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故事连载 | 丰 碑(35)

故事连载 | 丰 碑(35)

作者: 欧歌zy | 来源:发表于2022-10-16 21:44 被阅读0次

    立在讲台

    接过话筒,唐诗询问道:“你好,请问哪位?”

    “我是汪仁贵。”电话那边回道。

    “汪校长呀!”唐诗惊讶道,“你好你好,老领导有什么事,请吩咐。”

    汪仁贵是市委党校常务副校长,校长由市委书记兼任,他是事实上的一把手。汪校长早先在市委宣传部担任副部长,是唐诗的直接领导,从宣传部分别后,这还是第一次接到老领导的电话。

    “是这样的,”汪校长说,“党校最近要举办一期青干班,根据上面的要求,这期青干班要安排几节党史课程。我想,这事还是要请你支持一下。”

    “好事啊,宣传党史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谢谢汪校长为我们提供的这个讲台。”

    “你客气了,这是我请你帮忙。不过我还有个要求,这几节课,我希望由你亲自主讲。”

    “这个——”唐诗犹豫了一下,“我们单位的朱主任是个老党史,而且已正式获批高级职称,他去讲,会比我讲得更好。”

    “这个你就不要谦虚了,也不要推诿。我们校务委员会已开会研究过了,大家都很看好你,不管怎么说,你也是市里的名人,我们的党课教员,也讲究名人效应。”

    “名人效应?我算哪门子名人?”

    “这还用说吗,地委书记都帮你站台,一般人谁有这个脸面?好了好了,这事就不争论了,劳驾你辛苦一点,过几天把课题报过来,我们这边再把课程排一下。”

    唐诗本想再解释一下,所谓的名人真是愧不敢当,但见汪校长话说得这么绝决,已经没有回旋的余地,也就没再说什么。毕竟,老领导的面子还是要给的。汪校长大概也是吃准了这一点,才这样越俎代庖地把唐诗安排了。按说,两人是平级的单位负责人,谁也无权安排对方,但权力之外还有个人情。民间有个说法,叫“人情大似债”,就是这个意思。

    汪校长之所以吃定要唐诗主讲,所谓名人效应只是一说,真正起决定作用的,还是看中他的讲课能力。

    当年唐诗进宣传部,是从省委党校理论班毕业后分配进来的。那时正是机关学哲学时期,宣传部是主办单位,有点理论基础的同志,都承担了教学任务。课题是统一规定的,任务分解时各人认领,认领到最后还剩一个无人问津,唐诗的到来恰逢其时。部领导说,你是党校理论班来的,是骡子是马拉出来遛遛,这个课题就交给你了。

    对于上哲学课,唐诗并不惧怕。他在大学学的就是哲学专业,毕业后在中学高中部教政治课,教的就是哲学和政治经济学。宣传部的人,基本上都是大学生,有的也是学哲学出身,和他们相比,唐诗多了个中学课堂的历练。

    分给唐诗的课题,叫“唯物辩证法的范畴论”,这个课题大家都比较生疏,所以无人认领。在唐诗看来,只要是哲学书上的东西都一样,没有什么难易之分,拿到课题后坦然接受下来。

    他的这节课排得比较靠后,别人上的前面几节课,他都去听。听着听着,他发现一个问题,上课的人都像领导作报告一样,泡一杯茶,坐在椅子上,对着教案照本宣科地讲。200多人的大课堂,坐在后面的人都看不清教员的脸面,自然提不起精神,有的人甚至打起了瞌睡。

    上课的人怎能不关注教学效果呢?他觉得这样不行,必须在讲台上立起来。

    轮到他上课时,没带茶杯,拿着一本备课笔记就上了讲台。在大家疑惑的目光中,他搬起那把象征着教员身份的座椅,放到远离讲台的墙角边,然后拿起粉笔,在黑板的右上角写下两个字:唐诗。

    “大家好!先自我介绍一下,这就是我的名字,”他手指刚写的那两个字,“唐诗。这名字看起来很文艺,其实我对诗歌一窍不通。不过,这似乎并不影响我对哲学的理解。我是从党校理论班刚分配到宣传部的,我们领导说,是骡子是马拉出来遛遛,于是我就站上了这个讲台。到底是骡子是马,我说了不算,大家说了算。下面。就请大家开始对我进行考察。”

    这个开场白,不卑不亢,既暗示了自己信心满满,又给听课的人以足够的尊重,话风新颖别致,成功地吸引了大家的注意力,赢得了一阵轻声笑语。

    就在大家窃窃私语之际,唐诗已完成了黑板上的板书。转过身来,目光镇定地扫视了一下全场,私语之声渐止。

    “这就是今天这节课要讲的全部内容,”他拿起教棒指向黑板,“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范畴。大家发现没有,这五大范畴都是成对的:原因和结果,现象和本质,形式和内容,偶然性和必然性,可能性和现实性。”

    “要理解这些范畴,首先请大家回顾一下前面所学的课程。上一课,大家学习了唯物辩证法的三大规律,其中最重要最根本的规律,就是对立统一规律。这个对立统一规律,就是解开这五大范畴的一把钥匙。”

    唐诗并没有把自己的课程孤立起来,而是从教学的连贯性出发,以前面别人上的课为起点,采用温故而知新的方法,开启新的课程。这实际上就是教学上的全局观,有利于听课人对所学知识的融汇贯通。

    接下来,唐诗分别对五大范畴的辩证关系作了系统讲解。先以极简的语言进行理论表述,然后通过大量的实例作进一步阐发,条理清晰,论证活泼有趣,从而有效地控制了整个课堂。许多人都在做笔记,这在以前的课堂上是很少见的。

    两个小时的大课,很快就要结束了。整个过程,唐诗没有喝茶,那本带上讲台的备课笔记也成了摆设,一直没有翻开过,自始至终站立在讲台上,除了偶尔在黑板上写几个字,其余时间都是面向大家,滔滔不绝。演讲中,有时脚下漫步,从讲台一边踱到另一边。这是在制造动感,目的是调动两边人的注意力。

    由于站立在讲台上,唐诗可以一览无余,眼睛可以直视每个角落,每个人;同样地,下面听课的人,也能直视教员的表情和眼神。这种相互直视,就是课堂上的教学互动。给机关干部上课,和给中学生上课不能相提并论,在中学课堂上,你可以点名某同学站起来回答问题,以活跃课堂气氛,但在机关就不行,你总不能叫某局长站起来答题吧,你就是叫他也不会理你。唯一的交流途径,就是眼睛的直视,扫瞄,教员扫瞄到哪里,就把注意力带到哪里。

    这种课堂交流的前提,是教员必须在讲台上站立起来;而在讲台上站立起来的前提,是对教材的烂熟于心,否则你老是弯腰看教案,想站也站不直。这就是唐诗“立在讲台”教学法。这种教学法,改变了教员坐而论道的官气,拉近了教员和学员之间的距离,但必须付出艰辛和努力。

    当唐诗讲完最后一句,宣布“这节课到此结束”,课堂上破天荒地响起一阵热烈的掌声。

    这掌声,一定程度上表达了大家对“是骡子是马”的考察结果。

    唐诗恭恭敬敬地向大家躹了一躬。

    从此以后,但凡机关要上大课,宣传部都要把唐诗推出去。甚至市委中心组学习,有时需要教员辅导,这辅导课的任务也会落在唐诗头上,过去这任务可是部长独揽的。市委中心组,就是市五大班子的全体成员。

    直到唐诗调出宣传部,到文化局上班,这个千年教员的形象才渐渐被人们淡忘。

    但是,汪校长却没有忘记这段历史。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故事连载 | 丰 碑(35)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khognr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