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重新理解“课题分离”

重新理解“课题分离”

作者: 小莎Elsa | 来源:发表于2020-07-13 21:25 被阅读0次

    课题分离不是不照顾别人的感受

    课题分离的人和课题未分离的人,都会很照顾别人的感受。

    表现出来好像都很温暖,但这种温暖的本质不一样。

    课题未分离的人,所谓的照顾别人,是在勉强自己,希望维持“我”在别人心中的良好印象。比如,别人对我们有所求的时候,很多人都不敢明确表达拒绝,哪怕这件事自己真的做不到。

    “会很难看吧?”

    “别人会不会觉得我不给他面子?”

    “以后万一有事求他怎么办?”

    这些想法,本质上是以自我为中心的,关注的是“我”的脸面、评价、利益。如果因为这些想法的困扰,不得已答应了这个自己其实做不到的要求,事情往往就会变得更糟。要么敷衍、欺骗,要么就牺牲其他的东西。

    最终的结果,往往让别人蒙受更大的损失。

    我自己从前就不善于拒绝别人,硬着头皮答应了一些做不到的事,怎么办?只有一推再推,到头来也有很多事情没有做到,或者没有做好。不用说,这样会给别人带来更大的麻烦。长期来看,这样会让别人很舒服吗?

    并不会。在我硬着头皮答应的那个时候,我照顾的是自己。其实一开始我直接说出“做不到”,人家反而会有更多空间和余地来设法应对。

    但是,因为“我”格外重要,哪里还有别人的位置!

    照顾别人的感受当然是好事,问题是,有时候我们会失去这种能力。

    发生这种情况,多数是因为别人不舒服的时候,我们自己也不舒服。这时候我们就会情不自禁地把注意力更多地集中在自己身上。

    一边想要照顾别人,一边还在关注自己。

    比如说,你的朋友被拒绝了,很伤心,你知道该怎么陪她聊天,安慰她。

    但是,假如这个朋友就是被“你”拒绝了呢?

    你还可以那么自然地陪她聊天,安慰她吗?心里会不会有些不自在?

    “明明是我的错,我现在有什么脸面……”

    你失去了照顾她的能力,你甚至恨不得躲着她,不接她的电话。

    因为在你心里,你是事件的中心,你看到的是“你”在这里面的责任。

    你并没有真的为别人的难过负责。虽然你也在为这件事情难受,但是在别人眼中,你只不过是一直在躲着对方,见到人家也顾左右而言他,一脸的不自在。那种不自在,表面是关心别人,其实是在为你自己的课题而烦扰。

    未分离的课题,限制了你照顾别人的能力。

    很多人对课题分离的误解是:

    课题分离的人,对谁的态度都是“我就这样”。

    然后转身就走,管你去不去死。

    你不舒服,那是你自己的课题,气死你活该。

    这个理解,大错而特错啊。

    我对面的人不舒服,我为什么不能对他好一点儿?

    转身就走——这就算是课题分离了吗?

    一个课题分离的人,是这么看问题的:

    他不舒服,这是他的课题,没错。

    但是他不舒服,我作为亲人、朋友、同事,我喜欢他,我可以对他好一点儿。

    当然,如果我讨厌这个人,不想跟他再有关系,我也可以转身就走。

    关键在于,不要把他的不舒服跟我的课题混到一起。

    把双方课题混淆的人,往往是这么看问题的:

    是“我”让他不舒服了,所以我不能拒绝他。

    是“我”让他不舒服了,所以我要躲着他。

    甚至于(敲黑板,这里是重点),是“我”让他不舒服了,所以我要把自己摘干净,我需要向他强调(甚至向全世界强调):他不舒服,这是他的事,我不负责任,我不关心。

    请注意最后这个说法。

    表面上看,这仿佛是一个课题分离的想法。但是一个人这么说的时候,恰恰说明他正在试图撇清自己跟这件事的关系,他已经混淆了课题。

    这是我们最容易产生的对课题分离的误解。

    我为什么不能照顾别人?

    就因为我想证明这不是我的课题,我必须退远一点儿?这是什么逻辑?

    几年前,我写过一篇文章,举过这么一个例子:

    我去修手机,有两个姑娘正在跟师傅砍价。师傅说手机元件坏了,换一个200元。两个姑娘都觉得有点儿贵,其中一个说:“200块太贵了,给我们便宜点儿。”

    我心想,这恐怕砍不下来,信息不对称。心里替师傅拟好了回应:“没法再便宜了。”再多说两句就是“光进价就得180,我还得搭人工呢”。

    结果师傅沉吟了一下。

    “这样吧,”他说,“等会儿我试一下能不能修,修不好就只能换。”

    两个姑娘答应了。

    这件小事让我很有触动。其实,我设想的回应和这个师傅的回应传达了同样的信息:“对不起,这个价是不能变的。”只不过我的态度是“你觉得贵,那是你的课题,你自己解决”,而师傅的态度是“虽然价不能变,但是你们觉得贵也是实际问题,我愿意帮助你们,试一下有没有别的解决办法”。

    所以,对方同样接收到“价不能变”这个事实,感受却会有差异。

    仔细对比一下,在我的设想反应里(没法再便宜了),有我习惯化的自我辩解。我真正想传达的是:这个价钱是既成的事实,跟我没有关系,这不是我的错。甚至我还想要多辩解两句:进价多少,我赚多少。这无非是在用数据证明:制定这个价钱是合理的,不是我的错,请不要怪我。

    可是问题来了:不是你的错,你辩解什么?

    表面上看,我分离了我的课题。实际上,辩解是因为感到了被指控的威胁,这个价钱合不合理,我有没有赚取高价,这其实不是对方的课题。姑娘在为手机的事烦心,她们关心的只是能不能便宜,并不是在对报价者发起道德上的指控。因此——虽然不愿意承认,但实情如此——这个指控其实发源于我的内心。面对实际上并不存在的“污点”,我在电光火石之间扫视一遍全身,确认自己的清白,长舒一口气,拒绝之后立刻后退十步。表面上是说“我做不到”,这没错,但实际表达的是“别跟我扯上关系”——这也没错,只是有点儿冷。

    而修手机师傅的反应,从课题分离的角度讲,分离得更为彻底。

    这个价格就是既成的事实,没法改变,更与报价人本身无关。修手机师傅早就接受了这一点,所以一秒钟都没往自己身上看。他处理好了自己的课题,腾出来的那些注意力,让他变得更灵活、更热情。他可以更专注地考虑:我的顾客面临一个不可改变的价格,她希望少花一点儿钱,那我怎么样帮助她?

    “你希望省钱,好,我们就试一试。”

    所以,一个做好了课题分离的人,不见得是冷淡的。

    如果去做生意,他的生意可以做得很好,顾客会喜欢这种能为他人着想的人。他很热情,关心别人,照顾别人,而且是更好地照顾别人。

    他很灵活,同时又很清楚界限,不会把两个人的事混为一谈。他的关心就是关心,而不是过度的干涉,他对别人没有越界的要求,又很清楚自己要如何担负自己的责任。当他需要维护自己边界的时候,他会明确告诉你,而不是推开你。他理解你的不舒服,会陪你一起面对,而不是躲着你、敷衍你。

    这样的人,怎么可能不受欢迎?

    千万不要以为,所有课题分离的人,都像庵堂兰子一样,整天冷着一张脸,对所有人都说:“这是你的问题,你自己解决,跟我没关系。”

    有时候,倒是那些课题没有完全分开的人,更容易借助“课题分离”的形式撇干净自己(就像之前的我一样),跟人稍微一碰就退到十步之外。看起来好像界限清楚,其实并没有完全安放好自己的课题。

    “这不算我的责任,我必须强调大声一点儿。”心里还在纠结那个“我”,又怎么能全然关心对方?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重新理解“课题分离”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khgzck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