潭西镇大楼村位于陆丰区市西约10公里,村背北面南,北面为法留山,南面朝着大德岭。历史上称善庆楼,始建于明弘治5年(公元1492年),大楼村主建筑是包围式的整体,进入正大门前厅连天井,天井左右两边各有二巷道直进,正门过天井后进入二进系会客厅,会客厅隔天井再进入三进便是祭祀先祖的“襟德堂”。襟德堂的背后有一座二层楼,楼前系天井,与四巷道相通,楼后背靠山,巷内建筑物属规格化的民居,有房屋70间119个门户,整个村庄四面相通,遥相呼应。正门进出,四面展开,围绕中心,左右相照,分合对称,中庸大度。整座建筑物很象五匹马在拉动一辆大轿车,因而得名。配上村前的三台旷地和半圆型水池,成为圆山圆水方建筑,方圆相济,交映相辉,极具大观。
大楼村的建筑风格系独具儒家文化内涵的“五马拖车”造型,子午正线分金,建于明朝万历21年(公元1594年),乃七世祖举人可盛公所建,历九年建成,八世祖进士林呈祥之妻王氏(乃当朝姓王的宰相之女,称“京奶”)及其子林长春再于不断完善,距今四百多年。“五马拖车”的主建筑占地面积有3100平方米,面前旷地2550平方米,水池1413平方米,总面积7063平方米,占现有大楼村面积三分之二以上。由于建筑物太于久远,有不少地方虽有明显的残破迹象,但在整体保护上基本上完好。七间楼房系用溪沙、红坭、糯米、红糖合成夯墙体,至今尚坚硬完好,且其主门上端设有消防用的螺旋下水口。大楼村在环境和安全、消防等方面都做得比较好,历史上从来没有出现过火灾、水灾、失盗等事故。
中山大学副校长、省民协副主席陈春声和古村落评定专家唐教授等认定:“保存如此完整的‘五马拖车’为全省仅见。此前,揭阳曾发现规模略小的‘驷马拖车’。
大楼村素有文乡之誉,历来非常重视礼仪文化教育,文韬武略。在明清两朝科试中,大楼人出类拔萃:多人考中进士、举人或秀才,尤其是八世祖林呈祥先中天启丁卯科(1628年)举人、再中取崇祯甲戍科(1635年)进士,官至云南省监军道(朝廷派往云南省监管军队的官员),后在云南殉职。清朝嘉庆年间大楼仅有200多人口,林祝三(嘉庆癸酉科举人)等一批同村学子同期中取了“一举两贡十八秀”的优异成绩,曾名扬海陆并传颂至今。大楼村“五马拖车”前的空地上曾经是旗杆夹矗矗的景象。
专家们尤其对大楼村保存了大量明清文物赞不绝口。尽管十年浩劫期间,大楼村损毁了大量文物,但是村里的有识之士还是偷偷藏下了许多文物。存留至今的牌匾有“文魁”“贡元”“绩著凝香”“望重干城”等十二块,如今都已挂回“襟德堂”原位,这些文物仿佛在诉说沧海桑田、人事变迁。
木刻有明崇祯诰封亭,原亭内放有当朝诰封“京奶”王氏黄色绢布圣旨,因年久腐坏不存。另有木制关帝亭、木狮等;尤其是林呈祥“文官任武职”任云南省监军道的封条木印板,其字反刻(使用时印出来是正面),其作用类似于官印,为陆丰少见的明代官场遗物。石刻有万历三十二年、当时的海丰县令刻赠七世祖可盛公乐善好施的碑记、先祖墓前的古貔貅。而那些封建时代象征功名的旗杆夹,足足有十一副,可惜也大多残破了。杂类有古剑、古铜狮、笔筒等实物,以及多幅壁画。
在这些实物遗存中,还有一批明本族谱、古药书和祭文等。据林贤明等人检阅发现,九世祖长春公与卢恩(陆丰桥冲大塘人,官至车驾司主事,俗称后兵部。)原是亲家。再联想起《陆丰县志》记载:大安进士黄易的女儿嫁给石头山村举人沈龙震的儿子沈瑞麟,由这些消息可以窥见,封建时代的上层精英在婚姻上是如何实践“门当户对”的。
登上大楼村后山,鸟鸣声声、香气袭人,眼界顿宽,我们对专家们将大楼村评定为“最具和谐自然特色古村落”有了切身感受。善庆楼远依法岫(法留山);前揽沃原,面照大德(大德岭),与自然环境浑然一体,让人留连忘返。林贤明介绍:香味是香樟树发出的。大楼村目前有多株古树木,包括香樟、榕树、龙眼、芒果树,都在数百年树龄以上。栽于一世祖墓地后面原有七株樟树,后因不断老化仅存一株,树龄500多年,树干中空。村后的龙眼树已400多“高龄”,主干直径达1.78米,至今仍年年开花结果,果实大、脆、甜,至于300年以上树龄的榕树就有四株。
大楼村还以民风民俗的方式保留了不少非物质遗产。“煎甜粿,睇虎狮”是海陆丰的民俗,大楼村的虎狮称“狮夷”,表演方式和武术套路与一般“虎狮队”不同,据说该村的男人个个无师自通会舞狮夷。又如七月盂兰节,大楼村有垒包山、燃篝火的习俗,专家考证后认为相当独特。另外,大楼村祭祖的“三献”是中原遗韵,三月廿三祭拜妈祖也有其特色。
今天的大楼村人依然是重教兴学,从事文化、教育、医学、科技有不少人。现在移居香港、深圳、广州、惠州、珠海的大楼人占全村人口30%多。先贤遗传的“祖训”、礼仪风范和乐善好施的美德以及民俗文化活动至今仍家喻户晓,激励着子孙后代为祖国繁荣,社会和谐做贡献。
内容整理:陆丰市广播电视台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