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读书日,为什么会有读书日这个节日呢?难道读书不该是每天的事情吗?设立读书日的初衷,应该是因为现代社会人们读书少,所以设定一个节日专门提醒人们要读点书。
读书是个难事吗?应该是!古代是,现代也是!
古代因为书籍珍贵难以获取,所以读书是少数有钱人的事,对于一般的平民子弟来讲,读书难啊!
现代社会,书籍价格不贵了,更容易获取了,但是因为人们生活节奏快,消遣娱乐方式多种多样,所以没有时间也没有耐心读书了,所以读书还是难啊!
说到读书难,从古到今一直有这样的说法:书非借不能读也!
什么意思呢?如果书是借别人的,需要在规定时间还回去,那么读书的效率就会很高,在很短时间内阅读完成这本书 。如果书是自己的,那就不着急了,反正什么时候都能读,结果把书束之高阁,反而很长时间读不了。
清代袁枚在《黄生借书说》中曾对“书非借不能读也”做出过详细分析:
“书非借不能读也。子不闻藏书者乎?七略、四库,天子之书,然天子读书者有几?汗牛塞屋,富贵家之书,然富贵人读书者有几?其他祖父积,子孙弃者无论焉。非独书为然,天下物皆然。非夫人之物而强假焉,必虑人逼取,而惴惴焉摩玩之不已,曰:‘今日存,明日去,吾不得而见之矣。’若业为吾所有,必高束焉,庋藏焉,曰‘姑俟异日观’云尔。”
袁枚在这里举出一个例子:皇帝的内府藏书,富贵人家的私人藏书,皆汗牛充栋,但皇帝和富贵人家的子孙里,真正认真读书的却没有几个。与之相反,如果书是借来的,那么借书人会时时刻刻担心书主催他还书,所以必定会加倍珍惜这来之不易的阅读机会。如此一来,自己的书反倒不读,借来的书却读的非常认真了。
袁枚对此是深有体会的。他小时候好读书,但家里穷,很难得到书读。有个富贵人家藏了很多书,袁枚去借,人家却不给,以至于他晚上睡觉时都梦到在借书。等他做官有了薪俸,他便疯狂地购书,以至于屋里到处都堆积着书籍,但这些书籍却落满了灰尘。因为当书籍归他自己所有时,他原先读书时的那种紧迫感便再也没有了。所以他不禁感叹:“借者之用心专,而少时之岁月为可惜也!”
对于袁枚举的例子和他自己的经历,我认为不能有效说明“书非借不能读也”。何也?
他做过具体统计吗?富贵人家有书而子弟不读书?谁告诉他的?还是他挨个问了?这只能是他自己的臆测而已。家中富有藏书,稍微读读就比一本书都没有的贫苦子弟读书多。否则,富贵子弟中举率远高于贫民子弟如何解释?要知道,地主家庭在整个人口中毕竟是极少数的,以极少数的人口比例获得极大的中举比例,不靠读书靠什么?
至于他自己,当官有俸禄了,自己购买大量书籍后肯定比穷困潦倒借书别人书的时代读书要多很多,只是书多了,他的胃口也调高了,读书带来的边际效应减弱了而已。
回到咱们现在,书籍很多也很便宜,一天少喝一杯奶茶、少抽一包烟,就能买一本不错的书籍!一个月少下一次馆子、少买一件衣服就能买一大堆书!这个时候,你再拿“书非借不能读也”来搪塞、来忽悠自己实在是不应该。
退一步讲,以现在的社会来讲,就算借了书,也未必急着读,因为现在的书籍比较便宜,不是什么贵重物品了,从出借方来讲,借出去的书就是泼出去的水,有几个人指望再还回来,从借书者来讲,刚拿到手可能还会有一点小压力,要抓紧看,看完还给人家,结果看不了几页有别的事来了,结果,一拖再拖也看不完,甚至还会想,着什么急还啊,反正值不了几个钱,他(出借人)也不在乎。
所以说,现代社会是,书借了也读不了!
那怎么办呢?买书、屯书,把自己泡在书堆里,慢慢就开始读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