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电影《荒野生存》中,男主人公克里斯多夫,在高中毕业典礼的那一天,平静地和父母、妹妹吃完午餐后,骑着心爱的机车,在悠扬的背景音乐下,向远方的地平线驶去。
这时,画面给到了克里斯的侧脸,他带着神秘的微笑。
在路上,克里斯停下机车,然后烧掉了自己几乎所有的东西,钱、银行卡,一张哈佛大学录取通知书,以及身上的衣服。
他要只身一人,去人迹罕至的阿拉斯加,寻求心灵自由。
在电影的结尾,克里斯最终死在了那里,死在了阿拉斯加。
人们在他的相机里发现了一张照片,照片里的他,脸上依然带着迷人的微笑。
悠扬的音乐再次响起,画面上出现了旁白:
你的学历,并不是你;你的经历,并不是你;你的金钱,并不是你;你的工作,并不是你;你的家庭,并不是你;你的名字,并不是你;你的过去,并不是你;你的故事,并不是你。
那么,没有了你的故事,你究竟是谁?
我们究竟是一连串随机性事件的集合,还是什么?
我们每个人在一生都会做很多自我介绍,我叫什么名字,我毕业于什么学校,学的什么专业,我做着什么行业,担任着什么职位。经历过什么,现在正在经历什么。
别人听了这些介绍,手里拿着我们的名片,嘴里念着我们的名字,就像他们很了解我们一样。
可是,这些真的是我们吗?
想起小的时候,我认同于家庭,我是谁家的孩子;上学了,我认同于成绩,我考试有没有考第一;再大一点,我认同于工作,我在单位承担了什么职务;现在,我认同成功以及我有没有能力承担家庭责任。
人们通常会不由自主地去追求一种自我的满足感和可供认同的事物,以便弥补他们内在感到的空虚。
这样他们拼命追求财富、成功、权力、名望或者一种特殊的关系,这样他们就能自我感觉更好一些,感觉更圆满一些。
作者把这种深深的缺乏感或不完整感称为“小我思维”,小我天生是不完整的,所以他会不断地从外界寻求满足感,用以弥补自己的缺失。这个小我在心智层面替代了真实的自我。
有的时候,这种不完整感,会让我们不安,或者觉得自己不够好。有的时候,我们会不停地向外界追寻思维所认同的事物,例如财产,工作,成功,爱情,社会地位等等。
但是,即使当他们拥有了这些东西,这种内在的空虚仍然存在,并且还是个无底洞,因为所有这些东西都不是真正的你。
作者还提醒我们,在自己的心智层辨识出小我,我们知道它不是我们本身,它就已经无法影响到我们了。
所以,当我们认出自己内心中的小我,请微微一笑。
但是,我们究竟是谁?作者给了我们一个否定的答案,他告诉我们,小我不是我们本身,那真正的答案究竟是什么?
当死亡来临时,会带走所有不能代表你的东西。
我想这就是答案吧,带走了所有不能代表我们的东西之后,剩下的,就是我们。
在我们死亡之前死亡,并发现为我们原来根本没有死亡。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