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想法
共享社区之社群生活设计

共享社区之社群生活设计

作者: 共享生活系统 | 来源:发表于2019-02-19 21:30 被阅读23次
    共享社区之社群生活设计

    “共享社区”是追求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精神和谐共处价值观的一群人,以共享为纽带在住宅空间区域中凝结起的生命共同体。

    共享社区的口号——为生命的意义、相互的关爱和永续的地球而共享美好生活!

    马斯洛提出有关人的两个最大问题:造就好人

    和造就良好社会。

    以田园生活、社群生活、创享生活三个基础情境,进行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自我的三个优化,社群生活是造就好人和造就良好社会的核心。

    这里的社群并非网络语言的线上社群,而是社会学定义的有成员关系、持续互动、群体意识、分工协作、共同行动的社会群体简称“社群”。

    美国社会心理学家马修·利伯曼在其著作《社交天性》中写道,“人对社交的需求甚至大于对食物和温暖的需求,不甚理想的社交关系给人带来的痛苦与真实的身体疼痛无异。……大脑把几乎所有空闲时间都用于一件事情:思考他人以及他人与自己的关系……相互合作本身就能激活大脑的奖赏系统,无论是否期望得到回报,帮助他人都会让我们体验到真正的快乐。”

    美国人文心理学家马斯洛在“需要层次理论”中认为,“ 归属和爱的需要” 是人的重要心理需要,只有满足了这一需要,人们才有可能“ 自我实现”。

    鲁道夫·施泰纳:“当群体的全貌在个体的灵魂中映现出来,同时个体的美德在群体中鲜活起来,健康的社群生活就会建立”。

    经历工业化百年个体狐独,经历物质不足到物质过剩的心累,处在百年历史大变局的惊涛骇浪的当下,个体弱小,个体需要社群的支持。

    通过共享学院、三观相合、空间聚合、联接活动、相互认同、协作经济、社群自治、归属家园的八方会聚,把分布在人群中愿意合作的个体,通过认同、共享、归属进程联接进入社群生活。

    1.共享学院

    共享生活学院是进入全球共享生活大家庭的入口,加入共享生活所有人,都要在各地的共享生活学院中学习,通过价值观、认识世界、社区可食森林、户外运动、创享生活、共享生活设计、共享生活时间银行、社区感、社区经济、社区生活自治十个版块的学习,达到自然、社会、自我三个方面的建构的人,才有创造和享受一套美好生活的能力。

    通过共享生活学院培训基础认证,加入共享生活同学圈,加入联接全球共享生活会员的大家庭。

    加入共享生活会员,享受共享生活大家庭的荣耀和支持,获得共享生活合作社和共享生活时间银行的生活支持,享受共享社区免费场地与活动。

    通过共享生活学院高级培训认证,获得共享生活会员,获得加入志愿推动共享社区发展的顶级组织“共享会”的资格,获得加入共享社区居住和全球共享社区旅居资格。

    2.三观相合

    物以类聚,人以群分。美国心理学家纽加姆曾经做过一个非常著名的相似性原则实验也称自己人效应。心理学实验。他让17名之前互不认识的大学生住在同一间宿舍里,对他们之间的亲疏变化过程进行了长达4个月的跟踪调查。最后的实验结果表明,在刚刚认识的时候,空间距离的远近往往决定着他们彼此之间的亲疏程度;然而,这个实验到了后期阶段,那些在信念、价值观和个性品质上有着相似性的人,在研究结束后都成了好朋友。

    社群生活首先需要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这三观一至,三观一至是合作的基础,才能建立深度的关系,才能从我联接成我们,才有抵抗力对冲矛盾使合作持续,合作三观不一至的人在一起活的很累。共享社区的三观是“为生命的意义、相互的关爱和永续的地球而共享美好生活!”,认同共享社区三观的人才可以进入社群共享生活。

    3.空间聚合

    享利.列斐伏尔:如果未曾生产一个合适的空间,那么“改变生活方式”、“改变社会”等都是空话。

    现在人们生活的空间主要是为了城市生产的便利,陌生人的生活要保持私密,人与人之间处于分离空间中。要把人在生活的连续空间联接起来,需要建构5种联接空间。

    缩小私密,共享空间;向心布置,团结空间;亲近距离,交互空间;交互分型,适配空间;全球家园,移动空间。

    a.缩小私密,共享空间

    现在的居住空间范围内,很少有联接功能的公共白空间,也较少有连接功能的灰空间,整体上构成上是分离的私密黑空间。人们在室内建立起客厅、起居室、厨房、阳台等家庭的内公共空间,现在很少有人在家中客厅接待客人,也都是在城市中咖啡馆、餐馆等公共空间见面。

    熟人生活可以把内公共空间拿出来,大家把内公共空间集合起来,做成大家都可以共享的外公共空间,集合提效后后可增加或增大功能空间,如健身房、图书馆、洗衣房、修造间、闲置物品流转库、客房、食堂、办公室、会议室、健身房、咖啡馆、小超市、医务室、儿童活动室、歌舞厅、立体农场等。缩小了私密空间的比例,增大了公共空间的比例,共享空间把大家联接起来。

    b.向心布置,团结空间

    现在房子建成一排排,住的都是陌生人,准则是隐私优先,不希望被了解,避免视线相会和看到室内,相互之间的视线是看后背或背对背,是分离空间布局。

    要把人联接起来需要向心空间,过去的四合院是典型的向心空间布局。中文的口字和英文字母C和O是典型的向心空间投影形状,居住面对面的社交芬围,可观察到邻居的活动,可随时目光相遇,投入交互的状态而联接。

    c.亲近距离,交互空间

    人类学家爱德华.T.霍尔研究发现,人与人之间在面对面的情境中,人际距离的变化,是由双方当事人沟通时,在肢体语言上的一种情感性的表示;彼此熟悉者,就亲近一点,彼此陌生时,就保持距离。

    交际双方的相似性、人格互补性、外貌和人格特质的吸引力、双方的交往频率、双方的性别差异、交往环境、社会地位以及文化因素,造成人际距离各有差异。根据人际关系的密切程度,行为特征确定人际距离,即分类为:亲密距离;个体距离;社会距离;公众距离。

    一般来说,夫妇、兄妹、恋人处于亲密距离(0.15~0.45米),朋友间交往属于个人距离(0.45~1.2米),熟人交往在社会距离(1.2~3.5米),一般的公开交往在公众距离(3.5~7.5米)。

    共享社区是熟人生活。来拜访、学习、居住的人,从心里喜欢共享社区的熟人芬围,在室内外空间设置上要亲近,推动人际联接。

    d.交互分型,适配空间

    人分亲密型、中间型和疏离型,亲密型和疏离型人少,大部分属于也不亲密、也不疏离的中间型。亲密型的人,需要采用紧密的向心布局,适合居住在社区中心和公共活动空间热闹之处。疏离型的人,需要采用分离空间布局,居住在社区外围和安静之处。中间型的人,需要采用松紧适度的向心空间布局,居住在社区中心和边缘之间。

    e.全球家园,旅居空间

    城市端,共享菜园、共享客厅、共享聚落、共享社区、共享社区综合体。

    乡村端,共享农庄、共享社区综合体。

    自然端,共享营地。

    全球端,在全球的城市、乡村、自然中,建立共享社区旅居空间链。

    4.联接活动

    有人唱歌,大家会驻足,有人跳舞,大家会加入共舞。在活动中大家会自动缩小人际距离,进入联接感受温暖。

    活动是法国社会学家埃米尔·涂尔干所说的“集体兴奋”的一部分,人们在与其他人密切接触的时候会产生一种特定的情绪高涨的感觉,这种感觉还会感染其他前来参加聚会的人,让他们也感受到一种“高度集体兴奋感”。

    在室内,健身、读书会、洗衣房的聊天、共同修理东西、闲置物品交流会、会议室商讨、咖啡馆沙龙、儿童活动、歌舞活动等让人与人联接。

    在室外,以田园景观、田园社区、田园乐耕、田园美食、田园学院、田园舞台、田园乐园、田园运动、田园文创、田园工厂,十大田园活动情境为媒介,建立人与人的联接。

    5.相互认同

    肯尼斯·伯克的“认同”理论:伯克强调,现实是以符号为中介来传递的。由于人们在行动的过程中需要社会性的合作,所以说,语言塑造了行为。人与人之间存在着三种互相交叉的认同来源,物质性认同、理想化认同、形式上的认同,共享社区全时空地提供了这些认同的硬件和内容。物质性认同通常来源于商品、占有物和东西。理想化认同来源于共享的主张、态度、感觉和价值观。形式上的认同来源于传播双方共同参与的事件的组织、安排和形式。

    马歇尔·B·卢森堡博士,是非暴力沟通中心(CNVC)的创始人和教育服务主管。他发展出极具启发性和影响力的非暴力沟通的原则和方法,当我们褪去隐蔽的精神暴力,爱将自然流露,依照它来谈话和聆听,能使人们相互认同、情意相通、和谐相处,人们获得了爱、和谐和幸福。

    非暴力沟通的四个要素:观察、感受、需要和请求。“非暴力沟通指导我们转变谈话和聆听的方式。我们不再条件反射式地反应,而是去明了自己的观察、感受和愿望,有意识地使用语言。我们既诚实、清晰地表达自己,又尊重与倾听他人。这样,在每一次互动中,我们都能聆听到自己和他人心灵深处的呼声。同时,它还促使我们仔细观察,发现正影响我们的行为和事件,并提出明确的请求。

    NVC提供具体的技巧帮助我们建立联接,使友爱互助成为现实。不仅是说话的方式,更是思考方式和生活方式。

    6.协作经济

    协作经济是人们相互给予、相互服务、相互支持、相互关爱的经济。

    社会学家艾.弗洛姆在“爱的艺术”一书中:

    “爱不是一种与人的成熟程度无关,只需要投入身心的感情。如果不努力发展自已的全部人格并以此达到一种创造倾向性,那么每种爱的试图都会失败,如果没有爱他人的能力,如果没有接受他人爱的能力,如果不能真正谦恭地、勇敢地、真诚地和有纪律地互爱,那么人们在自己爱的生活中也永远得不到满足”。

    共享社区的协作经济分为合作社和时间银行。

    共享社区会员的农产品、日用品、家具、家电、服装等,通过生产与消费合作社建立联接。

    共享生活时间银行是共享社区会员之间以智慧、技能、人力进行相互服务来建立联接,把提供的服务以时间形式储蓄起来,当生活需要时支取被服务的时间。

    7.社群自治

    社区的自治事务让大家联接。制订社区自治规则,建立社区议事会,管理社区经济,管理社区共享资产,接纳、调整、退出社区成员,联接全球共享社区大家庭。

    承担社区成员对接公共资源的通道、应责、代表、协调、执行的功能。

    8.归属家园

    心理学研究表明,每个人都害怕孤独和寂寞,希望自己归属于群体,这样可以从中得到温暖,获得帮助和爱,从而消除或减少孤独和寂寞感,获得安全感。

    通过舒适感、识别感、安全感、交流感、成就感五感的设计来建构共享社区归属感。

    通过共享生活的同学、活动、会员、居住、旅居,建构起全球共享社区归属家园。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共享社区之社群生活设计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kgkqy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