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人避而远之的负面情绪
有个学生写日记,问我能不能写点自己不开心的事儿,我说:“当然可以,是你自己的真情实感就行了。”但是作文交上来之后,题目却变成了《一件让我高兴的事儿》。我奇怪,问她:“你不是想写自己不开心的事儿吗?怎么变了?”她回答:“我妈妈说,我们不应该不开心,小朋友应该每天都开开心心的。写作文也要这样,要写积极向上的内容。”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心情变成应该或者不应该的了?高兴快乐就是应该的吗?悲伤愤怒难道就是不应该的吗?其实,情绪只是身体对思维的一种反应,情绪本身并没有好坏之分,处在事情里的人如何诠释才是重点。
《游戏力》作者劳伦斯·科恩说:“成年人总认为,童年就应该是快乐和幸福。然而我们搞错了(或者忘记了),真正的童年是各种元素的混合,不仅有好奇,兴奋和幻想,而且还有恐惧、愤怒和悲伤。”其实何止是童年,人的一生都是这样充满混合元素的,从来不曾改变。很多人都和这位妈妈一样,生活中一旦出现负面的感受,第一反应大多是回避、躲藏,甚至试图甩掉它。
其实,负面情绪是有价值的
在《头脑特工队》这部电影里,有代表人类五种基本情绪的五个小人。他们分别是代表快乐的乐乐,代表忧伤的忧忧,代表害怕的怕怕,代表讨厌的厌厌,和代表愤怒的怒怒。乐乐总是想要在主人的头脑里留下快乐的记忆。她不明白忧忧的存在有什么价值,所以总是把忧忧排除在团队之外。和我们大多数人一样,总是希望自己感觉到快乐、开心、幸福,而对痛苦、难过、忧伤这些负面情绪从来都是避而远之,根本不知道也不想知道负面情绪存在的意义和价值。
电影里,冰棒是莱利儿时幻想出来的一个小伙伴,因为心爱的小火车被记忆清洁工扔进了记忆填埋场,冰棒伤心至极。(代表快乐情绪)乐乐想安慰他,于是做鬼脸逗冰棒开心,给他唱歌、跳舞,但无论哪种方法都不奏效。这时,(代表忧伤情绪的)忧忧出现了,她只是静静地坐在冰棒身边,用心体会他的伤心和难过,把冰棒心中的伤痛缓缓的说了出来,仿佛这伤痛是发生在自己身上一样,冰棒越来越伤心,终于忍不住放声大哭。但在释放了内心的情绪之后,冰棒反而变得轻松了,又重新振作了起来。这让莱利看到了忧忧存在的价值。
主人公莱莉随爸妈搬到了陌生的新城市,其实刚开始她就是焦虑的,但她小心翼翼的隐藏了自己的情绪。后来,对新学校的不适感,没有朋友的孤独感,失去友谊的落寞感,和爸妈沟通不顺的沮丧感,这些都让莱莉更加无所适从,她只知道自己感觉不好,到处都是问题,但她又不知道该怎么办。她试图逃避内心的那些负面感受,差点变成了没有情绪的“木头人”。但好在,代表忧伤情绪的忧忧,在最后的关键时刻,回到了莱莉的大脑,重启了她的情绪控制台,直到这时,莱利所有的负面情绪才终于演变成了悲伤的泪水,顺着脸颊,尽情的流淌,这一切才最终得以释放。
如何面对负面情绪?
1、感知。
面对负面情绪,什么都不用做,觉察情绪,等待它自然消退。在《当下的力量》这本书里,有这样一段话:“在一个功能健全的有机体中,情绪有着非常短暂的寿命。它就像你存在层面上的一个短暂的涟漪或者波浪。”所以,我们观察它、感受它,与它静静的相处一会,自然就会消退。你越是抵触,它越是反弹。
如果你有冥想的习惯,你可以在冥想的时候去感知这些情绪,以及因为这种情绪而带来的身体上的反应。如果你感觉愤怒,你就观察你的愤怒,感受你的愤怒,可能你会浑身发热,心跳加快,愤怒来来回回的在你的情绪和身体里穿过,不要着急,静静的感受它,直到它自己慢慢消退。
有个小短片《与钉子无关》,女主角正在向男生倾诉,她最近感受到无形的压力,但是男主角却以一种不可思议的眼神盯着她,然后说:“你头上有根钉子,或许,你拔出来就好了。”女主角想要男主角理解的是她的感受,但男主却急于提出解决方案,女主角立刻崩溃,说:“你从来都不听我说!”
男主角听完女主角的话:只说了一句:“听起来,真痛苦啊!”女主角一下子就放松了下来:“是啊,谢谢你!”《共情时代》里有一句话:所谓共情,就是感觉进去了。
情绪就是这样,无论是处理自己的情绪,还是安慰别人的情绪,其实需要的都不是如何解决问题,而是被感知到。
2、课题分离。
阿德勒断言,人的一切烦恼的根源就是人际关系,很多负面情绪的确来源于此。大师给出的办法叫做“课题分离”。所谓的课题分离,就是能够分清楚别人的事和我的事,别人的情感和我的情感。
中午儿子用面捏了一个小机器人,送给我,我顺手放在了沙发上。到了下午,小机器人干了,我收拾沙发的时候就顺手把它扔了。结果,那个面已经变得很干很硬,小机器人瞬间就四分五裂了。这一幕恰好又被儿子看到,他立刻嚎啕大哭,我以为是我没有珍惜他送的礼物,把他送我的小机器人扔了,才让他这么伤心,很是内疚。可是,儿子边哭边对我说:“我不是因为你把它扔掉伤心,而是因为它坏了才伤心的。”
我……
当时,我真的是挺愧疚的,但是一时又手足无措,不知道该怎么安慰他才好。儿子还是继续哭个不停,大颗大颗的眼泪晶莹剔透,他边哭边说:“我的小机器人坏了,再也没有了!哇哇哇!”成人的世界里微不足道的小事,在孩子的眼里却是天大的事儿。为了不让他继续伤心难过,我想了好多办法。
“要不我帮你把机器人重新粘好?”
“要不我给你重新捏一个吧,还给你画上颜色。”
“要不我们找个机器人的动画片看一会吧?”
“要不我给你拿个酸奶喝吧?”
“要不妈妈抱抱你吧?”
所有的安慰都不奏效,耳边只有儿子哇哇大哭的声音。
我想起小区里有个妈妈,有一次她不小心压碎了女儿的小熊饼干,为了不让女儿伤心,她硬是拿透明胶把压坏的饼干给粘好了。但是,现在就算我把小机器人粘好也于事无补。我束手无策,垂头丧气呆在原地。
或许在我的潜意识里,就觉得妈妈有责任不让孩子哭,孩子一旦哭了,却什么都做不了,那就是妈妈的无能。这就又回到了开头提到的那个妈妈,认为孩子就应该永远开心,不应该伤心难过,我和她不也是一样的吗?不能让孩子伤心啊,得赶快想办法让他高兴起来才对呀!我不也把情绪看成“应该”和“不应该”的吗?
如果用“课题分离”来看,孩子伤心难过是他的课题,甚至他因为我不小心摔坏了他的东西怨恨我,也是他的课题,他所有的伤心难过都是他的课题。我也有我的课题,我在当妈这件事情太用力了,我是妈妈,但并不是说,我就应该承担孩子所有的喜怒哀乐。如果我总是把孩子的课题背负在自己身上,我可能会是一个让他失望的妈妈。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