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公安系统的李玫瑾老师,在网络培训中特别走红;因为她是从犯罪心理的角度,倡导注重人格健康培养,必须从娃娃教育开始!
我特别喜欢李老师,成为她的粉丝。知道她多年研究的关于犯罪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已经出版啦。书名改为《谁在犯罪》,感觉这是一本既学术也通俗的读物。于是立马买来开始学习。
这是我第一次接触犯罪心理学知识。通过学习了,初步明白了犯罪防控,在犯罪心理学这一领域中所起的重要作用;同时也学习了什么是犯罪的返祖现象,和天生犯罪人的理论观点,还普及了颅相学的相关知识。
李老师的研究,都是从刑事案件的案件数和案发率,即一系列的实证研究的数字比率出发,具有来自实践的说服力。同时,也让我在了解犯罪的基本概念及构成的时候,对中国无数战斗在一线的公安干警们的辛苦工作,有了深刻认识。
当然,书中我最感兴趣的一部分是:什么是犯罪人?犯罪人的分类及其构成。该研究通过一连串的数字让我了解了在司法领域存在一个争议内容,那就是刑事程序法。在法院认定犯罪时,包括行为是否构成犯罪,一个人是否具有刑事能力,最终是以行为人的能力,为判决依据的。
回想很多精神病人或者未成年人犯罪的案例,不难发现为啥每次的案件审判结果会有争议呢。这个真的是法律上的空白点啊。
更重要的是,我了解到了犯罪人主要包括危险心结和危险人格两种类型。其中危险心结的人数占60%,而危险人格的人占40%。大部分人犯罪,都是由于他们心中的危险心结!
所以,我深刻体会到,人们受到现实生活中的某些不良刺激,如果不善于化解,那么在以后的生活中,只要遇到类似情境,这种不良刺激会逐渐地深化和积压;以后,只要遇到与其心结有关的刺激源,他们就会出现明显的心理现象,严重者还会出现心理发展的停滞和逆转现象,进而出现一反常态的行为表现,最后走向了犯罪的道路。
李玫瑾老师用实证研究告诉我们,调查结果的显著性检验都证明了危险心结的犯罪人比率占比较大。同时得出了四个令人瞠目结舌的结论,其中令我最为震惊的是:被罚次数越多的犯罪人,耐法性越高!
这就告诉我们一个事实,通过惩罚对罪犯来说,有时是不起作用的。因为他们有些是惯犯,在经历了很多案件之后,人变得麻木了。所以在监狱中,不仅要对罪犯进行适度地惩罚,更要深入地了解对方犯罪的心理成因,进而关注他们的心理状况,这样才能够更好地帮助罪犯,对他们进行心理疏导,减少他们出狱后继续犯罪!
初读之后,对于我们更好地了解人性的弱点,了解自己的内心,以及身边形形色色的人,在如何修身养心,教育子女;如何防止犯罪侵害方面,有了进一步的认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