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
释义:
至善之人如同水一样具备善良的品质。水善于滋养万物却不与万物争利,甘于处在众人所厌恶的低下的地方,所以说水几乎接近于“道”。人要效法水的品质,学习掌握水之“道”就要能够:居处要善于处在适合的位置,心态要善于谦逊包容,待人处世要善于和谐仁爱,说话要善于恪守信用,为政工作要善于管理自律,从事事业要善于发挥自己所长,做事行动要善于把握时机。这样效法自然依道而行尊道而为,与万物利而不害,利而不争,才能没有过失患忧。
解析:
上善若水,可以说是儒家道家等学派的社会道德价值观及各个宗教的道德信条都有的基本价值观,所有这些学派及宗教都推崇贯彻首属是“善”。老子《道德经》的传承中上善若水也就在华夏大地家喻户晓了。
上善若水成为人们的道德信条和做人的规范要求,也是人的精神追求的最高标准。水善处低下,与万物为利,不与万物相争。能做到水的如此道德精神高度也才可以说是达到了止于至善。也就是我们今天讲的“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内涵,翻译一下水之至善也就是毫不利己专门利人,高尚忘我、公而无私、默默奉献。上善也就是纯善、至善。为善无恶、利而无害方是至善。
这里需要指出的是,对“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这些基本内涵不要曲解错解。尤其是处善地,是要处在合适恰当的位置地方上,也就是说人要正确认识自己,罪莫大于不己知,要找准自己的位置。也就是今天人们说的德不配位必有灾殃。不是指的居住要找好地方或者找风水宝地。
与善仁,“与”非赏赐、给与、施舍、恩惠,而是与人交道交往。仁的本质内涵是人与人之间的正常关系。加之于人的道德价值观就衍生出来仁爱仁慈等内涵,重点还是与人和谐相处之意。这里的七个善字是擅长、善于之意,和上善若水之善的意思有本质的不同,学习道德经的朋友不要错解了。而这七个善于擅长正是“不争”之善德的具体做法,也是要求,是学习修行道之“不争”之德的具体内容。
感悟:
一个人真正的修行不是嘴巴上是“君子”,行动上“矮子”,不是表面一套背地一套,而要像水一样低调谦逊,做到表里如一,至善至美。要知道“人在做天在看”,祸福无门惟人自召,善恶之报如影随形。人之苦厄几乎都是自己“争”的结果。很多时候只要默默去做,好的回报终究会得到。所以说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恶之家必有余秧。
人活一世只有踏踏实实去做人,去做事,去修为,效法老子法于自然之上善若水的思想,真正向着内圣外王、止于至善的方向努力修行,真正一点一滴的弃恶从善、行德积善,自然会得到“上天”的亲赖和好报。
人这一生就是踏踏实实地为善、行善、积善,一步步做,一步步修,逐步趋吉避凶,趋利避害,进而才能达到吉利而无忧之“道”的境界。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