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编书摘:
1.耶稣基督只在犹太人的环境中才可能出现。我指的是这样的环境:上空持续布满那酝酿着暴风雨的乌云、怒气冲冲的耶和华的乌云。那里的阳光极为罕见,偶尔突现一缕阳光,穿过那令人悚惧的、无穷无尽的白夜,这阳光被视为”爱“的奇迹,是受之有愧的“恩惠”。只是在那里,基督才梦见自己的彩虹和下凡的天梯。然而,在别的地方,晴朗的天气和太阳被看做规律、常事。
2.自我本位是感情上的透视法则,根据这法则,近处的东西看上去大而重,远处事物的尺寸和分量则渐次缩小。
3.人们视需要为十五发生之“因”,其实,它往往是事物发生之“果”。
4.要破坏一件事,最刁钻的办法是:故意用歪理为这件事辩护。
5.在许多人身上,我看到一种渴望成为某种功能的过盛的精力与盎然的兴致,他们对那些恰好有可能成为功能的地方有着特别敏锐的嗅觉,且趋之若鹜。 其中也包括那些女人:他们把自己变成男人的功能(这功能在男人身上较弱),变成男人的钱包、政治或交际手腕。她们自我保存最好的办法,莫过于把自己融入别的有机体内;倘若不成功,变自怨自艾,甚至自杀。
6.情欲比禁欲和伪善好;诚实,即便是恶意的诚实也因比恪守传统道德而失去自我好;自由之人可能为善,也可能为恶,然而,不自由的人则是玷辱人之本性,因此不配分享天上和人间的安慰。总之,谁要做自由人,必先完全成为他自己。自由不会如神赐之物落在人的怀里。
7.内心的顺从和依附,正是你我不幸之所在。
8.世间存在不幸,这对人来说是完全必要的。
内容简介:
本书是尼采1882年撰写的,其中第五卷补写于1886年。他在第二版前言(1886年秋)中提及,此书是他大病初愈之后写就的,是疾病和痛苦娩出的胎儿,由于这次康复大出他的意外,故“快乐的知识”意味着“心灵的狂欢”,“康复的陶醉使他居然阐发诸多非理性、愚妄之论,抒发孟浪情愫,侈谈外表棘手而实则并非如此的种种问题”。
所谓“非理性”、“愚妄”、“孟浪”云云,当然是作者“自知性僻难谐俗”的自嘲;作为决意“为自己创造一个特殊太阳,,的伟大哲学家、诗人,尼采在揭露和批判非神圣、非道德、非人性的世界时,处处表现出惊世骇俗的狂狷、放任和刻,往往言人之未言、言人之未敢言;庸人和道学家听起来似梦呓、谵语,与尼采心灵相通的人则有痛快淋漓之感。正是这些不合时宜的连珠妙语,显现尼采才藻富瞻、哲理深邃、思辩明晰。
这本语录式的小书涉及的问题颇多,诸如生命、个体与群体本能、爱情、文艺、哲学、科学、道德、法律、宗教、社会发展……等等,是否可以说,尼采思想的精髓大体上已包罗在这部奇书里了。
作者简介:
弗里德里希·尼采(Friedrich Nietzsche,1844—1900),19世纪德国哲学家,唯意志论和反理性主义的代表。先后在波恩夫学和莱比锡大学学习,获博士学位。后任瑞士巴塞尔大学的古典语文学教授。一生著述颇丰,如《悲剧的诞生》、《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善恶的彼岸》、《强力意志》等,对20世纪的思想界产产了重大影响。1889年初,存意大利的都灵街头摔倒,就此精神错乱,于11年后在德国的魏玛去世。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