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高分电影资源分享电影
写出爆文,阅片3000部后,这位影评人拍出了部划时代之作

写出爆文,阅片3000部后,这位影评人拍出了部划时代之作

作者: 8分电影 | 来源:发表于2020-11-14 21:39 被阅读0次

在1959年之前,真正能称之为“作者”的导演,奥逊·威尔斯,希区柯克,黑泽明,屈指可数。

因为电影掌握在制片厂手中。为了取得更好的票房,大牌明星,特定的情节编排,精美的布景道具,是组成一部作品的基本要素。

没有资历的导演,绝大多数只能沦为整个工业体系中的齿轮。

一个叫安德烈·巴赞的法国影评人不满电影沦为赚钱工具,创立《电影手册》杂志,带着一帮年轻人,撰写各类文章进行激烈的电影批评。

但是光说不练,是很难让人信服的。

于是他的一众下属决定,自己动手拍!

弗朗索瓦·特吕弗是最快出头的一个,他在1959年第12届戛纳电影节拿出了一部《四百击》参赛,结果在27岁的年纪拿下一座戛纳最佳导演奖杯。

在电影开拍之际,安德烈·巴赞因病逝世,因此《四百击》还是一部特别纪念巴赞的作品。

他是巴赞手下的得力干将,在50年代中期所写的文章备受肯定。其中一篇《法国电影的某种倾向》更成为了当时的“10W+”爆文,在电影圈子引发了轩然大波。有人觉得他是纯粹想引战,有人支持他的观点。

在看了大约3000部片子后,他对电影拍摄有了自己的独到见解。

其中一个重要理论是,唯作者论。

如果电影有一个作者,那只能是导演。

导演决定了故事,决定了选角,决定了摄影,决定了风格。

作者的情感,需要融入其中。

真正的电影,该当如此。

《四百击》取材自特吕弗自己的儿时经历,讲述一个13岁男孩如何走向犯罪之路。

他亲自挑选演员,挖掘出天赋异禀的演员让-皮埃尔·利奥德。后者在1966年斩获柏林影帝。

饰演继父的演员阿尔贝·雷米,长相与特吕弗现实中的继父非常相像。

由于影片有批判父母教育不当的倾向,以至于有人说他抹黑自己的家人。

据说电影上映之后,备受压力的继父和母亲离了婚。

为了与一般的商业电影区分开来,特吕弗还实践了另一条重要理论,把摄影机拿到现实生活当中。

法国新浪潮对传统电影的一条批评就是,摄影总是非常笨拙无力。

《四百击》序幕,跟随着主题配乐,摄影机在巴黎街头漂流,灵动而自由。运动影像就在这部电影开始,被广泛运用了起来。

观众透过摄影机所看到的,是真实自然的布景。

如果所有的一切都是人工制造出来的假象,那电影终究只是一场虚幻的梦境。

特吕弗的目标很明确,他要让电影回归到真实的生活当中。

让电影和人类的生活、情感联系起来,让电影成为现实的镜子,而非麻醉剂、兴奋剂。

要达到目标,把摄像机从录影棚里“拯救”出来是不够的,特吕弗还需要一个触动人心的剧本。

《四百击》的影响力从法国蔓延到了美国,与英格玛·伯格曼的《野草莓》,希区柯克导演的《西北偏北》一同提名了1960年第32届奥斯卡的最佳原创剧本,特吕弗证明了自己并非只会纸上谈兵。

他极为成功的一个地方是,观众所看到的,不仅仅是主人公安托万的各种遭遇,更是一个13岁男孩的内心世界。

普遍的说法认为安托万是特吕弗童年的写照 ,其中一个原因是,特吕弗说过,一个导演所有的电影,就是他一生的编年记。而他电影里的主人公往往都叫安托万。

《四百击》里的“安托万”让-皮埃尔·利奥德接连出演了特吕弗之后的多部作品,两人算是合作了一个“安托万宇宙”。

那显然安托万就是他自己的一个缩影。

只是对于《四百击》,特吕弗并没有说那完全就是他的个人电影自传。

他把朋友的经历,在报纸上读到的新闻,甚至是一些虚构的情节,都融入其中。大概这就是所谓的“源于生活,高于生活”。

所以后人不是把这种电影类型成为“自传电影”,而是“半自传电影”

特吕弗的成功不但打响了法国电影新浪潮的第一炮,而且开辟出了一条新锐导演快速上位的捷径。

那就是,长片处女作,拍半自传电影吧!

就拿中国来说,姜文《阳光灿烂的日子》,贾樟柯《小武》,蒋雯丽《我们天上见》,都是对《四百击》的一种高级模仿。

哪怕不是处女作也行,侯孝贤《童年往事》,罗启锐《岁月神偷》,周星驰《喜剧之王》,只要电影基本功扎实,投入自己的真情实感,高口碑作品简直是信手拈来。

要说国外的例子那就更多了,总之在1959年之后,有了这条捷径,作者导演开始井喷式爆发。

回到《四百击》

讲真这并不是一部特别“好看”的电影。

如果你不是对电影艺术特别感兴趣,其实没必要特地找来膜拜。

就像不是必修的学科,找其教科书来看,着实有些自找没趣呢。

要是把电影作为专业,这会是一部必读的教材。

作为精神食粮的话,这可以是一部引领你挣脱原生家庭和社会钳制,唤醒纯真的少年哀歌。

片名的含义相当明确,意思是,熊孩子要击打400下才会变成好孩子。

在许多人看来,安托万就是个熊孩子。

他在课堂上传阅美女图画,在墙上写老师的坏话,旷课伪造请假条,为了不让老师责罚自己,还谎称自己的妈妈病危……

由于特吕弗选择了跟随安托万的视角讲述,观众很容易就发现安托万其实并没有那么可恨。

美女图画很多同学都有经手,他只不过是一个替罪羔羊;

在学校不开心,总被老师责怪,那他自然不愿意去学校,只有在巴黎的大街上,他才能拥有自由和快乐;

母亲对他一直很不好,甚至没有洁身自爱,他出于无奈,出于恨意,才说了不该说的话。

安托万确实犯了错,但所谓童言无忌,只要教育得当,他绝对能够意识到自己的错误。

哪知他继父信奉的是“四百击”的教育方式,一言不合就是两个重重的巴掌。

凡是犯了稍微严重点的错,总少不了恐怖的谩骂。

“养你这么大,没做点像样的事情来!”

这句台词应该很多人都倍感熟悉吧。

在学校老师拿自己来树立威严,家里父母当自己是出气筒,倔强的安托万不甘被这些大人欺负,他想要依靠自己的力量,建立起属于自己的生活。

他急切地想要成为大人,以便能犯了错误而不受惩罚。

好基友桌勒内与他志同道合,两人商量各种“胡作非为”的计划。

桌勒内的家成为了两人的革命基地,不过两人外出玩耍需要花钱,一直偷父母的也不是办法。

为了能赚一笔巨款,他们决定去偷取安托万继父单位里的打字机。

特吕弗没有去渲染加强安托万心中的愤怒,只是把他应对暴力的方式展现了出来。

电影要是落到制片厂手上,导演大概会被要求进一步激化安托万和老师、父母之间的矛盾,把安托万写得更惨,去换取观众的同情。

偷打字机的一段,采取偷盗片的模式,加紧张的配乐烘托氛围,制造强而有力的悬念感。

这么做是可以让电影变得更“好看”,但也容易让失去冷静和客观,从而导致观众失去自身应有的判断力。

特吕弗不想让观众变成被愚弄的印钞机,他要用纪录片式的影像还原出被隐藏的现实,让观众去发现和思考。

离家出走,偷打字机,进少管所,安托万的这些遭遇,都是来自他的真实经历。

他只需把这些零碎的回忆提炼出来,无需多加修饰,就可以提醒观众,一些日常生活中没有被重视的事情,可能就是一个人一辈子的阴影。

《四百击》讲述的事情,是安托万成长路上挥之不去的阴霾,和一些偶尔探出头的阳光,同时也是许多人的曾经,被深埋的曾经。

看见安托万的童年悲剧,那些曾经一闪而过,也许一些错误,在未来就能避免。

或是告诉自己,给予每一个孩子更多善意,少一次击打,少一片雾霾;

或是像安托万一样,在影片最后,逃出少管所,逃出家庭,逃出社会,往自由的大海跑去。

虽然特吕弗自己不认为这是一部大作,但是时间已经把《四百击》定义成了一部划时代之作。

1959年6月电影公映后,法国电影新浪潮正式开启。

拍电影和看电影这件事,从此有了本质上的变化。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写出爆文,阅片3000部后,这位影评人拍出了部划时代之作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khxgbk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