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邦成为西汉王朝的开国皇帝后,采取了郡县与分封并行的体制。这一体制给汉初政权的稳定埋下了隐患。专制皇权与诸侯王之间的权利博弈撕裂了盟友或血缘关系的纽带,弥漫着腥风血雨。
丹书铁券
丹书铁券是中国历史上最高规格的凭证,用铁铸造而成,上面的字铸成红色。刘邦以丹书铁券的形式与七位异姓诸侯王盟誓,表明只要汉王朝的江山在,就会让诸侯国永不绝嗣。丹书铁券一分为二,由皇帝和受封者各执一半,代表着皇帝给诸侯王的至高承诺。这七个诸侯王分别是楚王韩信、梁王彭越、淮南王英布、韩王信、赵王张敖、燕王臧荼、长沙王吴芮,由于他们均非皇室刘氏,历史上称作异姓诸侯王。函谷关是刘邦与诸侯王统治势力的分界线。刘邦直接统辖区只有函谷关以西,以首都长安为中心的关中十五郡,采用全面郡县制。中央统治通过郡县直达地方乡里。函谷关以东的广大关东地区全部分配给七个异姓诸侯王,诸侯国虽然接受汉王朝的统一管理,但拥有很大的行政、司法、军事权,是一个高度自治的独立王国,其实力足以与中央朝廷相抗衡。
白马誓盟
由于分封地异姓诸侯王势力太大,很快成为汉王朝的巨大威胁,刘邦登基仅五个月,便发生了燕王臧荼谋反事件。刘邦花了不到两个月的时间平定叛乱。臧荼势力刚刚被削平,又有人告楚王韩信谋反,刘邦采纳陈平计谋,假托巡游云梦泽,在韩信来此拜谒时,令武士将其抓捕,将其贬为淮阴侯,置于京师自己眼皮底下严加控制。 在古代中国,分封制已经有数千年的历史,而全面的郡县制却只在秦朝实行了十几年时间。全面的郡县制虽然能使中央高度集权,但看似无比强大的秦帝国仅仅十五年就迅速灭亡。汉初君臣不能不对秦朝实施的全面郡县制产生怀疑。他们试图在郡县制与分封制中找到平衡,使大汉王朝长治久安。韩信被抓之后,刘邦将楚地和关东其他一些地方分封给皇室子弟,把自家人安插在异姓诸侯国之间,与异姓诸侯王抗衡。同姓诸侯与异姓形成犬牙交错之势,力量大致相当。
从公元前202年起,一直到公元前195年,长达七八年的时间,刘邦的主要精力就用在了铲除异姓诸侯王上,他分封的七个异姓诸侯王,臧荼、韩信、彭越、英布被杀掉,张敖被废为列侯,韩王信逃到了匈奴,这些人曾是他的盟友,但是为了王朝的利益,刘邦抛弃了情谊,就连后来被封为燕王的卢绾,他本是刘邦最亲密的发小,但也因怀疑要造反受到了大军征伐,被迫逃往匈奴。异姓诸侯王中,仅留下一个势力最小的长沙王吴芮。与此同时,刘邦企图以血缘关系来维系王朝,陆续分封刘姓子弟为王,相比与异姓诸侯王而言,刘姓诸侯王所占的地盘更为广阔。 刘邦临死前,他与大臣杀白马歃血盟誓,非刘氏而王,天下共击之。如此,刘邦似乎可以放心了,他所建立的汉王朝可以稳定地发展下去了。
吕后专权
公元前195年五月,刘邦和吕后的儿子十七岁的刘盈成为新皇帝,即汉惠帝。吕后被尊为皇太后。惠帝为人善良柔弱,与性格强悍的母亲吕后相处自然居于下风。因此,在位七年期间,朝政实际上掌握在性格强悍的吕后手中。开太后临朝听政之先河。汉惠帝死时,吕后已专政五年,她立年仅数岁的刘恭为少帝,自己临朝称制,大封吕氏族人为王。
公元前180年七月,吕后病死,历史再一次出现转折。齐王刘襄即联合刘姓诸侯王起兵反吕。太尉周勃、丞相陈平与朱虚侯刘章设下计策,夺取南北军,诛灭吕氏,废掉吕后所立的另一位少帝刘弘,迎立刘邦中子代王刘恒是为汉文帝。
文帝三年,济北王刘兴居起兵反叛。文帝六年,淮南王刘长叛乱,这两件谋反事件,虽然都没有造成大的混乱,但靠血缘关系结成的分封制,显现出巨大的弊端,新的危机正在扩大。
贾谊和晁错
贾谊,曾担任长沙王太傅,他是汉文帝时的卓越人物,他向汉文帝上呈著名的治安策,他说现在的汉朝就像得了一个手足重症病的病人一样,他的小腿粗的跟腰一样粗,他的脚趾粗的跟小腿一样粗,这种状况如果不及时治疗,那即就是扁鹊在世也很难医治了。现在赶快对这个同姓诸侯王要进行医治他的势力,削弱他的封地。所以提出来众建诸侯而少其力的策略。”
对贾谊的建议,汉文帝认为时机还没有成熟,并没有马上采纳。汉文帝坚持将清静无为的国策放在首位,尽量不引发事端,不扰民,使国家在经过长期战乱纷扰后,能恢复生机,渐渐兴盛。
又一位青年才俊正脱颖而出,他就是太子家令,人称智囊的晁错。公元前165年,晁错上书,建议削藩,削弱诸侯王的势力,当年,齐王刘则死,无子,文帝借此机会,于次年重封齐国、淮南国时将齐一分为六、淮南一分为三,履践了贾谊众建诸侯而少其力的建策。公元前157年,文帝驾崩,太子刘启即位,是为景帝。景帝即位后,晁错得到进一步重用,提出许多改革措施。公元前154年,晁错再次建议削藩,其主要矛头直指吴王刘濞。 晁错认为这个诸侯王,你削他,他要反;你不削他,他也要反。所以他就极力劝景帝要削藩,加强巩固军权。景帝采取了很小的一部分措施,激起了诸侯王的强烈的反弹。
七国之乱
吴王刘濞是刘邦的侄子,在诸侯王中实力最强。吴国东面临海,可煮盐牟利,境内有铜山。刘濞派人铸铜钱,号称吴钱遍布天下。此时,其他诸侯国也纷纷扩大自己的实力,景帝顾虑重重,深怕一招不慎,招致不可收拾的后果,刘濞悄悄联络楚、赵、胶西、胶东、淄川、济南六国,准备起兵反叛。当时,朝廷削弱吴国封地的诏书一到,刘濞率先在广陵起兵,打出诛晁错的口号,诸侯纷纷响应,史称七国之乱。
吴楚七国之乱,是西汉立国以来最大的内乱。吴王刘濞当时的口号是诛晁错,清君侧。于是汉景帝接受了袁盎的建议,在晁错上朝时将其逮捕,并立即行刑。然而晁错之死并不能阻挡刘濞的反叛步伐。至此,景帝放弃幻想,一心平叛。七国之乱仅三月就被平定。
公元前145年,景帝下令诸侯王不得治国,将其任用王国官吏的权力收归中央,降低官员级别,改丞相为相,减省吏员,以和中央官区别。诸侯王权力大大削弱,中央集权显著增强。
公元前142年,年仅十五岁的太子刘彻正在提前举行成人礼,一年之后景帝驾崩,刘彻即位,是为汉武帝。经过文景之治后,汉王朝已步入鼎盛时期,中央与诸侯王的势力对比,已发生全面逆转,强势的汉武帝将对诸侯王问题做彻底的解决。
推恩令
公元前127年,汉武帝采纳主父偃的建议,颁布推恩令,所谓推恩,就是诸侯王可以将皇帝的恩泽推广到自己的子孙,就是把皇帝分封给他的封地,分给自己的子孙为列侯。推恩令一下,诸侯王的封地化整为零,变大为小,其势力进一步削弱了。汉武帝决心做最后的整顿,特意颁布左官律和附益法。前者规定王国官为左官,以示歧视;后者限制士人、官僚与诸王交游。 左官律就是朝廷规定,凡是在诸侯王任官的官吏为左官,汉代是以右为尊,以左为卑,所以从名号上讲,凡是你在诸侯王任官的,你从名号上讲,你是低人一等。同时规定,凡是在诸侯王任官的官吏,朝廷不再录用。
附益法就禁止朝中的大臣和诸侯王之间结成朋党,朝中的大臣不允许和这些诸侯王或者这些官吏相互的来往,这就是附益法。左官律和附益法实际都是加强中央集权。
从此,诸侯王惟得衣食租税,不得参与国政,已与一般富豪无异。分封制终于名存实亡,扰攘百余年的诸侯王问题至此得以基本解决,郡国并行也告结束。
郡县制
在残酷的斗争中,在新的历史阶段,当盟友、血缘都无法成为维系汉王朝的稳定力量时,郡县制的优势凸显脱颖而出,经过长期的较量,最终分封制淡出了历史舞台。从此,终两汉四百余年,诸侯王问题再没有成为困扰中央王朝的心腹之患,而在此后两千多年的中国历史中,分封制尽管还一直存在,但无足轻重。郡县制已毋庸置疑地成为主流。
郡县制,在全国范围内普遍推行与不断完善,为建立上下相维、轻重相权的行政体制,创造了有利的政治环境。作为中央集权制的重要支柱,对维护国家统一,保障社会稳定与促进经济发展具有积极作用。正因为如此,郡县制取代分封制是历史的必然。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