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罡镇三面临水一边靠山,东面是一望无际的烟波瀚淼烟波浩渺届连三县的白荡湖,西南面是条紧连白荡湖直通长江宛如绸带般的破所河,北面紧靠巢山。
巢山活像一匹正在飞驰的骏马,马尾直指奔腾万里的长江,昂首直视湖对面的安凤岭,前蹄即要跃过白荡湖。山顶有块巨石留有脸盆大的马蹄印,石壁上刻有马的脸形。听老人讲此山是金马地,谁家葬到后代就要出驸马。世世代代以来这山就成了破罡地区人们的归宿地。山的周围有风水的地方坟冢堆叠相挤,谁家不想出个驸马爷?可翻开史书怎么也找不到哪朝哪代的驸马爷出自破罡。或许这匹金马还没有睡醒,破罡人还是有希望的。
破罡镇名为集镇其实也就是一条小街道,呈月牙状;分为上街头,中街和下街头,全长大约两千米,住户不过二百家,全是吃商品粮的商业户。中街大多是大店铺,经营布匹百货、日杂农资、糖饼糕点,也有旅店饭馆。上接头和下街头多为米行、鱼行、铁匠铺、皮江铺、纸扎铺等等。有一家小学校和一家卫生院,麻雀虽小、五脏俱全。
街心为青一色的大条石铺成,宽不过五米,门对门的店铺全是二层木质砖瓦结构,从楼上的窗口探身伸手都可相牵。房子都是共着墙体一户连着一户,传说这些房屋还都是明代建筑。我家就住在中街。
上街头和中街中间隔着一口大池塘,吃糖中间修有一条长有三十多米,宽有三、四米的石埂,这石埂全是用大条石从池塘底部垒起来的,只能行人,无法隔水,小街上的人习惯称它“大、塘埂”。儿时喜欢在大塘埂下的石缝里摸鱼捉虾。
大塘埂不仅方便了上街和中街的交通,还是小街上的一道风景。每至夏日的夜晚,这里就是纳凉的胜地。太阳还未落山,人们就抬着竹床扛着竹椅到石埂上占位子,中间只留一人能过的空间,竹床挨着竹床,竹椅靠着竹椅,大板凳小板凳密密麻麻,直到大塘埂上挤满为止。吃过晚饭洗过澡,这些竹床小凳的主人都陆陆续续地就位了。人们摇着芭蕉扇,讲着笑着,热闹非常。两旁的水面如同两面大镜子,繁密的星星在水里一闪一闪的,连鱼儿也到埂边来凑热闹,不时地打出水声。微风阵阵,凉爽极了。小街上住了一位最大的官——白荡湖水产养殖场场长,他有时将留声机搬到石埂上来唱,在五十年代初这可是个“法宝”,引得人山人海、水泄不通。有人问他这唱的人在什么地方?他诡异地说:“这人只有手指头大,都躲在铁盒子里。”
有时老天爷也嫉妒人间的美好生活,突然乌云密布、狂风骤起、电闪雷鸣、倾盆大雨说来就来,弄得人们来不及跑到家就成了落汤鸡,免不了要咒骂“这个死老天!”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