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如何增强说服力,提升影响力?神经科学家告诉你如何做到

如何增强说服力,提升影响力?神经科学家告诉你如何做到

作者: 嘚瑟小仙女 | 来源:发表于2023-02-20 15:18 被阅读0次

虽然我们每天都在用脑,但是,你了解自己的大脑吗?你知道它喜欢接受什么样的信息?又会以怎样的方式,高效地记住吗?

这本《大脑喜欢听你这样说》的作者是杰瑞德·库尼·霍瓦斯,他是一位认知神经学家。

通过这本书,我们可以学习到如何提高以下的能力:高效地自主学习,成功进行沟通说服,清晰讲解一件事。作者通过12个认知原理,告诉我们如何让别人按照你的想法来记住些什么,也就是让大脑又快又好地接收信息的诀窍。

快节奏、绩效、内卷,让很多人缺乏耐心,注意力成了稀缺资源。

看个几分钟的短视频,也想要学一个有用的知识点。

不禁会问,那如何抓住注意力,让别人接受我想传达的内容,如何让自己更高效地学习?

当我们知道了信息是如何传递的,就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其实,输出是有诀窍的,只要抓住要点,就能轻松进入听者的大脑。

越来越多的场合,要用到演讲和分享。

如果你是一名老师、教练或有着不同演讲需求的人,那么强烈建议你读一读这本书,你不仅可以学到一些帮助自己提高影响力的技巧,而且还能开始理解,每个技巧背后的原理。掌握了底层逻辑的你,一定会有新的感悟。

到那时,如何影响他人?如何有效沟通和说服?如何让别人接受你的观点和提案?

这样的问题就能迎刃而解啦!

01 你真的做不到“一边听一边看”

一页PPT,你准备放多少字?

你会把PPT当成你讲述时的主要依靠吗?想省事放上密密麻麻的文字,然后照着念出来?

如果是这样的话,那你传递信息,表达主张的效率就会大大降低。

因为,如果页面上放了很多字,观众也许会选择使劲看文字加默念的方式,而不去听你的讲述。或许,你有过这样的体验,在听分享时,生怕错过信息,就会边使劲看PPT上的字,边听演讲者说。但页面上文字很多,看了,就听不进,听了,就看不进。

难道看和听这二者不能同步吗?

这本书里用认知神经学的理论告诉我们,还真的是这样!我们的大脑,不能同时开启两段内容的接收,要么你就乖乖听声音,要么你就认真看文字。

一些课程页面,会把视频、音频结合文字稿放在一起。你可以尝试一下,如果你想在看视频或听音频的同时,又同时去看文字稿的内容,可能你会头晕脑胀,理解和记忆的效果,都会大幅下降。

所以,看文字稿的时候就好好看文字稿,不要边听边看,真的会降低效率。

图片要有,但不能贪多!

有证据表明,在演讲中加入图片可以提高听众的参与度、接受度和喜爱度,会让人觉得你准备地很充分和专业。所以,图片要有,但注意,一页内不能放太多。虽然人们识别一张图的时间很短只要0.2秒,但只能一张一张来,否则会加重认知负担。

所以见好就收,别用力过猛。

如果你的准备时间有限,还是把时间花在完善内容、观点和故事上,而不是纯粹地在制造光鲜亮丽,富有魅力的视觉效果上。

02 “故事”里的事,帮你记忆内容,促进理解,形成思考

每个城市都会有自己高高的塔,尖尖的建筑,这些伫立在城市中央,显著高于其它的建筑,是人类社会在有定位系统之前,用来定位的利器,所有人一抬头,就能看到这样醒目的地标。

“你在哪里啊?”

“我在尖尖塔9点钟方向,距离两公里。”

“好,等我一下,我现在走过去。”

这样就能碰面啦!

而故事,就是一个建立在脑海中的地标。

有了地标之后,就能建立和组织起联想的网络,一切描述,就可以围绕故事而展开了。

这是故事的一个作用。

再有,虽然不同人对故事定义不同,但不管如何定义,演讲中使用故事,都能发挥作用。

作者在本书中给出了故事的三要素,分别是:物理刺激、心理刺激和听众。

故事,是由一系列的行动联系起来,也就是物理刺激,它们形成了明确的因果顺序,构成情节,再需要具备反映或推动情节发展的精神和情感因素,就是心理刺激,这样的心理冲击会导致性格、动机和意义的出现,最终就形成了故事,接着就可以传播给听众了。

那么,故事为什么在演讲中这么有用呢?

作者告诉我们,并不只是因为人们天生爱听故事,而是因为,故事有着顺畅的逻辑链条,发生的顺序,可以配合模拟出讲述者要营造的场景,带着你在脑海中演练一遍,也就是带着你入戏。

这样一来,我们坐在那里,不仅个能感受到角色的感受,还能从这些感受中学习。

“虽然我们可能不会拿着一把小锤子挖出一条隧道逃跑,但在人生的某个阶段,我可能感到压抑,渴望通过自己的力量挣脱困境,《肖申克的救赎》就能帮我在心理和情感上为这一刻做好准备。”这就是说,故事让我们进行了心理和情感上的模拟。

03 用“分散练习”和“间隔重复”对抗遗忘

艾宾浩斯的遗忘曲线告诉我们,学了新的知识,在24小时之后,就会忘记所学到内容的70%。想要记住得更多,真正提高学习效果,就要科学对抗遗忘曲线,怎么做?

作者告诉我们,可以运用“分散”来对抗遗忘。

具体来说,就是把练习分解并分散到一个较长的时间段内,这样做会比把同样的练习量塞进一小段时间里产生更为长久的记忆效果。

比如说,你练习一项技能,你只是趴在在办公桌前准备,全程历时5小时,就是说整个练习都发生在单一的环境中。那么,你的这段记忆,就很难在这个环境之外被调取和应用。所以,分散练习就需要你去会议室,到走廊上,到户外去,可以是刚吃过饭,或者是饿着肚子,又或是精神状态很好,经过这些不同场景下的练习,在之后的各种场合,你都能够调取当时的记忆。

这也是分散练习的好处。

书中为我们列出了一个如何把握分散频率的建议,如果你的演讲在一周之后,那就每天练习一次,如果在一个月后,就每周练习一次,如果是一年,那就每个月练习一次。我们还可以通过小测验、视频拍摄、自由写作、前后对比等方式来帮我们认识到分散练习带来的效果,让我们看到自己随着时间推移的小进步。

你有没有过“刷课”的体验?你想要提高自己,买了一些课程,但又没安排出时间来上课,或者就是因为懒,买了又不想听。等你再一次心血来潮,想要听的时候,发现已经落下了很多。这时,你便开启了刷课模式,集中花几个小时,甚至是十几个小时,把全部课程听完。

但,因为集中学,也不做笔记、不思考、不练习,你觉得这样学,收获能有多大呢?

可以试试看。

而我们说的复习,也就是间隔重复,每隔一段时间进行内容的复习,再来个小测验检验一下自己的掌握程度。比如,一周进行一次知识点梳理与回顾,将当时制作的笔记,拿出来复习,并且融入这段时间以来你的感悟以及实践。

书中还有关于如何对抗演讲中的压力,如何获得有效的反馈,如何在不同场合下调取记忆,如何不要一心多用伤害大脑的专注功能等等内容,相信能够对你有很多的启发。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如何增强说服力,提升影响力?神经科学家告诉你如何做到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kirgk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