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教育读书
旅行是一个人“活的图书馆”

旅行是一个人“活的图书馆”

作者: 斯文韫 | 来源:发表于2017-06-01 23:35 被阅读58次

    博尔赫斯说:“如果有天堂,天堂应该是图书馆的模样。”

    图书馆长啥样,大家都见过。大到一座城市的图书馆,小到一个单位、一所学校,图书馆都是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个元素。这里是让知识发酵、灵感乍现的空间,是提升自己、升华自己的最佳场所,是一个人的冥想、从知识到认识的必经之路。

    几乎每个有志青年都有过读大学的经历。大学期间,学业只占据了大学一半的时光,老师口头传授的知识只是大海中的微尘,我们获取额外知识的渠道少不了一座像模像样的图书馆。我们在图书馆查资料、写论文,消磨时光,甚至还会邂逅一场不期而遇的爱情。

    一座城市要有自己的个性和腔调,一所大学也要有自己的场所精神。如果说学校的办学实力和硬件指标反映出的是学校的基础设施建设水平,建筑和景观规划烘托出的是学校的底蕴和厚重,那一座大气美观现代的图书馆和丰富的藏书就是引领学校文化建设的高度了。

    我上大学期间,学校为了迎接评估,紧锣密鼓加班加点的花了九个月时间建设了一座大气美观的新图书馆,着实为学校的文化建设增添了几许亮色。从那之后,去图书馆的同学就陡然多了起来,很多人也许不仅仅是为了求得知识,有很大一部分同学是为了看看新图书馆的模样和设施。

    我是一个很喜欢阅读的人,学校建设的新图书馆成为了我闲暇时最喜欢去的地方。图书馆有各种各样的杂志,随手从书架上抽出一本,细细品读,一下午的时间就悠然而过。

    读大学的四年,我在图书馆呆的时间要远远多于在教室和宿舍的时间,我能轻易的指出我喜欢的杂志摆放的位置,能够在浩如烟海的书丛中找出我要借阅的专业书籍,更是由于每次去借阅书籍都要和图书馆管理人员照面,被他们贴上“学霸”的标签。

    学霸谈不上,甚至差得很远,但大学四年在书本中的探究却让我从以前对这个世界懵懂无知变得鲜活立体,每每和同学们聊天,我总能寻章摘句的脱口而出一个典故或者一句诗词,我知道这都是知识累积的结果。

    大学时光除了上课吃饭泡图书馆,恋爱和娱乐更是必不可少,但如果说能够带给我深刻体会的,莫过于旅行了。

    上大学之前,我外出的机会很少,只是零星跟着出公差的父亲游走于省内的各个城市,思维的匮乏和对未知的恐惧没有给我留下多少美好的回忆,而真正打开我思维广角的则是大学阶段的一次远行。

    大二那年,系部组织学生外出写生,目的地是安徽的西递和宏村。对于这两个古村落我在书本上曾有过了解,粉墙黛瓦的建筑、友善的居民和朴实的民风、风景如画的古徽州等等是我在旅行杂志上听闻的。

    金秋十月,我们集体乘坐大巴车奔赴安徽西递,在西递村的村口,举目远眺,望见袅袅炊烟下低矮的民居,习惯了城市里高楼林立的我竟生出了好奇之心,沿着石板铺就的小路,一边欣赏斑驳的古民居,一边观察着对我们见怪不怪的原住民。快走到村头的时候,一个椭圆形的门洞外,隐隐约约的浮现出一座牌坊的模样,离得越近,心跳竟然加快,脑子里像气泡一样不知不觉的蹦出想象的音符,等走到近前,豁然开朗。

    那种好奇和敬畏是我从书本上寻觅不到的。

    随后,在西递和宏村的十二天,我的足迹踏遍了村子的角角落落。徜徉在如诗如画的古徽州,时刻感受到遗风浸润、文脉久远的传承精神。那一座座粉墙黛瓦的古建筑,无论是代表宗族精神寄托的醒目祠堂,还是街巷旁的一座庭院深深的民宅,无论是标榜和歌颂古人孝顺和廉洁的牌坊,还是刻在墙壁上那饱含深情的楹联和诗句,都能感受到中国古代人读圣贤书、立修齐志、存忠孝心、行仁义事的处世哲学。

    俄国批判主义作家果戈里曾说:“当歌曲和传说已经缄默的时候,只有建筑还在说话”。凝视这些石头的史书、凝固的音乐,仿佛还能感受到它们倔强的生命。这种凝视像是和一位位饱经沧桑的老者对话,还能体会得到它们回荡在耳边的语重心长。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这次旅行体验给了我新的触动,我渐渐明白,仅仅停留在书本上的理论和想象是描绘不出宏伟的蓝图的,要加深了解,唯有亲身体验才能辨别。

    随后的很多年,每当学校放寒暑假,我就会拿起背包到祖国的各地走一走看一看。我把从书本上得知的只言片语一步一个脚印的带到了现实。又因为本科和研究生选择的是建筑专业,让我对于建筑有了比旁人更专业的领悟和解读。我喜欢徜徉在古建筑里,喜欢触摸那些斑驳的墙壁,喜欢嗅闻散发着古木清香的屋宇。每一次的遇见,都是我与历史对话的机会。

    记得在山西的悬空寺,站在山脚下,仰视镶嵌在峭壁上的寺庙,平衡和稳定靠垂直方位上几根不算粗大的原木支撑,柱基插在陡崖上凿出的洞中,那些停留在书本中对古人匠心营造、巧夺天工的才华才得以一窥全貌;在北京故宫的太和殿前,望向那金碧辉煌的金龙和玺彩画装饰,雄浑阔大的体量和檐下硕大的斗拱,起翘的檐角和一排排的蹲兽,顿觉自身的渺小和谦卑;在苏州的留园,走过幽暗深邃的入口,进入留园主景区涵碧山房,顿觉视线开朗,古人那种对园林艺术“贵曲不贵直”和对园林布局不讲究“平铺直叙”的叙事手法才洞悉明了。。。

    研究生毕业后,我回到了大学,选择做一名人民教师,教学之余,我喜欢背上单反、跨上背包,继续着我对美的历程的探索。每次出发前,我都要阅读大量的有关当地的史料和攻略以便做到心中有数,并在出发前对于目的地提出诸多的疑问,等到了亲眼所见,答案即刻呼之欲出。

    回到课堂,我会把我的所见所闻一点点的传授给学生,我的课堂立刻变得鲜活和有趣,这比传授空洞的书本知识要立体和丰满许多。

    工作这几年,我依然养成了读书的好习惯,每日忙完工作一定要伏案读几页书,只是在读书的同时,我养成了问为什么的习惯。书中的地名及建筑、景色的描写、当地的风俗等等都会被我仔细的摘抄下来,作为下一次旅行之前要探究的功课。

    读万卷书,也要行万里路。如果读书是一个死记硬背的过程,是一个把知识上升到认识的过程,是你头脑中知识容量不断扩充、对这个世界充满好奇的过程,那么你行走的路以及路上的遇见就是将这些理论知识搬到生活中的最好的途径。

    读书是静止的,需要安静,这种过程更像是自己和书中的人物对话,是一个人苦修冥想的过程,是一个人自我建设的图书馆,而阅历则是流动的,需要迈出脚步去行走,需要眼耳鼻舌身意全方位的调动。

    我更愿意把读书当成一个载体,是一个人认识世界的最初阶段,是一个人不闻窗外事的积累和提高的过程,而阅历展现的是你的生活,你的每一次遇见,每一次领悟,都是你对书本知识的重新诠释,都会在你鲜活的人生中一一给出答案。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旅行是一个人“活的图书馆”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kidyf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