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认真阅读以下两篇案例,并完成以下问题:1.你喜欢哪篇文章,为什么?
2.除了内容不同,两篇文章的差异是什么?
3.两篇案例,与论文的联系是什么?
4.通过阅读论文和助读资料一,结合两篇案例,对你写类似文章有何启发?
教育写作也要“在场”
1、我更喜欢哪篇文章?
任何一篇文章都有它的价值。但这两篇文章相比较,我喜欢第一篇文章多一点。
首先《那一块石头》是以生活体验为写作对象。它意味着当教育事件发生时,作为写作主体的教师处于在场状态。文中的干老师就是真正的生命在场,小戈用石头砸住同学这件事,干老师把它用心记录下来,不仅不仅是所经历之事的积淀,这件事还影响着他对其他事件的“经历”。这既是他对具体表象的关注,也是他对生活的本质的关注。文章开头一句:如果不是小格的那个电话,2000年来临之夜的实际中生计不会在我耳边响起,也不会在我的岁月里留下任何痕迹。就是那个电话发出来一个一直被深埋着的奇迹。这个开头反复强调了那个电话,是个什么样的电话,值得老师这样牵肠挂肚。“在场”就是记住,不忘记、会关注、会在乎、会牵挂。
其次,《因为那一块石头》是指向生活体验式的写作,它以简单的、直接的、生活式的语言,将其经历的时间及作为“在场”的“我”的体验。这是比较质朴的写作方式,它主要通过挖掘生活体验的意义来丰富生活体验本身,是一篇引人思考,给人启示的教育故事。教师也能通过生活体验的反思性写,将置身于诸多教育事件中的“我”的心路历程立体呈现于文字之中。也以此构建着教师新的见解、认识,推动教师的自我发展和成长。
2.除了内容不同,两篇文章的差异是什么?
1.《因为那是一块石头》更符合现象学描述。现象学描述的关键是敞开自己,面向事实本身。案例一中教师多次写到自己的心情沮丧,对学生扔了石头而不敢担责的遗憾,当学生都回去了,教师一个人坐在水库边,平静自己的心绪等多处都是敞开自己,把自己内心深处的真实所想表达出来,毫不掩饰。这让故事有了现场感和很强的张力,也让故事有了更大的可读性。而案例二《又是打架》则是平铺直叙式的,这样的故事就少了张力,可读性上比着案例一就稍微弱了一些。
2.案例一的故事结构性更强,表现在首尾照应,多次提到石头,开头设置悬念,吸引读者,结尾富有深意,且传达出作者内心的喜悦,为什么喜悦,为小戈而喜,为教育最终能够让孩子敢于承担责任而喜。教育的育人功能让人出乎意料。
3.案例一的石头富有深意,既是小戈扔的那块石头,也是压在老师心头多年的石头,更是小戈内心深处的一块巨石。一词多意,引人深思,发人深省。
二、案例一
3.两篇案例,与论文的联系是什么?
论文讲述的是中小学教师教育写作的困境与出路。论文主要谈了三个大的问题,教育写作之于教师生活的意义、教育写作的困境、突破教育写作的困境要进行教育生活体验的反思性写作。特别对教育写作的出路做了比较详细的论述。这两篇案例都属于教育叙事,都是教师对自己教育生活的叙述,都有它们的教育价值,都有冲突和紧张感。但是第一篇案例更加注中在不断地重写中实现意义的持续建构,积极指向教育生活的反思性写作,对教育生活“嵌入”感更强一些。所以,第二篇案例或许对于教师突破写作的困境方面更有训练价值。
4.通过阅读论文和助读资料一,结合两篇案例,对你写类似文章有何启发?
结合这两篇案例,对我写类似文章的启发有:教育写作特别是教育案例或教育叙事,一定要“生命在场“,要有故事冲突,就像是遭遇,只有有了冲突,就好比设置了一个又一个悬念,这样故事才有了张力,才能吸引读者愿意读下去。今后写作还要在不断重写中实现意义的持续建构,避免陷入教育写作的困境,教师角色多重性下写作的主体游移。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