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乾隆年间福鼎设县之初,福鼎境内便有十八个渡,分别为:水北渡、桐山渡、流江渡、钓澳渡、店下渡、澳腰渡、店头渡、后胆渡、关盘渡、小巽渡、狭衕渡、牛矢墩渡、屯头渡、八尺门渡、石龟渡、巽城渡、塘底渡、南镇渡。后一再增加,最高曾达到三十四个渡。
渡有渡产,因渡船是收费的,在当年也就成了一种稳定的职业,渡产实则该职业的专属权,一般归由渡口村落。但也有些是官办,由官衙拨划专款养船养人,作为地方上的福利。如水北渡,现存的石碑尚有明确记载。古人比较安份,没事不怎么瞎溜达,渡口的使用频率不会很高。文献记载,八尺门渡、石龟渡这样比较重要的渡口,日均客流也不过70-100人。
八尺门的由来,就是源自这个名为葫芦门的渡亭。该渡亭始建时间距今近五百年,早年往来搭渡的乡民,都会在此驻歇。因葫芦门三向皆八尺,故也称之为八尺门,进而称这个渡口为八尺门渡。再后来,便叫成了这一块的地名。
八尺门北端的渡亭,现完全无觅旧观,只能找到几根早年的亭梁,上书“玉堂夏氏”字样,玉堂即玉塘,夏氏宗谱中记有:思恭式达二公建造八尺门渡亭,高恒重楹,巍然轩敞。可与印证。石龟渡的两端,北边是今佳阳石龟,原本亦有渡亭,早已拆毁,原址重建了座观景亭,毫无价值可言。南边是店下的巽城海尾。
▍内容来源:地方文史李顺张和供稿宁德城市资讯编辑完成
▍图文编辑:宁文策划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