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市第101中学 杨敏杰
先来展示一下作文题目:
高中生正处于人生的重要阶段,面临着人生的选择,关于“读书无用论”的讨论,你有怎样的思考?是否赞同这样的说法?请写一篇文章,谈谈自己的看法。
这道题是我校高三一次月考题目,从审题立意上来说,这个作文立意指向很明确,就是论述“读书有用”!然而在评改学生作文的过程中,我发现了一个现象,竟然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在论述此问题时,偷偷将“读书是否有用”换成了“高考是否有用”“在学校上课是否有用”等。为何学生会出现如此的理解偏差?
经过与学生的交流,我发现这根本不是作文审题偏差的问题,根本原因在于学生对于“读书”无话可说!这是一个很可悲的事实。“读书”似乎是每个语文老师最高频的词汇,但真正落实了多少?
高一高二我们忙于讲解课文,老师们恨不得将参考书上所有资料都传达给学生,一篇课文的字、词、句被我们分析得“深刻而透彻”,每当我们淋漓尽致分析完课文时,总会心满意足,觉得课堂充实圆满了!学生自己读到了什么?他们是否认同教学参考的说法?
高三,我们忙于给学生传授各种题型的答题技巧,每天刷题,让学生记住那些答题术语、模板,学生在如山的习题册中埋头,哪里有时间读书?有时,在早读课上,我让学生自读一会作文素材,有的学生都会选择背古文、背单词,他们觉得“读”浪费时间……
当这样一个作文出现时,学生都知道要证明“读书有用”,要谈读书的意义,然而,他们的脑海里根本没有“读书”的记忆,没有读书的体会,他们更熟悉的是考试,是上课,于是就出现了偷换概念的问题。
所以,我想作为语文老师,应该让学生有自己的读书时间,尤其是那些课外阅读的时间,正如吴非老师所说:“高贵气质不是一年两年形成的,学生有精神追求,有阅读作为基石,无论在什么样的环境变化下,都会始终如一地追求自我完善。”“一个人成年后的精神追求,主要还在于个人的读书和修炼。幼时广泛的阅读,接受文化熏陶,潜移默化之中,心灵有了正义和善良的种子,在少年时,在青年时,得到了滋养,萌芽了,成了一棵长得笔直的树——除非有灾难性的砍伐,否则它不会倒下。”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语文老师要引导学生们树立起读书的意识,养成读书的习惯是任重而道远的事!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