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我为什么要离职

我为什么要离职

作者: 吾往 | 来源:发表于2017-11-20 01:05 被阅读78次

    终究还是要面对这个问题,从产生这个念头到今天,真的已经有了很长的时间,如果我没记错的话,我刚入职半年内,我就在市场上打听过跳槽的行情,如果严格意义上算,念头应该也是从那个时候开始的。从产生这个念头到真的去产生行动,又有很久,我应该是去年的11月份开始试着去接触一些公司并且去面试,主要去尝试的公司有今日头条,还有试着去转行vc,在今年2月份尝试了经纬创投,但由于当时还是抱着试试看的心态,没有非常清晰的要离职的愿望,因此也都不了了之了。�到今天,终于下了这个决定,我突然发现自己其实还是一个挺优柔寡断的人,或者说对自己的直觉没有那么自信吧。在这点上,我想着重的去说明一下,虽然这样说可能有点自负或者自恋,但是我必须承认,从小到大,我的直觉,很少有错。当我的直觉感觉这个事情能成,或者不能成,最终的结果往往都验证了确实如此。但是由于自己本身还是一个崇尚逻辑的人,而直觉这个东西,很多时候是讲不出所以然来,因此我对自己的直觉一直都不够自信。在这一点上,希望自己以后能够对自己的直觉更有信心一点,毕竟这个世界上有太多复杂的东西,是无法用逻辑简单的理清楚的,还是要相信一点人的灵性吧。

    以上是背景,说到正题,为什么要离职。就像任何一个历史上发生的事件一样,有根本原因,有直接原因,也有导火线。今天也试着从这三个角度去剖析自己要离职的原因,给自己一个交代,也给所有关心我的人一个交代。也许之后回看这篇文章,也是一个珍贵的回忆,那么开始吧。

    先说根本原因。根本原因其实就是一个关键词,张力。可以说我的成长的轨迹以及决策的依据始终离不来这个词,只是在年龄更小的时候,抽象思维能力没有这么强,不知道应该用张力这个词来表达这种东西。这个词在物理学里面的含义是受到拉力作用时,物体内部任一截面两侧存在的相互牵引力。可以看到张力产生的前提条件是拉力的存在。那么对于我来说,这个拉力从何而来呢?这个拉力来自我想成为的那个自己和现实环境中的自己的夹角,可以把我想成为的那个自己当作一个向量,现实环境中的自己当作另一个向量,这两个向量中间有一个夹角,而我作为一个完整的个体,相当于在这两个向量之间套了一个皮筋,那么拉力自然就产生了,而张力在皮筋的每一个横截面上也随之产生。我就像那个皮筋,那么皮筋永远被这么拉着,总是很难受的。因此,作为皮筋来说,它生存的全部意义就在于,怎么减缓这个张力,让我想成为的那个自己和现实环境中的自己的夹角能够尽量小一点,再小一点,最终希望的是能够达到方向一致。比较庆幸的是,从小到大,在大方向上,我确实是在朝着不断减小张力的这个目标在前进,只是任何事情都不会一帆风顺,如果以时间作为x轴,张力的大小作为y轴,那么这个曲线应该是一个波动递减的,在比较小的时间周期内,可能会有短暂的张力增大,但从整个时间周期来看,是递减的。这算是我比较庆幸的一点。从小学毕业后,决定不在十分指继续读中学,以及中学的时候虽然不是那么努力学习,但始终还是明白在中国当前的社会环境下,想要成为自己想成为的人,考上一个还不错的本科,总应该是一个必要条件。此时做的每一个选择,都还是以减小这个张力为目标,在通过选择和努力让现实环境中的自己去贴合那个想成为的自己。在大学之前,在这个减小张力的工作中,我可以给自己打70分。但就像刚才说到的,人生没有那么顺利的事情,在大学选专业的时候,选择的专业确实和自己想成为的那种人有很大的偏差,可以说突然之间把这个张力加大了不少。好在我始终是一个能够立足环境去解决问题的人,在大学以后,我也是比较早的发现,这个张力太大了,我不可能成为一个土木工程师,然后去过完这一辈子,于是在大二的时候,就开始去看,除了按部就班的去上学、考研,还有没有别的可能性。庆幸的是,让我找到了,还真有。看到了很多的实际案例,不一定你学了什么,就一定要去做什么。当时最为集中的一个就是很多学了工科专业或者各种各样专业的学长学姐,去了快消公司,比如宝洁、联合利华。因此这是当时看到的唯一的可能性,也就兴奋的定下了第一个目标,我毕业也要去宝洁,至少从做的事情来看,要比土木工程师更贴近我想成为的那个自己。但是随着深入的了解,(人嘛,总是不满足的),发现不做自己本专业的工作,好像也不意味着只能去快消,银行、能源、互联网,似乎都是可行的选择,再加上深入的了解后发现去宝洁要做的事情和自己想成为的那个向量还是有不小的夹角,于是这个皮筋又开始蠢蠢欲动,这个夹角有没有可能再小一点,再小一点。中间过程省略吧,总之,结果大家都看到了,最终我发现的那个可能夹角最小的,是互联网的产品经理。其实直到今天,我都很庆幸自己做出了这个决定,我也依然认为这是目前来看,和我想成为的那个自己,夹角最小的一份工作。到这一步,这个皮筋总算是松了一口气。虽然皮筋很贪婪,很不满足,但是也有一定的限度,直觉也许知道,语言服务或者翻译和自己想做的那种产品,想成为的那个自己,还是有张力,但在当时来说,这个张力想对于去做土木工程师,去宝洁,已经小了太多太多,再加上自己也没有太多的资本可以去选择,因此也就接受了。而且,直到今天,我也没觉得这是一个错误的选择,也非常感谢阿里能够给我一个机会,去让这个张力变得前所未有的小。那接下来就是在阿里语言的两年半的时间,两年半的时间,真的发生了太多事情,但必须要说的是,我现在回看过来,这个张力确实是在不断的增大。就像物理学中的概念一样,张力有很多个横截面,我试着挑几个横截面来说说。第一个横截面,是关于做的事情。虽然总会有稍微年长的同事或者领导教育我们,不要总想着做热门业务,风口业务,踏实一点,把我们自己这一摊子事做好是最重要的。这话没错,我们既然被安排负责这件事,确实应该去尽心尽力的把它做好。这完全没错。就像你作为一个开汽车的司机,在行进途中,当然不能分神,不然就要翻车。但是,对不起,我的心中确实有一个开火箭的梦,如果有一天我看到旁边有一个火箭上的人,问我,喂,想不想来开火箭,我一定会去把车停稳,做好跟下一个司机的交接,奔向火箭而去。至少对于23岁的我,这样选择,毫无疑问。而在互联网领域什么是火箭,至少具备的两个必要条件,一个就是能够影响足够多的人,第二个就是去解决这些人迫切的需求。在这点上,目前我所做的事情,都不满足。第二个横截面,是关于人的维度。人是万物的尺度,任何一个工作,都离不开跟人打交道,而作为刚进入职场的年轻人,其实最希望的是能够获得一个真正的牛人的指导,比如在我所在的这个领域,就是希望能够获得一个很厉害的产品经理的指导,当然,这个很厉害的产品经理如何定义,我有自己的一套标准,可能和市面上或者公司的job model不是完全一致。说到这,就顺便说一下,我对厉害的产品经理的定义。其实很简单,就分两个等级,第一个等级,做出过很厉害的“火箭”产品,什么是火箭,前面定义了。第二个等级,他的认知水平和执行能力具备做出火箭产品的可能性。从这两个维度来评估的话,目前我身边的环境确实没法让我满意。如果身边没有你认可的厉害的产品经理,那我想自己本身也就很难提高了。这里面可能会涉及到一个问题,就是关于自己的标准和公司的职级的关系,我不认为这两者是完全等同的。也许看起来,周围有很多职级很高的产品经理,但是不代表他能够符合我对很厉害的产品经理的定义,如果不符合这个定义,那么对我来说,依然是一个不能提升自己的环境。也许在这点上,自己比较固执吧。当然,我不否认任何人都有值得去学习的闪光点,但这是另一个话题了,不在此赘述了,如果真要抬杠的话,那我去做什么都可以了,去多烂的业务也都可以,因为反正任何人都有我值得学习的闪光点。第三个横截面,是关于成长。其实客观的来讲,我这两年成长的蛮多的,但是我去细细剖析会发现的是,这成长其中的极少部分,是来自这块业务。更多的是来自于做的产品经理这件事,以及和周围人的交流沟通。简单来讲,做产品经理这件事这两年带给我很多成长,但是具体到阿里语言,似乎没有什么额外的成长值的加成。关于产品经理做的事情是什么,我认同俞军的定义,用科学理性的方法去分析非科学非理性的人性的复杂,并从中挖掘出商业价值的过程。这是产品经理做的事情的核心,在这件核心的事情上,在阿里语言,成长的很慢。稍微吐槽一句吧,我承认项目管理、争取资源是产品经理很重要的工作,但是绝不是核心,产品经理的核心一定是前面所说的那件事,甚至,当你前面那件事真的做的足够好,项目管理、争取资源,都是极其容易的。这是目前阿里语言的产品团队思路上的问题,本末倒置了。这是我挑选出的目前几个比较典型的有张力的横截面,其实横截面还有很多,没办法一一叙述了。总结一下来说,我要离职的根本原因其实就是目前的工作所引起的我想要成为的那个自己和现实环境中的自己的张力已经达到了临界值,偏离了我成长的核心宗旨,就是减小这个张力。因此必须离开。

    接着说直接原因。说到直接原因,就必须要详细的谈一谈这个业务,语言服务、翻译。也抓两个关键词出来吧,就是方向和成就感。方向指的是语言服务这件事情本身的业务方向问题。成就感指的是你预期当前这件事情发展到终局,能否带给你足够的成就感。先说方向层面的问题。方向层面分宏观、中观和微观来看,不断的把视角放小。首先说宏观层面,来讲讲翻译这个市场本身存在的问题。当然任何事情都存在问题,矛盾是永恒的。但是有的市场存在的问题利用现有的技术手段和业务手段可以去比较好的解决,从而产生商业价值,去看看今天能够发展起来的做的大的市场都是这样的市场。而有的市场存在的问题是靠目前的技术手段和业务手段难以解决的,而这样的市场的发展缓慢就会成为必然。翻译市场的问题主要存在于三点,第一点叫做二级需求,第二点叫做评价难,第三点叫做非标准化。这三点环环相扣,产生了翻译市场一个难以被解决的矛盾。首先看第一点,这一点概括来讲就是说,没有人有翻译的需求。翻译根本不是人本身会产生的需求,吃饭、睡觉是人的本质需求,翻译不是,翻译是人在满足他的本质需求的过程中遇到了障碍,因此需要翻译。因此我把它定义为二级需求。那么二级需求会导致的一个问题就是,我们难以分离变量,哪些问题是翻译导致的,而哪些好的东西又是翻译带来的,因为消费者只会去评价他的本质需求有没有得到满足,而不会去给出反馈,翻译的怎么样。这就给我们想要得到消费者的反馈变得极难。第二点叫做评价难。评价难是一个很有意思的悖论,就是在任何其他的交易市场,消费者都应该有能力去评价它所购买的产品或者服务是好还是不好。但是翻译不行,因为消费者之所以会购买翻译服务,就是因为消费者不懂这门语言,因此你提供了服务给我,而这个服务好还是不好,我不具备能力评价。翻译市场的问题在于购买此项服务的消费者都没有评价服务的能力,而有能力评价的的都不需要购买翻译服务。这就又给形成消费者到服务提供者的反馈增加了一个障碍。至此,我们已经分析了前两点,分别是二级需求和评价难的问题,这两个问题共同导致的一个后果是消费者难以就商品或服务形成评价提供给供应商,市场难以形成一个反馈机制,这会直接限制整个市场的拓展和发展。第三点,就是非标准化。这是我们经常提到的一点,翻译是一个非标准化的服务。非标准化服务换个名字叫什么,就叫定制化服务,而只要一提到定制化,必然意味着这个市场是小众的,�而定制化市场想要良性循环,就要依赖每一次定制化服务的良好体验,而怎么确保是良好体验呢,需要依赖反馈。但是由于二级需求和评价难问题的存在,导致反馈难以形成。这个矛盾此时便产生了。而这个矛盾就是翻译市场的根本矛盾。由于这个矛盾的存在,在一个反馈难以形成的定制化市场,只能去打价格战。一个打价格战的定制化服务市场,多么荒诞。总结一下,来个经典句式吧,翻译市场的根本矛盾是由于二级需求和反馈难导致的口碑难以形成和翻译的非标准化必须依赖口碑才能良性发展之间的矛盾。想让翻译市场发展起来,就从这个核心矛盾入手,其他的发展方向,全都是浮于表面,不触及本质。这个时候,可能会有人说,很简单呀,我们让翻译服务标准化就好了。那我再来谈谈这个问题。我可以比较肯定的是,现在大部分人谈的翻译的标准化,都是伪标准化。现在我们谈的标准化是什么,是生产流程的标准化,而真正的标准化应该是什么,是商品或者服务的标准化,并且这种标准化的商品或者服务能够产生多次售卖。举个例子,我们现在谈的标准化,指的是我的工厂是标准化的流水线,能够根据用户的需求生产手机,生产电视,生产冰箱。最终客户要的是什么,还是定制化的。而真正的标准化是,我就是生产手机,甚至,我就是生产iphone,而且就基于iphone这种非常标准化的产品,就可以进行多次售卖,产生利润。这才是真正的标准化,所以对应过来,什么才是翻译市场的标准化,我把甲乙丙翻译成了abc,就这个abc的译文,我今天卖给张三,明天卖给李四,后天卖给王五。这才是真正的商品或者服务的标准化。但是这样的交易形式,显然在今天的翻译市场是不现实的,张山、李四、王五要的东西都不一样。以上是基于整个翻译市场的宏观层面的分析。接下来说中观,也就是看看阿里语言做的事情。首先要肯定的是,阿里语言在战略层面的方向是对的,all in 机器翻译,机器翻译一定是未来。但是阿里发展机器翻译是有天然的劣势的。说劣势之前,我们先来看看一个有意思的现象,就是市面上主流的,做机器翻译做的比较好的公司,一定都做搜索。这是为什么?不知道大家有没有想过。因为一个主业做搜索的公司,天然就有做机器翻译的极大的优势,类似于做综合电商的公司,天然就有做云服务的优势一个道理。这个优势主要有三点。第一是数据获取成本层面的问题,做搜索的公司,可以用极低的成本获取到大量的双语平行句对,而这个是机器翻译引擎训练的基础。在这一点上,阿里没有优势,阿里虽然有大量的电商数据,但是都是单语的,需要靠人工去翻译成双语,这个成本相比于搜索公司来说就要高太多。当然,阿里语言也有自己的爬虫,但是相比于搜索公司来说,还是差的太远,去看一看相比于百度和谷歌的数据量就知道了。但是他们数据量大也不是因为他们勤奋努力,而是天然优势加这么多年的积累。第二是算法层面的优势积累。做搜索的公司,本身就需要自然语言处理、自然语言理解以及机器学习相关的其他技术,而这和机器翻译所需要的技术完全一致,可以无缝对接,也就相当于这些搜索公司已经在机器翻译所需要的核心技术上有了十多年的积累,这是搜索公司在算法层面的优化。虽然阿里也做搜索,但是阿里的搜索是基于可枚举数据库,用到自然语言处理很少,这算是在算法层面的一大劣势。第三点叫做大量的反馈数据。做搜索引擎的公司,特别是主流搜索引擎,本身就是巨大的流量入口。那么有翻译需求的人,就会来搜索引擎上搜索翻译,搜索引擎当然会把自家的机器翻译服务放在最上面,这就导致了他又能获取到了大量用户使用的数据积累,这些数据本身又可以作为算法优化的一个反馈。如果想的更多一点,还可以构建一个众包的翻译社区,类似于谷歌现在做的事情。因此我们总在说谷歌怎么样怎么样,先获得人家那个量级的流量入口再说话吧。这是阿里相比于主流的搜索引擎公司来说的几点劣势,而这几点劣势,基本上涵盖的就是机器翻译最核心的几个模块,数据、算法、应用,如果想要真的超越百度、谷歌,必须从这几点上去入手去想,去破局。容我愚笨,目前还没想到在这三点上如何破局,实现反超。因此,总结来说,阿里语言现在基于集团内部给国际化的部门提供语言服务解决方案,是可以进行下去的,但是未来的方向一定是机器翻译,如果阿里不能在以上三点上实现破局,那么在可预期的未来,是很难超越主流搜索引擎的机器翻译服务,也难以在市场化的竞争中占据优势地位。那么能不能存在下去,也有可能,就是基于类似贸易保护主义的公司保护主义,但这样的一件事,可能确实是我不想做的。这是对于阿里语言在中观层面的大致分析。最后说微观,也就是具体到我做的事情上,就是人工翻译的资源端。那么有意思的地方来了,因为中观分析中已经提到,机器翻译是未来,也就是说人工翻译是一个在可预期的未来一定会逐渐衰弱并且最终消失的市场,那么这样的市场可能和我想去做的火箭产品真的是张力有点太大了。姑且先不谈这一点,我们来看看人工翻译的资源端的问题。首先我要谈的是资源端的问题不在资源端,资源端的问题全在需求端。不管是供应商还是众包译员,现在大家都公认的一点就是需要需求端的长期、稳定需求。对于众包译员来说尤其需要。说到众包,就多说两句吧。其实这里我想要更抽象的谈一谈,众包这个问题。何为众包,概括的讲就是在供给端利用社会的闲散资源来解决需求端的问题,人们想象中的众包相比于专业的服务提供者应该具有的优势是成本低、数量大。但是这个优势会随之带来两个问题,一个是服务质量的把控问题,虽然我们在资源的使用上降低了成本,但是在质量把控上可能有付出比这个降低到成本更大的成本。第二个是如果这个事情真的有利可图,并且服务质量还打标,那么众包的服务者不就成为了专业的服务者吗?而这也几乎是现在市面上所有的以共享经济、众包起家的公司的必然发展路径,比如滴滴现在的快车师傅,专职比例是非常高的。再说说我们自己,现在的发展方向是什么,培养少量优质译员,给他们更多的任务,这还是什么众包呢?不就是远程的专职译员吗?或者退一步讲,分工本身就是资本主义发展的重要标志啊,现在是要开历史倒车了吗?因此总结一下,众包这个事情,�可以说是一些创业者或者媒体吸引眼球创造出来的概念,如果真的深究下去,其理念是和社会化分工相矛盾的,也是不符合历史发展规律的。别跟我谈维基百科,那个东西不是交易。我现在谈的只是交易市场里面的众包。因此,阿里如果真的想把翻译这块做起来,放弃轻资产的幻想吧,拥有自己的一批专业译员才是正道。而阿里一直似乎在视而不见这条正道的原因在于,这条正道听起来太正常了,根本没有“互联网思维”。因此这又是一个本末倒置,为了思维而思维了,而不是去看到底怎么样才能解决问题。所以,如果说未来阿里的国际化真的发展的很好,需求能够长期、稳定,那么人工生产的资源端的发展终局也就是拥有一批稳定的专业的译员以及管理一些稳定的供应商,那这个终局是在对我没什么吸引力。而这还只是微观层面,如果再往中观看一层,发现即使是这个看起来没有吸引力的终局,也是终将被淘汰,而再往上看一层,宏观的层面的根本矛盾没有解决,这个市场终究发展不大。因此我觉得在成就感的层面,我都不用过多论述了,结论显而易见。这时候有人可能会说,但是总归国际化是一个趋势,翻译总是不可或缺的。这里我提两点疑问,不做展开了。第一是,国际画师政治正确吗?看看现在的美国?未来一定会越来越国际化吗?第二是,如果每个国家熟练掌握英语的人口超过了参与国际化的人口,需要翻译吗?而且第二点真的是一个可能发生的趋势哦~我是挺相信刘慈欣的意淫的,未来大家都说一种世界语,是中文和英语的混合,哈哈~总结一下,直接原因其实就是翻译市场、阿里语言、供应商资源端存在的问题目前阶段是难解的,或者说不是一件“顺势”的事情,对其终局的判断能够达到的状态,也难以满足我的成就感需求。

    最后说说导火线。其实导火线反而简单了,就是3.25。(上半年绩效不好)但我这里必须要首先着重的强调一点,我对3.25没有任何怨言,没有任何意见。从结果的角度看,这是一个合理的评价和反馈。基于我上面对根本原因和直接原因的分析,相信也能看的出来。可以说这个导火线是在根本原因和直接原因的双重条件的必然结果。自己的成长的张力太大,导致根本无法有十足的热情投入到具体的工作中,因此稍一松懈,那个理想中的自己就会把自己往回拉,�下班以后、周末,特别快的转换身份,去做那个理想中的自己,让那个皮筋的张力减少一点,避免崩断。而直接原因也导致了这件事情本身是一件逆势的事情。在双重原因下,这个导火线是一个必然的结果。其实这个导火线的必然结果是一个好事情,让我警醒,不再去忽视房间中的大象,就是根本原因和直接原因中论述到的问题,而必须要去面对这两件事。当我去真正面对这两件事的时候,发现也只有离开才是最好的选择。留在这里,对自己,是无法承受的张力。而对于公司,也无法获得一个真正对这块业务充满热情的人,就像两个人到了该分手的时候,这时候分手就是最好的选择,没有谁对谁错。但我依然怀有深深的感激,感激阿里,在我大学毕业的时候接收我,让我能够如愿的做上产品经理这个职位,第一次把成长的张力缩小到那么小。我也会在最后的时间里,尽量尽我所能,给出当前我负责的业务我认为正确的发展方向和应该做的事情,希望能够为这个团队最后做一点事情。

    以上,就是我要离职的全部原因分析。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我为什么要离职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kggpv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