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论三日不读书,面目可憎

论三日不读书,面目可憎

作者: 宋少云 | 来源:发表于2018-08-20 21:31 被阅读0次

《韩诗外传》当中提到,一个人师应该是「智如泉源,行可以为表仪者,人师也」,这个是人师的一个很好的标准。在东汉末年,当时有个童子叫魏昭,他虽是童子,但是他很懂得亲近明师。当时有个读书人叫郭林宗,很有道德,也很有学问,他就一直主动的要去向他学习。然后郭林宗就问他,怎么非得一定要跟着他学?他讲出了一句名言,却是一个童子讲的,叫「经师易遇,人师难遭」。经师是很有学问,对某经典义理很通达,这是学问;但人师他是不只有学问,他还有很好的德行。所以就像刚刚这个标准,「智如泉源」,像河川的源头,活水一直出来,「行」是德行,可以为仪表,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启发学子的德行。那整个为人师者的目标就要不断提升智能跟德行,因为我们听了魏昭这位童子的话,我们也有志气,应该定位自己要为人师表,当人师。

《中庸》告诉我们「好学近乎智」,好学是怎么样?学习不厌倦、不中断,才有智能。有一位智者说,现在的状况三小时不读书就面目可憎。比我还好,我不用三小时,只要一个小时不读书就不行了,可能妄想、邪念、杂念就很多了。所以智慧得要不间断的精进用功才行。精则不杂,进则不中断。就像钻木取火,能钻出火,火就表智慧,那要怎么钻才会出火?你要不间断一直钻钻钻,火就出来了。你假如钻一下,手好酸,休息一下,三十秒再说。三十秒了,钻钻钻,请问大家,这么钻什么时候火会出来?怎么钻都钻不出火来。

所以为什么孔子说「学而无厌」,不能厌倦,一厌倦就中断,前面的功夫就退了一大半了。所以李炳南老师说,人学习传统文化,学一个礼拜,去看一场电影就全完蛋了。所以《弟子规》才提醒我们,「非圣书,屏勿视,蔽聪明,坏心志」,甚至于控制不了脾气,在当下不能提起经教的教诲,一发脾气,火烧功德林,所有的修学全部都退回去了。

(行可以为表仪),德行可以为学生跟当事人的表率。比方他理解孝道重要,他学一句去做一句,他一行,他的德行跟心境就提升;一提升,他解得更深,解得更深就行得更彻底。所以一解行相应,智慧、德行决定会提升。一个人学了以后,身边的人不认同,绝对出在解行不相应。

其实我们真的要提升德行,只要学一句之后,时时刻刻不忘这句,都能感觉到自己的德行在提升。「念念为对方着想,念念为他人着想」,就落实这句,专注去做,连做一个礼拜、两个礼拜,可能你的亲戚朋友会过来跟你说,「我觉得你最近变了」,人家觉得我们变了,「行可以为表仪」。

相关文章

  • 2021-04-15

    三日不读书,面目可憎; 三日不弹琴,手生荆棘。 那本人可得有多可憎!!!

  • 成了鬼魅

    宋人黄山谷有句名言:“士三日不读书,便语言无味,面目可憎。”窃以为三日不练字亦面目可憎。 因惰性,我已多日未练字,...

  • 面目可憎

    “一日不读书,尘生其中;两日不读书,言语乏味;三日不读书,面目可憎。”而我,何止三日不读书,说“面目可憎”都是轻的...

  • 什么时候觉得自己面目可憎

    宋黄山谷说:“三日不读书,便觉面目可憎。” 三日不读书,我只是会觉得心里空落落的,似乎还没觉得自己面目可憎,可见我...

  • 写文章的人那么多,为什么我还要写

    三日不读书,便觉言语无味,面目可憎。林语堂对其解释为,三日不读书,别人便觉得你语言无味,面目可憎。周国平解释为,三...

  • Day 77 DD 63 (199-201) 2018-01-1

    时间好可怕 无声无息流逝 三日不读书,面目可憎?

  • 言语乏味

    “ 一日不读书,尘生其中,两日不读书,言语乏味,三日不读书,面目可憎。”来自黄庭坚的语录,说的不夸张,反...

  • 成长与修养

    依然是三日不读书,吾面目可憎。不断输出自己的东西,不断地倾诉,其实慢慢地思想就空洞了。多读书,恢复平静的生活,看论...

  • 读书

    喧嚣浮躁的时代,最好每天能抽出半小时读书。读书,能够改变容颜,三日不读书,则面目可憎。读书,能够启迪智慧,三日不见...

  • 广东白嫩女同学首次公开煲汤方

    古人说,士大夫三日不读书,面目可憎。身为广东人的我套用这句话就是,三日不喝汤,没脸见人。 也许有人跳出来说你这会不...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论三日不读书,面目可憎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kirri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