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一生都在关系里,而两性关系是成年后对我们影响最大的关系。
健康亲密的关系,可以疗愈我们过往的创伤,支持着我们提升自信,战胜生活中的很多问题;而虚弱、忽视、矛盾的关系,则会消磨我们,让人经常陷入疲惫、愤怒、抑郁、无力和卑微中。
每个人都有确认“对方爱不爱我”的时候,只是在用不同方式确认罢了。例如:
生病了不直接让ta来照顾你,看ta来不来;
说自己喜欢的东西但不叫ta买,看ta买不买;
不时问ta你的电话号码、生日、纪念日......
当然还有极端的,在吵架的时候用不断打电话、伤害自己的行为,来确认ta是否还在乎你。
这些言语和行为,本质上是一种确认。这种确认人人都需要,只是每个人的程度和方式不一样。
有的人似乎不用太多确认,就能爱得很安心;
但有的人却需要不断“作”来试探,爱得战战兢兢。
究竟怎样的确认,才是健康、有利于感情的呢?
依据心理学的关系理论,确认感的意义是:
“当一个人的『自我』或『关系』被破坏,形成创伤后,便需要用各种方式确认:我是好的,我们的关系不会破裂。从而修复“被破坏的风险”。
如果大部分的确认可以得到合适的回应,那么破坏所产生的不安,也可以得到缓解。
而随着一次次的缓解、关系的加深,确认的方式也会转化。
例如我们看到的很多亲密稳定的情侣、老夫老妻。他们不再用语言表达“你还爱我吗”,但体现在对彼此行为和感受上。比如加班他会给你打电话吗?天气不好会问候你吗?生病了会伺候你吗?特殊纪念日他会记得吗?有仪式吗?你的新发型他会看见吗?你们一起看电影吗?一起旅行吗?你们睡一张床吗?对彼此身体感兴趣吗……这些隐性确认,恰好让人感受到点点滴滴的爱与温暖,是很健康的必要的确认。
而真正造成困扰的是,过高的确认感。
过高的确认感,并不是凭空而来。
也许是早年被严重地破坏,容易感到不安。
例如:每次犯小错(尿裤子、不吃肉)就会被大声打骂;或者遭遇过严重的被抛弃、被迫分离等事件。也许是每次确认时,很多父母不理解,没有给到回应。
例如:父母觉得好笑或厌烦,“拉个尿睡个觉都要汇报”……孩子越和父母说,父母就越不回答。这时不安无法得到缓解,越堆越高。
于是,确认自己安全的需要也越来越多,越来越强烈。即使到了成人,还是习惯地需要频繁的确认,来缓解居高不下的危机感。并且就算对方给了回应,也比较难相信,就像文章开头小戚和丈夫若风的对话……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