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行知先生是教育界的名师,亦是教育界的爱神。毛泽东主席称他为:“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郭沫若称他:“两千年前孔仲尼,两千年后陶行知”;宋庆龄赞誉他是“万世师表”。一提到“万世师表”,我们就想到孔子,这叫什么?知其一,孔子了不起!如果再提到“万世师表”,你还能够想到陶行知,这叫什么?知其二,你真了不起!日本著名学者斋藤秋男称他为:“现代中国教师之父”。他的学说震撼中国,震撼世界。他到教育中来,不是空着手来的,而是捧着一份沉甸甸的大礼。这份大礼是什么呢?是一颗心。这是一颗怎样的心呢?这是一颗真心,这是一颗善心,这是一颗热心,这是一颗爱心。心因真和善而美,也因热和爱而美。
在捧着这颗爱心来到教育界之前,陶行知先生分明做了一件大事——在思想深处剖析自我,把心掏出来给太阳和月亮看。是的,他已经横下心来了,一定要把这颗爱心安放在教育事业的怀抱之中,然后生根发芽。唯有如此,方能心安理得,坦然面对。
他给教育界带来了无私奉献的精神。万一哪一天生命的扁舟远离了千年前的思想的渡口,他的心中断然不会承载着“索取”二字,哪怕是半根草也不行。在心灵的海面上,他不想泛起一阵阵羞涩的涟漪。就这样,如此坦荡,注定高尚了一座教育的丰碑。他用生命渲染着伟大教育的光辉使命,诠释着人民教师的灿烂初心。他要给教育事业留下一份最美最赤子的交代。这份交代让草族们幸福地微笑了起来,而整座花园呢?却被他感动得直流快活的眼泪。
中国古代的文化名人历来非常重视“炼”字工作,譬如唐代的贾岛在《题李凝幽居》中的名句:“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一个“敲”字,音穿夜色,响彻古今。再譬如宋代的王安石在《泊船瓜洲》中的名句:“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一个“绿”字魅留千古,光彩照人。
陶行知先生是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熏陶而长大成才的教育名人,他在构思行文的时候也十分注重炼字。谨以他的“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这句话为例,这里的“捧”字能否改为“端”“扛”“背”“揣”等文字呢?“半”能否改为“一”“二”“三”“四”“五”等文字呢?答案当然是:不能。毕竟“捧”比“端”等字更能体现出他的虔诚和敬重之情,也更有诗意与韵味。此情,怎一个“捧”字了得!“半”字以少胜多,更能彰显出陶行知先生光明磊落、两袖清风的伟大形象。此景,怎一个“半”字了得!
“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这句话是陶行知先生“爱满天下”的缩影。只有读懂了陶行知先生的这句话,我们才算是掌握了他的全部教育思想的精髓。纵然身居要职,他也不会寻求那些浮夸的功名利禄的恩宠。他所要热烈追求的,仍是对教育事业的敬畏之心。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