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是否自律,取决于你的教育习惯。
习惯一:是“陪着”,还是“伴着”。
之前,河南的7岁男孩小曹,在网上火了,并且得到了人民日报的点赞。
去年的小曹,还是个奶呼呼的小胖子,爸爸决定带儿子跑步。
一年下来,小曹也从“3公里40分钟”,实现了“3公里15分钟”的提速,“小胖子”变成了“阳光小男孩”。
爸爸表示,在此期间,孩子有过哭闹、想过放弃,最终,在他的陪伴下都完成了。
看过这样一句话:每天高质量的陪伴,半小时远胜于一天。
孩子成长过程中的一切行为,都在无声地呼唤着父母的关注。
孩子是否能从“他律”走向“自律”,高质量的陪伴,是第一道关。
陪伴在质,不在量。
哪怕每天抽出10分钟,对孩子全身心地灌注,一年下来,孩子也能集齐一整“桶”的爱,去滋养他们的信心与坚定、专注与果敢。
习惯二:是“安排”,还是“商量”。
有位作家曾说过:“人受到的震动有种种不同,有的是在脊椎骨上、有的是在神经上 、有的是在道德上、感受上。然而最强烈的、最持久的则是在个人的尊严上。”
感受到尊重,是一个人行动力的源头。
很多时候,不是孩子不自律,而是缺乏自律的动力。
所以,请把孩子当成成年人一样尊重。
让他参与到家庭、生活的管理中来,承担自我管理的责任,形成自我负责的闭环,而不是“我为你好”、“我安排你做”的填鸭。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