忙里偷闲在公司会议中心看了电影《战狼》,场面宏大武器精良动感十足,关键是男演员的台词超酷而搞笑,女演员靓丽性感。
战斗很激烈。
电影对于我们这代人的童年到青少年,可以说是最直接也差不多是唯一的娱乐了。特别在农村,别说电视机没见过,就算广播匣子(收音机)也是屈指可数的。而电影在农村差不多“司空见惯”,相当普及。大人们在打麦场或村子里较大的空地上,支起两根巨大的竹竿或谁家准备盖房子的椽,挂上白色幕布,在椽上还要固定好喇叭。从学校教室搬来一张桌子,柴油发电机一般安置在距离较远的角落路边,放映员将电影机架在桌子上,接好电线,把电影胶片架在机子的上前方的轮子上,拉出一段胶片先从镜头前绕过再缠绕到后面的空胶片架子上,在幕布上对好焦,就可以正式放映了。大人们或带把小板凳或提一块砖头或搬半截胡积(胡积是农村盖房子用来砌墙的土坯,有一个模子,约长二尺,宽尺五,厚两寸,模子放在石板上,内部撒上灰,把略微潮湿的黄土填满模子,再用平底石锤子夯实,最后码起来晾干后备用),有点干脆就圪蹴下。不懂事的孩童则在外围嘻哈跑闹,有调皮的会突然把小手举到光柱里,幕布上就会有黑影出来。 正式影片放映前都会先加映一两集新闻简报,想了解国际国内大事这基本上是唯一渠道。那时候,只要哪个村子有电影,一般最迟到了下午,周围十里八里村庄的人们就都知道了。于是乎,吃罢晚饭(关中称喝汤),三人一伙五人一帮,悠悠闲闲,赶去那里占个好位子。尽管放映的电影早看过七八遍了,台词、故事情节都滚瓜烂熟,然而,一遍又一遍丝毫没有降低观看的热情。泪点低的老乡,依然会为影片中的王成落泪。骚情的小伙子会因五朵金花而彻夜难眠。看完电影后往回赶一般很急,常常是一路走一路打盹,如果赶上雨后,就必须遵循“黑泥白水酱色路”的择路原则,否则回家一身的泥巴会被骂的狗血淋头。现在能记得的电影有《地道战》《地雷战》《英雄儿女》《卖花姑娘》《看不见的战线》《五朵金花》《刘三姐》等等等等。 高中到了武功镇,镇上除了有固定的电影院每周有电影外,还有一些单位工厂也会隔三差五放电影(渭原机械厂,四七七,地质队)。包括电影院在内,都是露天电影,看电影的人或站或蹲,或多或少,有时候这些单位就不让我们进入。记得有一次我们几个同学兴高采烈地赶到地质队,当晚电影是《决裂》,结果吃了闭门羹,也就在那天晚上地质队大院内的油库爆炸起火,火烟足有几十丈高,当时我们还幸灾乐祸呢,现在想来内心太不健康了,呵呵。
在电影院看电影门票一般是5分钱,穷学生很少能经常光顾,我也好几次撕下海报的彩色纸,剪成和电影票大小差不多的形状,趁进场人多拥挤的机会混进去看过。最多的还是在外面等快终场前开门后的机会再进去看结尾,一般结尾都是最精彩的。进入高考复习阶段,学校规定所有住校生晚上都不得无故外出,可是电影的诱惑实在是太大了,我们几个人还是常常溜出去,回来学校锁了大门,我们就从西边围墙的小豁口翻进去。有一个晚上,在我们翻进来的时刻,一道手电光照在了我的脸上,原来是陈屏蕃副校长已经恭候多时了。结果是:我当场挨了几个耳光,第二天早操晨会上全校点名批判!
看电影故事,讲过去的经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