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字 | 独舞
编辑 | 独舞
最近,在剪辑视频时,翻到了当年在上海工作时拍的照片:晚上十点人潮拥挤的地铁站、十一点灯火灿烂的外滩、凌点时分热闹不减的全家……
剪完视频后,忽然发现,我竟然离开上海,有三年了。
离开上海后,我在悉尼、墨尔本生活过。可上海,就像烙进了生命里一样,一直会想起、时常会聊起。
回想在上海生活的那一年,其实,也没有多么热烈且精彩,大部分的日子都是平平淡淡的,偶尔,也会被大城市的灯红酒绿晃了下眼。可充斥在那段回忆中的关键词,依旧是工作和加班、挤地铁和便当、读书和写字。
那些先锋的展览、小众的咖啡厅、街角的老洋房,对于那时的自己而言,其体验就像是刘姥姥进了大观园,觉得甚是新奇、独特,但就是无法捕捉到背后的那份韵味。
所以,那一年的自己,所能写的是大城市的繁华与漂泊者的孤独、职场新人的成长与异乡者的去留。而散落在街角的故事、城市背后的秘密,我却一无所知。
在上海,每一个来这漂泊的异乡人,满身都是故事;每一家新开的奇奇怪怪的店铺,背后都是奇特又好玩的想法;每一个小众但却奇怪的活动,聚集的都是一群同类。可那一年,也许我还是太年轻了,还未学会如何去探索生活。
想起前阵子,《安家》这部剧正在热播时,和当时一起工作的同事聊起上海。我两都感慨万分,也都甚是怀念上海。
骨子里,同事也是个文艺的姑娘,喜欢文字、喜欢戏剧。在上海那一年,我们只是偶尔一起出去吃饭、然后聊上两句。那时的我们,还没现在这么熟。
在我们都离开上海后,反而关系变得更近了。因为,我们常常会聊起上海、常常会想起午休时穿梭在陕西南路的小巷子里,看一些奇奇怪怪的店。
▲你能想到,这是一家眼镜店吗?
现在想来,那时的自己,虽然还不懂如何去探索一座城市,但却也足够纯粹、容易被满足。
周五下班后,会和合租的小闺蜜一起去拔草饭馆,吃顿能支付得起的“大餐”,然后一起坐地铁回家。
周末,我两就去购物、补给物资,然后做上几个大菜,再一起美滋滋地看部电影。
虽然,那时的我们,吃的大餐不过人均几十块、买的食材也没多么高级、看的电影都是网上可以搜寻到的免费资源……**但那些商场负一楼的美食、超市里的速冻饺子、地铁上偶然得到的一个座位,都构成20几岁时,纯粹又美好的回忆。
**我们至今还是无比怀念上海,也至今无比怀念我们曾置放在上海的那段青春。
常常,会收到一些读者的私信,说自己在纠结,说留在家乡的城市,还是去上海这样的大城市谋生呢?
在上海时,我也许会劝你:慎重吧!大城市的确很好,但其实也没你想的那么好,高昂的生活成本、拥挤的交通、放眼望去都是济济人才。最怕几年后,大城市容不下肉身,家乡的小城又容不了灵魂。
三年后,如今再回想起在上海生活过的那一年,还是会觉得,对于那个又爱又恨的上海,我终究是爱比恨多。
但到底是爱那座流动又丰富的城市,还是爱当时那个满腔奋勇、纯粹简单的自己呢?其实,应该都爱,但更爱的,其实是被这座城市塑造过的那个自己,一个比曾经要好点的自己。
-
那些曾经吐槽过的、抱怨过的,最后都成了离开后最深的执念。
-
那些日日所见、不曾定格珍惜的,如今也都化成了一帧帧可爱的回忆。
-
那些关乎上海的一切的一切,在流动的生命里都化成了一场盛宴,和如今的我融为一体。
所以,如果你还问我要不要去北京、去上海、去巴黎?
我想把海明威在《流动的盛宴》里说过的另一句话送给你:“当你启程前往伊萨卡,愿你的道路漫长,充满奇迹、充满发现。”
-END-
作者简介
独舞:自由撰稿人,澳洲打工度假者,成长中的品牌人,专注于个人成长、阅读和写作。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