,真的是很妙的,非常美妙的!所以希望大家能够有这样的一种坚持,这就是有意义感。
6.一定要警惕语言堵塞现象
张老师说,实际上在很多领域我们都有不一样的那一层窗户纸,一旦被捅破之后,你就会有一种生命的舒展感。这种生命的舒展感首先就在于其实我们已经具备这个能力了,但是没有得到自己的充分的肯定,也没有机会更有效地尝试去提高自我。所以,慢慢地我们就变成有一种叫“语言堵塞现象”,这种“语言堵塞现象”会使得我们对自我有某种程度上的贬低的倾向,自我矮化,自我宅化。其实我们还同时会贬低到读书、写作、研究,发展自己专业素养,成为一个真正内在优秀的教师这样一种努力的倾向。就觉得好像我们评职称,有时候是运气、有时候是排名,有时候是关系,而不是真正的是我们专业的精进,水到渠成。
7.从今天开始,你就可以写得更好!
张老师说,当你动笔的时候,你就成了真正的思考者。在这个时代,教师首先是靠自己的专业、靠自己从事的工作,养活自己的手艺人。教师是靠自己本事吃饭的人,教师是靠自己的本事赢得尊重的人,同时教师需要用写作来证明自己的价值,用写作去传播自己的思想,用写作去唤醒、去鼓舞更多的同仁成为优秀的教师、有担当精神的教师,成为孩子的生命中的贵人。写作,更核心的是对自己灵魂的再造,是对自己专业理解力的扩展,是用更专业的方式促进自我发展的一种方式。相信自己,从今天开始,你就可以写得更好!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