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位老编辑,能够背诵全本的《文心雕龙》,我们很是佩服,经常围在他面前:“老师,来一段”。
有一天,他闭目吟诵了一段:
文之思也,其神远矣。
故寂然凝虑,思接千载;悄焉动容,视通万里;
吟咏之间,吐纳珠玉之声;眉睫之前,卷舒风云之色。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
我才之多少,将与风云而并驱矣。
——〔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神思第二十六》
我永远记得那天中午听到这段文字时的感受。那是一个灵魂出窍的时刻。
在那一刻之前,书籍和文字要么是我消遣的工具,要么是我上进的台阶。我躺在它们身上神游或者披挂着它们上阵。总之是身外之物。
在那一刻之后,我有了一个全新的视角:书籍和文字本来就是我的一部分,而我正是仰赖它们,从脆弱的躯壳中脱身而出,在更辽阔的世界里呼吸,聆听和眺望。
书籍是我们的增强现实技术。别人在登山,而我们是情满于山;别人在观海,而我们是意溢于海。看在别人眼里的荒原,在我们眼里则是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有一个故事是这么说的——有人问上帝:“假如你碰到两头恶魔,其中一头一箭就可以射死,另一头则需要两箭才能射死。它们同时向你扑来,而你只有两只箭,你怎么办?”看起来这是一个无解之局,上帝不管怎么选,都会面对其中一个麻烦。
上帝说:“那头两支箭才能射死的,先射它一箭。然后告诉两头恶魔,我还有一支箭,谁不听话我就招呼谁。这样我就有两个奴隶可以用了。”
面对外来之物,我们的本能是利用或者征服。但还有一种更高明的办法:驯化它们,和它们共存,让它们成为自己的一部分。
无尽的时空自由,就是这么来的。
F.佩索阿说,他更愿意游历第八大洲,即蜗居斗室里的个人想象。我没有他那样自闭,只是相信空间还有另一种展开方式,相信人们完全可以投入另一种远行,比方,以前的荒坡一脚为目的地,订一张免费船票或免费机票,于是在手中的石片上俯瞰黄山,在杂草里发现大兴安岭,在身旁的石涧清潭中,触摸太平洋。
只要人们愿意,他们还可以自立宪法发动革命,在细胞、分子、原子的世界里,任意创建共和国。只要人们愿意,他们还可以捏一捏火星,搓一搓金星,摘一颗冥王星,放入口袋,在细胞、分子、原子的世界里,举步跨进另一条银河——这一切只需要我随便找个什么地方蹲下来,坐下来,趴下来,保持足够的时间,借助凝视,再加一点想象,就可以投入另一片灿烂太空。
我终于在一片落叶前流连忘返。
——韩少功:《山南水北》
文字和书籍,不管本身是厚是薄,他人是贬是褒,都仅仅是我村庄中的邻家,彼此鸡犬相闻,巷陌可通。
我一生的时间有限,照看不了多大一个村庄。我每天早出晚归,和每一个遇到的乡邻打招呼。有他们在,新人就会络绎而来。有他们在,我就可以贫而无谄,富而无骄。有他们在,我就得保持住起码的体面。有他们在,我的村庄就不会萧疏。
我不知道这个村庄真正多大,我住在它的一个角上。我也不知道这个村里到底住着多少人。天麻麻亮,人就出村劳动了。人是一个一个走掉的,谁也不知道谁去了哪里,谁也不清楚谁在为哪件事消磨着一生中的一日。村庄四周是无垠的荒野和地,地和荒野镜头是另外的村庄和荒野。人的去处大都在人一生里,人咋走也还没走出这一辈子。
——刘亮程:《一个人的村庄》
据说有一位投资人想搞乡村扶贫,但不愿意直接给钱。于是他买了几十万株金丝楠木的树苗,免费送给深山里的农民,让他们种在房前屋后山上路边。
金丝楠木是中国的原生树种,也是极珍贵的木材,过去只能用于修建皇家宫殿,所以只砍伐不种植,如今已经非常罕见了。
这位投资人把树苗送给村民,只附带了一个条件:五年之内不准卖。这些树苗虽然生长速度不快,但是只要悉心照料,耐心等待,它们就会长成40厘米粗的木材。一户村民在房前屋后种上100棵,大概价值30万元,这就是他家的绿色银行了。
我第一次听到这个故事的时候,有点震撼。
我们非常熟悉一句话:“唯一不变的就是变化。”但是在这个故事里,我突然看到了另一种可能性——在这个世界上,有些东西会确定地成长、向好、不退行、不逆转。
金丝楠木会给深山的农民一笔确定的回报,这是由古老的物种基因来保证的,坚若磐石。任何银行,任何理财高手,任何资产管理机构都不敢承诺的收益,世界上居然真有。
转念一想,读书不也是这样的事吗?
每一本书那是5000年的象形文字,那是未来人们凝视的眼睛。那是古老的文明基因赐予我们确定的福泽。
从远古天地的洪流,到未来宇宙的神秘。从热烈的赤道到旷寒的极地。从最小的物质单位夸克,到最大的生命个体鲸鱼。从人的情感,到神的法则。从0.1秒,到一千零一夜,再到亿万斯年。
每本书都是一道打开的幻觉门,我们的身体无法栖居其间,但心思畅游。这才是立即兑换的穿越,我们可以英雄驰骋疆场,可以神仙逍遥江湖,甚至可以体验花的一生、兽的一生、矿物质的一生。
何须羡慕孙悟空72变?我们可以720变、7200变、72000变……通过阅读,我们得以进入万花筒的魔法世界。身体像最缓慢的植物一样安静,头脑像最狂野的动物一样奔行。
我们就这样,以文字抵达理想意义的远方。
——周晓枫:《悦读》,载《散文海外版》2020年第11期
农民们春种一棵粟,秋收万颗子;牧民们畜养牛羊,逐水草而居;我们工作读书,敦睦亲友。
没有人是孤独的。我们都在物种或文明的基因库藏中穿行,各自生长,彼此滋养,并沐浴在时光的恩宠之中。
罗振宇《阅读的方法》 全文完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