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听《开卷八分钟》,中午吃饭的时候,每天大概听四十多分钟。
蛮有意思的读书漫谈节目,是通过梁文道一篇反驳罗振宇的文章接触到的,感觉与罗振宇所宣扬的“帮你读书”不同,开卷更多侧重在介绍书籍背景、相关知识以及评论书籍。挺久没关注《罗辑思维》,从以前的印象来说感觉罗更侧重的是呈现作者解读出的书本的精华观点。
最近知乎有挺多问答在抨击《罗辑思维》的,我没法完全认同。罗和真正的读书其实是两码事,罗的作用在于呈现观点,很多人其实是抱着自我提升的目的在读罗,对于自我提升而言,我是觉得唯有自己苦思、苦读以及自我训练。知乎的部分戾气来源于回答者往往需要呈现一个特定观点才能收割认同,呈现一个特定观点有时候就意味着否定其他(推测更有甚者是先揣摩主流风向再用语言推波助澜。这种功利化方式可以收割认同但实际没什么营养和价值)。我是觉得很多事情或问题真没法只用一个结论描述,真理只存在于局部环境,而界定局部环境就要说清楚条件。(虽然这种思维真的很太极 ~~~~ or 中庸 囧囧囧囧~~~~)
今天读的一个开卷挺有意思的,《delaying the real world》,书本身是讲国外的一些大学生不计回报参与社会或公益活动的行为。在很多渠道都会接触到发达国家这种,而且也有很多毕业后先旅行再工作的,以前是没怎么想,只觉得是个体的奇特思维。听书时想想,感觉这更像是教育的一个环节。一般接触的成长,是身体随着年岁的成长(通过自然生长达成)以及思维的成长(通过教育达成),貌似是缺少了一个心智成长的环节。什么是心智成长呢?我觉得是对自我的认知以及对于社会认知的一个过程。心智成长也是伴随人成长的一个全过程,不同遭遇不同环节的人成长程度不一样,它未被单独抽离,所以也就造就了很多人虽然年龄不小,专业技能也有,但心智却不成熟。个人觉得心智成长的这个环节,对于学业和事业压力越来越重,越来越没有时间思考自我的现代人而言是越来越重要的。我所理解的毕业后先不考虑生存压力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旅游或其他,正是给自己足够多的时间真正跟随内心以及思考自我,正是心智成长的一个环节。
现实感触到的是,人与人真的没有那么多的差别,差别的点有时候并非在于现实或专业技能,心智以及自我定位同样造就差别。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