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秣陵怀古

秣陵怀古

作者: 紫雁东来 | 来源:发表于2020-11-20 22:25 被阅读0次

    作者:纳兰性德  (清代)

    山色江声共寂寥,十三陵树晚萧萧。

    中原事业如江左,芳草何须怨六朝。

    译文

    山的景色同江水的声音都已寂寥,十三陵中树木在晚风中萧萧作响。

    中原的事业与江左政权一样腐朽,芳草何必为六朝的旧事而感伤呢?

    注释

    秣(mò)陵:金陵,即南京。

    山色:钟山的景色。江声:长江的水声。

    十三陵:明代十三个皇帝(从明成祖至崇祯帝)陵墓的总称。萧萧:此处状风声。

    中原事业:指迁都后的明王朝。江左:建都南京的几个政权。

    六朝:指东吴、东晋、宋、齐、梁、陈六个朝代。

    納蘭性德朝代:清代

    纳兰性德朝代:清代

    纳兰性德(1655-1685),满洲人,字容若,号楞伽山人,清代最著名词人之一。其诗词“纳兰词”在清代以至整个中国词坛上都享有很高的声誉,在中国文学史上也占有光采夺目的一席。他生活于满汉融合时期,其贵族家庭兴...

    赏析

    秣陵即今南京,它是历史上六朝的建都之地。这些朝代国祚极短,在频繁的兴衰更替中包含着极深刻的历史教训。明太祖朱元璋建都南京,明成祖迁都北京,后来南明福王朝亦建都于南京。明亡后,清代诗人有许多秣陵怀古之作,因为作者都是汉族文士,这类诗作几乎一律抒写亡国之哀和故国之思。这首《秣陵怀古》却不落窠臼,别开生面。作者是满族人,他站在满族人的立场上看明朝与南明的灭亡,自有其真实的感慨和独到的见解。

    十三陵樹晚蕭蕭

    诗的前两句是借景抒情。首句写南京。“山色江声”是指钟山之色、长江之声。秦淮自古繁华地,这里江山险要,有虎踞龙盘之势。可是,如今已是一片凄凉景象。1644年,李自成农民起义军攻进北京,明朝南逃的诸臣在南京拥立福王朱由崧为帝。但当福王即位时,清兵已入据北京。一年后,清兵攻入南京,福王当了俘虏。这句即暗指南明福王朝的灭亡。同时,明初建都南京,明太祖陵墓也在这里。因此,这句也寓有沧桑之感。次句则写北京,点到了明朝的列祖列宗。明成祖以下十三个皇帝的陵墓,在北京西北的昌平县境内,如今也是树木萧萧,一派冷落。这两句用环境描写和氛围的烘托,暗示出无论是南明福王政权,还是北京的明王朝,都已成为历史陈迹了。

    诗的后两句是借事立论。对于明朝的覆灭,诗人表明了自己的看法。第三句的“中原”借指明王朝,因为明崇祯亡国以前,以北方为统治中心。“江左”指历史上偏安江南的六代小朝廷。就是说,明朝的亡国和六朝那些一个接一个覆亡的小朝廷一样,都是由于自身的奢糜昏庸所致。也即是:国家的兴亡不在于所处的地理环境。“芳草何须怨六朝”,就是说,明朝的亡国是咎由自取,清兴明亡是自然合理的,不必为此悼古伤今。“芳草”即香草,诗词中常用以比喻忠贞的君子美德,这里借指那些悼古伤今的诗作。这是诗人独到的见解,也表现了诗人真实的思想感情。

    中原事業如江左

    这首怀古诗,不仅感情真实,见解独到,在艺术表现上也颇具特色。短短的四句,有写景抒情,又有叙事议论,虚实相间,史论结合,在风格和意境上显得深沉而开阔。

    创作背景

    康熙二十三年(公元1684年),纳兰性德作为御前侍卫随康熙帝离京南巡,十月至江宁(即南京),康熙帝祭祀明孝陵。贵族出身的纳兰性德触景生情,从统治者的角度,写出了这首怀古诗。

    (繁)秣陵懷古

    作者:納蘭性德 (清代)

    山色江聲共寂寥,十三陵樹晚蕭蕭。

    中原事業如江左,芳草何須怨六朝。

    譯文

    山的景色同江水的聲音都已寂寥,十三陵中樹木在晚風中蕭蕭作響。

    中原的事業與江左政權壹樣腐朽,芳草何必為六朝的舊事而感傷呢?

    註釋

    秣(mò)陵:金陵,即南京。

    山色:鐘山的景色。江聲:長江的水聲。

    十三陵:明代十三個皇帝(從明成祖至崇禎帝)陵墓的總稱。蕭蕭:此處狀風聲。

    中原事業:指遷都後的明王朝。江左:建都南京的幾個政權。

    六朝:指東吳、東晉、宋、齊、梁、陳六個朝代。

    納蘭性德朝代:清代

    納蘭性德(1655-1685),滿洲人,字容若,號楞伽山人,清代最著名詞人之壹。其詩詞“納蘭詞”在清代以至整個中國詞壇上都享有很高的聲譽,在中國文學史上也占有光采奪目的壹席。他生活於滿漢融合時期,其貴族家庭興...

    芳草何須怨六朝

    賞析

    秣陵即今南京,它是歷史上六朝的建都之地。這些朝代國祚極短,在頻繁的興衰更替中包含著極深刻的歷史教訓。明太祖朱元璋建都南京,明成祖遷都北京,後來南明福王朝亦建都於南京。明亡後,清代詩人有許多秣陵懷古之作,因為作者都是漢族文士,這類詩作幾乎壹律抒寫亡國之哀和故國之思。這首《秣陵懷古》卻不落窠臼,別開生面。作者是滿族人,他站在滿族人的立場上看明朝與南明的滅亡,自有其真實的感慨和獨到的見解。

    詩的前兩句是借景抒情。首句寫南京。“山色江聲”是指鐘山之色、長江之聲。秦淮自古繁華地,這裏江山險要,有虎踞龍盤之勢。可是,如今已是壹片淒涼景象。1644年,李自成農民起義軍攻進北京,明朝南逃的諸臣在南京擁立福王朱由崧為帝。但當福王即位時,清兵已入據北京。壹年後,清兵攻入南京,福王當了俘虜。這句即暗指南明福王朝的滅亡。同時,明初建都南京,明太祖陵墓也在這裏。因此,這句也寓有滄桑之感。次句則寫北京,點到了明朝的列祖列宗。明成祖以下十三個皇帝的陵墓,在北京西北的昌平縣境內,如今也是樹木蕭蕭,壹派冷落。這兩句用環境描寫和氛圍的烘托,暗示出無論是南明福王政權,還是北京的明王朝,都已成為歷史陳跡了。

    詩的後兩句是借事立論。對於明朝的覆滅,詩人表明了自己的看法。第三句的“中原”借指明王朝,因為明崇禎亡國以前,以北方為統治中心。“江左”指歷史上偏安江南的六代小朝廷。就是說,明朝的亡國和六朝那些壹個接壹個覆亡的小朝廷壹樣,都是由於自身的奢糜昏庸所致。也即是:國家的興亡不在於所處的地理環境。“芳草何須怨六朝”,就是說,明朝的亡國是咎由自取,清興明亡是自然合理的,不必為此悼古傷今。“芳草”即香草,詩詞中常用以比喻忠貞的君子美德,這裏借指那些悼古傷今的詩作。這是詩人獨到的見解,也表現了詩人真實的思想感情。

    山色江聲共寂寥

    這首懷古詩,不僅感情真實,見解獨到,在藝術表現上也頗具特色。短短的四句,有寫景抒情,又有敘事議論,虛實相間,史論結合,在風格和意境上顯得深沈而開闊。

    創作背景

    康熙二十三年(公元1684年),納蘭性德作為禦前侍衛隨康熙帝離京南巡,十月至江寧(即南京),康熙帝祭祀明孝陵。貴族出身的納蘭性德觸景生情,從統治者的角度,寫出了這首懷古詩。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秣陵怀古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kgujik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