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己看过的历史书,多数都是讲故事型的。总是从一个朝代的大事件讲起,讲讲故事中人物的相互博弈。
而这本《财政密码》,从西方经济学入题,用经济学的理论来剖析中国自秦起历代的采用的经济手段,拨开了重重迷雾,让读者从一个新的角度来审视这些王朝的起伏变迁。
书中开篇明意,便讲明了贯穿中国两千年对国家财政起关键影响的三大要素:国有经济,土地所有制和货币制度。作者围绕这三个因素逐一对每个朝代的经济政策以及所牵连出的社会政治起伏变迁进行了分析举例。
从先秦开始,战国之前的中国社会是周朝末年的诸侯各国,每个诸侯国的所辖区域在领土面积和人口数量上都较容易管理和控制。自秦统一六国起,历史上的第一个中央集权帝国建立,但这个帝国所存续的时间太短,作者认为秦还未意识到此前自身的战争补给经济制度并不适应统一后的大国经济,就已经被下一个朝代所取代。大汉朝自汉高祖到文景之治所推崇的是老子的无为而治,人数精少的国家机构没不需要花费过多的财力运营,民间经济得以积累和增长。但这也不是一个成熟的中央帝国财政制度,只是达到了一个暂时的和脆弱的平衡。
直至汉武帝时,由于偷袭匈奴未果所带来的战争花费让汉武帝不得不被迫催生出向民间敛财的手段,即:稀有资源的国有化,货币铸造国有化和土地人头税收。中国两千多年的中央帝国财政手段初步形成。后继的各朝代无一例外地都延续了这些财政手段。国家财政是否平衡也影响着各王朝的起落。
让我印象最深的是作者在写到一向为我们所推崇的盛唐时,揭开盛世的外表,让读者看到了一个满是千疮百孔的财政支柱,从唐太宗到后面的每一个有名的皇帝都没能在经济上作出有效的举措,让帝国朝着持续增长的方向发展。书中从经济制度为切入点的独特角度,让人眼前一亮,同时也为之震惊。比如大唐官员人数的超乎想像,节度使制度的产生根源,安史之乱的财政根源,以及为何会有长安与洛阳两个都城的经济背景,作者将掩盖在那个无形的大手上的伪装一一拂去,让人们看到了一个更真实的朝代。
书中从宋朝章节开始,及以后的元明清,描述的重点主要放在了货币制度对社会的影响。因为自宋代开始,中国社会产生了纸币。在宋代被称为交子的纸币比西方的纸币产生早了一千多年。虽然西方经济学总结出了通货膨胀等货币理论,但自中国宋代起,国家机器就已经开始使用通货膨胀的货币超印手段来向民间剑财,这也在不同程度上影响了社会的发展和王朝的兴衰。
我们现在所归纳出的货币金本位思想贯穿于宋元两朝,有一定意识的保留。但到了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便没有了这个金本位的意识,随意开起印钞机器的行为,让民间经济受到重创。又为大明朝增加了一条让后世瞠目的谈资。
如果没有记错,在中学课本里曾被教授过,明朝对外贸易的频繁。但从《明朝那些事儿》和这本书里都向我们揭示了这些贸易的实质:大国姿态下的对外赏赐,做的都是赔本的买卖。反倒是清朝,流通货币就是硬通货的银子,没有之前各朝的通货膨胀问题。加上“摊丁入亩”和“火耗归公”等经济政策,以及1840年后对外关税的收入,虽然有大量的赔款,财政年收入仍能维持。也让人对那个受尽屈辱的朝代后期有所改观。
看这本书,就像是一面镜子。老子说,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这就是这本书的意义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