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科学精神

科学精神

作者: 陈陈_19b4 | 来源:发表于2018-12-24 08:42 被阅读15次

12月24日,雨。

阅读书目:《星空的琴弦》。

作者:汪洁,他是一名科普作家,曾获得第八届文津图书奖。他还是全国各科技馆和大、中、小学的人气嘉宾,是科普栏目《科学有故事》的主播,《科学有故事》在全平台累计播放量超过1000万次。除《星空的琴弦》外,汪洁的著作还有《时间的形状》《外星人防御计划》。

科学精神

金句 :

1.不过在我的观念中,科普的首要目的在于普及科学精神。科学精神是一种思维模式、思考方式,也是一种对待万事万物的理性态度,它包含不可分割的四个方面—探索、怀疑、实证和理性。

2.从毕达哥拉斯到托勒密,至此,古代天文学的发展基本上就划上了句号,柏拉图提出的“拯救现象”这一世纪难题也基本上得到了完美的解决。

3.在以哥白尼、开普勒、伽利略为首的天文学家的努力下,人类对宇宙的认识终于向着正确的方向迈进了一大步。

4.人类意识到几千年以来,我们当作整个宇宙的太阳系只不过是宇宙中一粒小小的微尘,外面的世界很大很大。要真正认识宇宙,人类只不过刚刚起步而已。5.这就是真正的科学精神,科学遵从的是证据法则,谁能提出更强有力的证据,谁的理论就会得到认同。

记录与感悟:本书是一本科普著作,但这本书并非一本正儿八经的科学正史书。作者为了把知识的来龙去脉、前因后果说清楚,书中有大篇幅的情节描写。作者力图通过情节化的描述激发人们对科学的兴趣,普及科学精神。因为在作者看来,科普的首要目的便在于普及科学精神。

一、古代天文学的发展

2500年前,在古希腊,以毕达哥拉斯为代表的一批先哲开始思考用数学来解释天文学问题,最先引起毕达哥拉斯关注的是大地的形状。

当时人们普遍相信天圆地方。在毕达哥拉斯看来,大地是一个球形。毕达哥拉斯靠思辨坚定了“地球是圆的”这个观点。

亚里士多德是第一个通过实证的方式来认识大地形状的,他用三种现象证明了他的观点。

除了大地的形状,日月星辰的运行也吸引着古代的智者们。

在人类文明诞生的前4700多年中,人们通过眼睛观察到的全部可见宇宙是太阳、月亮、金木水火土五大行星和恒星。

毕达哥拉斯认为,球形的地球是宇宙的中心,天体都围绕着地球作匀速圆周运动。

柏拉图对此提出了疑问:既然所有的天体都围绕着地球作匀速圆周运动,为什么五大行星会时而逆行、时而顺行,有时又不动呢?

柏拉图的问题被他的学生欧多克斯铭记在心。欧多克斯潜心研究,提出了一个“同心球”理论,对五大行星的反常运动进行了解释。

同心球理论在很长一段时间雄霸江湖,成为当时古希腊天文学的主导学说。后来,阿波罗尼推想出了另外一个模型:本轮均轮理论,解释了行星亮度的变化。

相较于同心球理论,本轮均轮理论占下风。

托勒密思考、观察、总结前人思想,提出了地心说理论。托勒密的宇宙模型建立后,欧洲进入了黑暗的中世纪,长达一千多年,托勒密的理论都是权威理论,是天文学的教科书。

从毕达哥拉斯到欧多克斯,再到托勒密,古代天文学的发展划上了完美的句号。

二、日心说取代地心说的过程

日心说能够取代地心说,哥白尼、开普勒、伽利略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哥白尼41岁时,写了一篇叫《关于天体运行假说》的文章,以假说的方式正式提出了日心说的观点。虽然只是假说,但这篇文章仍遭到了宗教人士的强烈谴责。

哥白尼70多岁生命垂危时,《天体运行论》正式出版了。《天体运行论》详细阐述了哥白尼的日心说。不可否认的是,哥白尼的日心说让计算变得简单了,但哥白尼体系其实存在缺陷,是不完美的。

在哥白尼死后60多年,开普勒仅仅用纸和笔,就修正了哥白尼的理论体系,使人类对宇宙的认识大大深化。

开普勒在1609年38岁的时候,发现了行星运动的奥秘,出版了《新天文学》一书,阐述了开普勒第一定律和开普勒第二定律,首次揭示出了行星和太阳之间的数学联系。

1619年,开普勒发现了行星运动的第三个定律,出版了《天体和谐》一书。通过开普勒第三定律,就可以计算出行星离地球的距离,在当时的人们看来就可以估算宇宙的大小了。

开普勒发现三定律后,哥白尼的日心说就逐渐冲破了教会的权威,在学术圈广为传播,并成为了大学的教学内容。

科学精神驱动着人们不断去探索。一个天才登场了,他叫伽利略。伽利略制成了世界上第一架天文望远镜,用其观察了月亮、木星,并将观测结果和望远镜原理写成了《星迹信使》一书。之后,伽利略又观察到金星的盈亏变化,这成为了日心说最好的佐证。

伽利略后来写了《关于托勒密和哥白尼两大世界体系的对话》一书,描述了著名的伽利略相对性原理。相对性原理为地球自转建立了一个牢固的理论基础,让哥白尼的日心说站稳了脚跟。

伽利略因此被囚禁,但他的理论却像燎原之火,燃烧了整个欧洲大地,也使得哥白尼的日心说深入人心。

从哥白尼,到开普勒,再到伽利略,人们的宇宙观逐渐改变,日心说一步一步取代了日心说。

三、人类对宇宙的认识在不断深化

1667年,24岁的牛顿发现了宇宙中最基本的规律——万有引力。

牛顿在45岁时完成了《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一书,这本书详细阐述了万有引力定律以及牛顿力学三定律。

对行星运动的规律了解后,人们继续深入对恒星的研究。后来,英国人布拉德雷发现了天文学上的光行差和章动这两个概念。继布拉德雷之后,德国天文学家贝塞尔测定了天鹅61星的周年视差。

日地距离是天文学的第一问题,是人类开启宇宙奥秘之门的一把钥匙。哈雷提出可以利用金星凌日现象计算日地距离,1761年金星凌日出现了,天文学家们测到了日地距离,于是太阳系的大小也初步搞清楚了。

1781年,英国人威廉·赫希尔发现了天王星。1846年,加勒、勒维耶、亚当斯三人共同发现了海王星。人们认识到,太阳系与遥远的恒星世界比起来,简直太渺小了。于是天文学家们用了光年这个词形容距离。

第一个观察到银河真相的人是伽利略,他发现银河实际上是由无数恒星组成的。后来赫歇尔父子提出了银河系结构的圆盘理论。关于银河系的正确概念被初步建立起来了。

威廉·赫希尔的另一个重大发现是星云,但他没有对星云的结构和形状作出进一步的发现。罗斯伯爵用大炮望远镜观察到了星云的具体结构,绘制了一副星云的素描像。通过对星云的探索,人类又拓展了宇宙观。

后来科学家们又思考到了宇宙的起源。比利时天文学家勒梅特深入思考,得出了宇宙起源于大爆炸的结论。这就是我们熟知的宇宙大爆炸学说。美国工程师彭齐亚斯和威尔逊发现了宇宙微波背景辐射,有力地证明了宇宙大爆炸理论。之后科学家们计算出了宇宙年龄。

人类不停歇地对宇宙进行探索,20世纪60年代,科学家们又相继发现了星际有机分子、类星体、脉冲星,将天体演化的研究不断向前推进。

20世纪90年代,美国一个研究小组通过哈勃望远镜拍摄到了超过3000个星系。人类对宇宙的研究又提升了一个层次。但人类对宇宙的了解,仍然只是宇宙的一小部分而已。暗物质和暗能量仍然是当今天文学界的未解之谜。

关于宇宙的最终命运,人类仍在探索。

本书力图将科学原理讲得更生动有趣,以使更多的读者被科学吸引,并投身科学研究事业中。不可讳言,科学如天文、物理、地质、数学等其本质及研究过程都是枯燥无味的,这也是认识世界所必不可少的过程。很喜欢作者所言,科学精神比科学研究更重要,它包含不可分割的四个方面—探索、怀疑、实证和理性。在这个广袤的世界,尚有太多的神秘和未知等着我们去探究,科学精神是每一个愿投身其中的勇者需具备的特质!

相关文章

  • 科学精神

    《无用》中说,知识需要通过无用来发挥作用,亦即老子所说的,无之以为用。这是玄学。 玄学是无用之学。哲学,科学,也是...

  • 科学精神

    对于每个人来说,你可以科学知识很一般,但你一定要有科学精神。同时最好,你能够在必要的科学知识上不断学习和积累。

  • 科学精神

    科学其实真的无处不在,细心观察就能有与众不同的发现。从林建峰校长的乌鸫鸟的感慨中还未出来又被阮翔老师的年轮之解释震...

  • 科学精神

    什么是真正的科学精神? 找到问题背后的原因,还要用最简单的数学方法把这个现在表达出来。 我是在中科院读研究生的学生...

  • 科学精神

    12月24日,雨。 阅读书目:《星空的琴弦》。 作者:汪洁,他是一名科普作家,曾获得第八届文津图书奖。他还是全国各...

  • 科学精神

    曾几何时 人们喊着勇攀科学高峰 却忘记了什么需要科学精神 令生活变污浊 大学教授摆地摊 到处闻听弃婴声 学校犯罪也...

  • 科学精神

    昨天,我们共读完了居里夫人传,并且清晰的梳理了她的一生。我发现她确实有很多成就,比如发现新的金属,有一个志同道合的...

  • 靖边十二小第二届科技节

    为了普及科学精神,倡导科学方法,传播科学思想,弘扬科学精神,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文...

  • 弘扬科学精神 提升科学素养

    文/西北的放羊彪 何为科学精神?科学精神就是解放思想,开拓创新思维;科学精神就是实事求是,不弄虚作假;科学精神就是...

  • 科学与科学精神

    首先,何谓科学?以所谓公理化的方式,定量探索和求解我们人类的宇宙过程来龙去脉之学,叫做科学。从现代人认识客观世界(...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科学精神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khlak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