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寒假到现在断断续续的看完了这本书,虐心的故事我总是不那么愿意看,但竟也有种魔力驱使着我看完。刚看完,默默收拾好心情,准备趁着感情还浓,谈谈自己的感受。
故事开始于一座四合院,对这座四合院的描述篇幅很长,描写的也极为细致。细细读过后,仿佛那拥有金漆对联“随珠和璧,明月清风”的“博雅宅”就在我的面前。不自觉的把故事里出现过的人物一一放在他们该出现的位置上,好似那里真的存在过。然而故事却没有结束在这“博雅宅”里,而是伴随着悲戚的琴声与朦胧的新月,结束在曾经埋藏过韩新月的果园里。一切结束的这么悄然,却已足矣令我潸然泪下。
人们总喜欢欢快的结局,对于悲伤的结局总不那么容易接受。在我看来,看书是想要从书中寻找自己不曾拥有的影子。寻找快乐、自我放松也就理所应当。而现在我却想要延续这悲伤谈谈书中几个人物的“离开”。
初升新月悄然模糊。她的初生伴随着明亮的新月,故而得名“新月”。本该如这月般高挂与明亮,而她的生命却永远停留在了十九岁的花季。
她安静、好学、坚强又美丽,仿佛这个世界所有优美的词语都可以用来形容这个女孩子。她拥有哥哥的宠溺,拥有爸爸的抚爱,却从未拥有过母亲的爱。不,确切的来说应该是三岁后的母爱。她的到来像是打碎人与人宽容的最后底线,她也曾怀疑过名义上冷漠“母亲”的身份,她总是疑惑为什么照片上拥有慈笑的母亲与现实中的母亲有这么大的差距,但她毕竟还是个孩子,她又怎能参透那背后的复杂。
进入北大、邂逅爱情、躺卧病床、离开人世,短短的十九年光景,她还没有好好享受这个世界就离开了。带着未完成的梦想、哥哥爸爸的爱、楚老师的爱离开了。新月慢慢朦胧,慢慢地消失了。
渺茫琴声悄然消逝。楚雁潮给我的第一印象就是温文尔雅,知识丰厚。他是西语教师却因为背景的模糊直到最后才成为正式的老师,他热爱翻译,热爱教育事业。越往后他给我的印象就越深刻,是他让新月一次次重燃希望,他用自己热烈的爱情,去包围新月,给她温暖与希望。没有他,恐新月早就在悲痛中离开了。我想新月离开的时候,也一定带着浓浓的爱意。
楚雁潮的身没有离开,但他的心却早已随着新月离开了。他的心在诉说着“即使天人两隔,也无法停止爱你”的旷世爱恋。
痴狂玉王随玉而亡。当韩子奇在生命的最后坦白自己不是回回的时候,我是震惊的,反转反转,总也没想到这个结局。不知道他为何隐瞒自己的身份,但那种隐藏、害怕留在他心底这么多年定也是极为痛苦的。对于女儿韩子奇是万般疼爱,因为女儿是他苦苦求人才留下来的。伴随着女儿的去世、玉业的破产,他终究也是撑不住了。
如果说与梁君璧的结合是为了逝去的师傅,是为了重振“奇珍斋”,而不是爱情的话,那么与梁冰玉的结合才是真正的爱情。但这复杂混乱的关系又怎能公之于众?
我看不懂这三角的关系,也论不清谁是谁非,但我希望一切的坦白都能得到原谅。
拜伦说:“好吧,我们不再一起漫游, 消磨这幽深的夜晚, 尽管这颗心仍旧爱着, 尽管月光还是那样灿烂。 ”
月熄灭了,琴声仍旧悲戚;玉损了,璧也不再存在。那还剩下些什么?大概只剩下深深的悲痛与思考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