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看过胡适先生的《差不多先生传》,也听过张震岳《差不多先生》这首歌,所以对“差不多”文化,还是有一些些了解的,虽然了解的并不深刻,但和“差不多”比较接近的近义词“马马虎虎”却不是很了解,之道今天看了一则小故事。
宋代时,京城有一个画家,作画往往随心所欲,想到什么就画什么,画一样东西,常常画到一半就换另一样东西画了,让人搞不清他画的究竟是什么。一次,他刚画好一个虎头,碰上有人来请他画马,他就随手在虎头后画上马的身子。来人问他画的是马还是虎呢,他回答说:“马马虎虎!”来人看这马不是马,虎不是虎的画,很不满意,就没要这幅画。于是画家便将画挂在客厅里。大儿子见了问他画里是什么,他说是虎,小儿子问他却说是马。
不久,大儿子外出打猎时,分不清马和虎,就把人家的马当老虎射死了,画家不得不给马主赔钱。他的小儿子外出碰上老虎,却以为是马想去骑,结果被老虎活活咬死了。画家悲痛万分,把画烧了,还写了一首诗自责:“马虎图,马虎图,似马又似虎,长子依图射死马,次子依图喂了虎。草堂焚毁马虎图,奉劝诸君莫学吾。”诗虽然算不上好诗,但这教训实在太深刻了,从此,“马虎”这个词就流传开了。
这则故事很明显在强调一个道理:做事认真,否则后患无穷。可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关于“马虎”的概念和“差不多”确是相似的。例如我们在小学生开始便有这样的评价:做事太马虎,能不能够仔细些。而比较经典的展现便是无论是什么时候,我们在做过的或者说错误的题目中总是能够找到相似的记忆,这不禁令我产生了一种奇怪的感觉,为何人总是在面临一件事情的重复性的做出一些“明知故犯”的错误。在经过和朋友聊天后,得出来一个结论:当一个人对一件事缺乏敬畏心时候,变缺乏沉浸的习惯,这种习惯会影响自身对这件事重要性的评价,从而仅仅会对相关的错误产生观点,而不会产生信念。
观点和信念是不一样的,比较容易区分的一个例子是:学习,当一个人将应该学习当做观点来看,会很难产生自身的冬季,更多的是认为自己需要学习,因此在没有相关的需求时,或者需求比较弱,便会很难令自身产生学习的行为,可是若是一个人将应该学习作为个人信念,便会达到一种一日不读书便觉面目可憎的地步,这两种区别会令自身不断的向前。正如这位画家,他画画讲求的是随心所欲,或者说是为了满足自身的需求而画画,这种情况下产生的敬畏心是有限的,或者从另一个层面来讲,当他画出马虎图时估计还自认为很有趣。正如现在我们很多人在日常生活工作中,并不是不知道自己应该如何做,可是为何没有做到,或者故意做出一些擦边球的行为,归根结底并不是因为自己不知道如何做,而是在缺少敬畏心的情况下而产生的一部分有趣或者无聊的行为。
当然马马虎虎也是生活中的有趣之处,曾经常说,存在即合理,那么既然成为一种文化,而且是一种通俗文化,这也许就是人性闪光点。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