货币银行学
1、简述2001年颁布实施的《新资本协议》的三大支柱
答:《新巴萨尔协议》包括互为补充的三大支柱:
(1)第一大支柱—最低资本要求。最低资本要求由三个基本要素构成:受规模限制的资本的定义、风险加权资产以及资本对风险加权资产的最小比率。其中,有关资本的定义和8%的最低资本比率没有发生变化,但对风险加权资产的计算问题,新协议在原来只考虑信用风险的基础上,进一步考虑了市场风险和操作风险。
(2)第二大支柱—监管当局的监管。这是为了确保各银行建立起合理有效的内部评估程序,用于判断其面临的风险状况,并以此为基础对其资本是否充足做出评估。监管当局要对银行的风险管理和化解状况、不同风险间相互关系的处理情况、所处市场的性质、收益的有效性和可靠性等因素进行监督检查,以全面判断该银行的资本是否充足。
(3)第三大支柱—市场纪律。市场纪律的核心是信息披露。市场约束的有效性,直接取决于信息披露制度的健全程度;只有建立健全的银行业的信息披露制度,各市场参与者才可能估计银行的风险管理状况和清偿能力。为了提高市场纪律的有效性,巴塞尔委员会致力于推出标准化统一的信息披露框架。
2、简述凯恩斯的货币需求理论
答:凯恩斯的货币需求理论论述了人们持有货币的三种动机,并通过对投机性货币需求的论述将利率这一重要变量引入货币需求函数。该理论假设对货币的需求出于三个动机:交易动机、谨慎动机和投机动机。
交易动机是人们为了日常交易的方便而在手头保留一部分货币。因交易动机而产生货币需求与收入同方向变动。谨慎动机也叫预防动机,是人们需要保留一部分货币以备未曾预料的支付。因谨慎动机而产生的货币需求,也与收入同方向变动。投机动机是指由于未来利息率的不确定,人们为避免资本损失或增加资本收益,及时调整资产结构而形成的对货币的需求。投机性货币需求同时利率的高低呈反方向变化,是利率的递减函数。
由交易动机和谨慎动机而产生的货币需求一般用于商品或劳务交易,称为交易性货币需求,用L1表示,是收入Y的递增函数,即L1=L1(Y);投机性货币需求L2则与利率有关,是利率的递减函数,即L2=L2(i);货币总需求L由交易性货币需求和投机性货币需求构成,即L=L1(Y)+L2(i),表明对货币的总需求是由收入和利率两个因素决定的。
3、简述凯恩斯学派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理论
答:凯恩斯学派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理论,其最初思路可以归结为:通过货币供给M的增减影响利率r,利率的变化则通过资本边际效益的影响使投资I以乘数方式增减,而投资的增减进而影响总支出E和总收Y。用符号表示:
M→r→I→E→Y
在这个传导机制发挥作用的过程中,主要环节是利率:货币供应量的调整首先影响利率的升值,然后才使投资乃至总支出发生变化。
上述分析,在初期阶段,凯恩斯学派称之为局部均衡分析,只显示了货币市场对商品市场的初始影响,而没能反映他们之间循环往复的作用。考虑到货币市场与商品市场的相互作用,遂有进一步分析,凯恩斯学派称之为一般分析均衡。
(1)假定货币供给增加,当产出水平不变,利率会相应下降;下降的利率刺激投资,并引起总支出增加,总需求的增加推动产出上升。这与原来的分析是一样的。
(2)但产出的上升,提出了大于原来的货币需求;如果没有新的货币供给投入经济生活,货币供求的对比就会使下降的利率回升。这与原来的分析是一样的。
(3)利率的回升,又会使总需求减少,产量下降;产量下降,货币需求下降,利率又会回落。这是往复不断的过程。
(4)最终会逼近一个均衡点,这个点同时满足了货币市场供求和商品市场供求两方面的均衡要求。在这个点上,可能利息率较原来的均衡水平低,而产出量较原来的均衡水平高。
对于这些传导机制的分析,凯恩斯学派还不断增添一些内容,主要集中在货币供给利率之间和利率到投资之间的更具体的传导机制以及一些约束条件。现实经济生活是复杂的,新的问题不断出现,有必要使分析具体化。但不论有何发展,凯恩斯学派传导机制理论的特点是对利息这一环节的特别重视。
4、公开市场业务与其他货币政策工具相比有何特点?
答:公开市场操作业务指中央银行在金融市场上出售或购入财政部和政府机构的证券,特别是短期国库券以影响基础货币的活动。公开市场业务作为最重要的货币政策工具,具有以下几个明显的优越性:(1)中央银行能够运用公开市场业务影响银行准备金,从而直接影响货币供应量;(2)公开市场业务使中央银行能够随时根据金融市场的变化,进行经常性、连续性的操作;(3)通过公开市场业务,中央银行可以主动出击,不像贴现政策那样处于被动地位;(4)由于公开市场业务的规模和方向可以灵活的安排,中央银行可以运用它对货币供应量进行微调,而不会像存款准备金率的变动那样,产生震动性影响。
5、简述货币政策的时滞及其构成
答:货币政策的时滞,即货币政策的时间效应。是指中央银行从制定货币政策取得预期效果的时差。由于经济处于不断的变动中,政府当局未必能及时认识和判断有无必要采取政策行动。即使认识到了采取措施的必要性,但由于行政手续所需时间较长,也未必能立即执行。而且,在执行过程中,假定无外界因素干预的话,也需要一般时间才能奏效。
一般的说,货币政策的时滞可分为内部时滞和外部时滞两部分。
(1)内部时滞。它是指从经济现象发生变化,需要制定政策以矫正到中央银行实际上采取行动的时间过程。它可再分为两个阶段:①识别时滞。这是指从形势变化需要货币当局采取行动到它认识到这种需要的时间距离。这种时滞的存在。一方面,是由于信息的搜集和情形的判断需要时间,对某个时期的经济状况的精确度量只有在其后一些时候才能得到。②行动时滞。它是指从中央银行认识到需要行动到实际采取行动这段时间。中央银行认识到经济形势变化之后,将立即对此项经济状况进行研究,以找出可行的对策,研究与行动都需要时间。
整个内部时滞的长短取决于中央银行对经济形势发展的预见能力、制定对策的效率和行动的决心等。
(2)外部时滞。它是指从中央银行采取行动开始直到对政策目标产生影响为止的这段过程。外部时滞又可分为三个阶段:①中期时滞。这是自中央银行采取行动到该行行动对金融机构产生影响,使金融机构改变其准备金水平、利率及其他信用状况,以致对整个经济社会产生影响力的时间过程。这段时间的长短取决于商业银行及其他金融机构对货币政策的反应以及金融市场的敏感程度。②决策时滞。这是指自利率或信用条件改变后,个人与厂商面对新的情况,做出改变其支出习惯或支出行为决定之前的时间过程。③作用时滞。即支出单位决定意向后,对整个社会的生产和就业都会产生影响,这段时间影响过程称为作用时滞。
外部时滞主要由客观的金融和经济情形决定,受经济结构以及经济主体行为因素影响较大。由于经济结构及各经济主体的行为因素都是不稳定和不易预测的,因此,外部时滞的时间长短就难以掌握。
三、政策解读题
中国人民银行决定,从2011年12月5日起,下调存款类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这是自2010年中国人民银行连续12次上调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后的首次下调。试分析这一政策调整的经营背景与政策意图。
答:(1)存款准备金的含义
存款准备金,也称法定存款准备金,是指金融机构为保证客户提取存款和资金清算需要而准备的在中央银行的存款。存款准备金政策是中央银行重要的货币政策之一,它不仅可以增强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资金的流动性和其现金的兑付能力,还可以调节货币的供应量。当发生通货膨胀时,中央银行可以提高存款准备金率,缩小货币乘数,迫使商业银行紧缩信贷规模,从而减少市场货币供应量;当经济处于衰退时,中央银行可以降低存款准备金率,扩大货币乘数,促使商业银行扩大信贷规模增加市场货币供应量。这样存款准备金率成为中央银行调节货币量的一个重要的经济手段。
(2)下调存款准备金率的经营背景与政策意图
自2010年中国人民银行连续12次上调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后,中国人民银行从2011年12月5日起首次下调存款类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此次下调有着特殊的现实背景,是在三年不断地上调存款准备金后首次实行下调。到2011年11月,国内通胀回落态势明确,热钱流出迹象明显,公开市场操作大量到期,经济恶化可能性加大,这些都为降准提出了内在需求。下调准备金率意在平复市场的触发因素为11月的资本市场暴跌,下调准备金率意在平复市场的恐慌情绪。但背后的根本原因可能是人民币升值预期趋淡后国际资本外流压力的体现,体现了政策的灵活性。从中国经济当前的状况来看,实体经济普遍资金短缺,加之CPI的回答等原因促使央行下调准备金率。中国经济存在进一步放缓的风险。此外欧美国家经济增速放缓以及债务问题久拖不决的局面也给中国经济带来不利影响。
为加强流动性管理,适应调控货币信贷投放,中国人民银行决定,从2010年11月29日起,上调存款类金融机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这也是我国2010年以来第5次上调法定存款准备金率。试分析中国人民银行持续调整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的经济背景与政策意图。
答:(一)经济背景
我国中央银行一直把法定存款准备金制度作为主要手段之一,且近年来频繁、大幅度地调整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有其特定的经济背景。
(1)由于我国公开市场操作工具、操作技术局限以及再贴现市场的客观约束,中央银行只能依赖存款准备金制度作为主要的货币政策操作工具。其他国家的经验表明,如果中央银行取消或弱化法定准备金制度,那么它就必须迅速地调整其他货币政策操作体系。此外,由于我国货币市场仍然存在着金融工具供给的结构性缺陷,中央银行在公开市场操作中也常常有力不从心之感,这直接降低了公开市场操作的有效性。再者由于中央银行票据的发行规模越来越大,导致市场利率大幅上升,发行中央银行票据的成本远高于使用法定存款准备金制度,且到期赎回的压力也在增大。加之我国再贴现市场交易因利率关系没理顺以及中央银行的被动地位也在逐年萎缩。因此,调整存款准备金率是目前我国中央银行所能采取的操作相对简便、主动且经济的一种货币政策工具。
(2)近年来我国金融体系中流动性过剩,银行超额准备较多,又面临人民币升值的国际压力,提高存款准备金率是中央银行回收流动性的有效操作工具。在我国金融体系流动性过多的现实条件下,商业银行还持有大量国债、政策性金融债等变现能力很强的高流动性资产,通过公开市场操作来回收流动性仅是浅层对冲,因公开市场操作的数量和进度还要取决于商业银行的购买意愿,中央银行调控的主动性和有效性会受到一定程度的制约。而提高存款准备金率可以一次性紧缩数量庞大的流动性,具有“深度”冻结流动性的功能,从而恰当地利用了其“巨斧”的作用。按货币理论提高存款准备金率是一剂“猛药”的情况对商业银行超额准备少而言是成立的,一且提高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商业银行要想在较短时间内满足新的法定准备金比例要求,就必须收缩信贷、债券等其他资产,市场利率必然显著上升,对经济的影响是直接而巨大的。但在我国当前流动性过剩的情况下,利用存款准备金工具是此特定条件下中央银行最为主动直接和有效的货币政策操作工具。且在我国持续不断积累的流动性过剩情况下,每次小幅提高存款准备金率也并不是一剂“猛药”,而是属于适量微调。当然,我国调整存款准备金率时在技术上留有一定的间隔期,以便于金融机构有充分的时间在头寸管理上做准备。和加息这种调控工具比较,上调存款准备金率既有助于抑制银行信贷的过度投放,又保护了银行的经济效益,且可避免人民币升值压力加大而诱发热钱入境的现象。
(3)存款准备金制度、存款保险制度和资本充足要求创建目的之一都是防范金融风险,存款准备金制度一定程度上兼具资本充足和存款保险的职能,因而是我国当前较为有效的可选工具。在我国存款保险制度和资本充足制度都不成型或不完善的背景下,存款准备金制度则是约束银行贷款扩张的相对可行制度。
(二)政策意图
根据凯恩斯主义的政策传导机制理论,中央银行通过上调法定存款准备金率,使得货币供应量减少,如果总需求不变的话,使利率上升,即资金的使用价格提高,投资信贷的难度增大,信贷的成本变高。与此同时,由于此时银行的利率升高,人们有可能将手中原本想用于投资的闲置资金用来储蓄以取得利息收入进一步带来投资的减少,从而使总支出和产量少。同时,由于产量的减少使货币需求减少,当货币需求小于货币供给时,会导致利率的下降,这是商品市场对货币市场的作用。接着,利率的下降又使总需求增加,产量增大,进一步导致货币需求的增加,利率又会上升。这个过程的循环往复,最终达到一个均衡点,这一点同时满足货币市场和商品市场供求两方面的均衡要求。
简述影响利率的主要因素
答:利率是利息率的简称,是指一定时间内利息额与贷出资本额的比率。利率是衡量生息资本增殖程度的尺度。从现实的角度考虑,有以下几个影响利率的因素:
①平均利润率
利润是借贷资本家和职能资本家可分割的总额,当资本量一定时,平均利润率的高低决定着利润总量,平均利润率越高,则利润总量越大。而利息实质上是利润的一部分,所以利息率要受到平均利润率的约束。因此,平均利润率越高,则利率越高。
②借贷成本
它主要包括两类成本:一是借入资金的成本,二是业务费用。银行再贷款时必然会通过收益来补偿其消耗的成本,并获得利差,所以它在确定贷款利率水平时,就必然要求贷款利率高于存款利率和业务费用之和,否则银行就无利可图甚至出现亏损。当然,银行还可以靠中间业务的手续费等其他收入去弥补成本。
③通货膨胀预期
物价变动主要表现为货币本身的升值或贬值,物价下跌,货币升值,物价上涨,货币贬值。在金融市场上,由于本息均由名义量表示,借贷双方在决定接受某一水平的名义利率时,都考虑到对未来物价预期变动的补偿,以防止自己因货币实际价值变动而发生亏损。所以,在预期通货膨胀率上升时,利率水平有很强的上升趋势;在预期通货膨胀率下降时,利率水平也趋于下降。
④中央银行货币政策
中央银行通过运用货币政策工具改变货币供给量,从而影响可贷资金数量。当中央银行想要刺激经济时,会增加货币投入量,使可贷资金的供给量增加,这时可贷资金供给曲线向右移动利率下降,同时会刺激对利率的敏感项目,如房地产、企业产房和设备的支出。当中央银行想要限制经济过度膨胀时,会减少货币供给,使可贷资金的供给减少,利率上升,使家庭和企业的支出受抑制。
⑤商业周期
利率的波动表现出很强的周期性,在商业周期的扩张期上升,而在经济衰退期下降。
⑥借款期限和风险
由于期限不同,流动性风险、通货风险和信用风险也不同,所以利息率随借贷期限的长短不同而不同。通常利息率随借贷期限增长而提高。为了弥补这些风险现实发生后无法收回贷款本息所造成的损失,贷款人在确定贷款利率时必须考虑风险因素,风险越大,利息越高。资金从投放到收回过程中,可能存在的风险主要有购买力的风险、利率风险、违约风险和机会成本损失风险等。
⑦借贷资金供求状况
在资本主义制度下,从总体上说,平均利润率等因素对利息率起决定和约束作用,但市场利率的变化在很大程度上是由资金供求状况决定的。市场上借贷资金供不应求时,利率就会上升,供过于求时,利率则要下降。
⑧政府预算赤字
如果其他因素不变,政府预算赤字与利率水平将会同方向运动,即政府预算赤字增加,利率将会上升;政府预算赤字减少,利率则会下降。
⑨国际贸易状况的变化通过产品市场与货币市场两方面影响利率的变化。在产品市场上,当净出口增加时,会促进利率上升;当净出口减少时,会促进利率下降。国际资本流动状况对利率的影响与国际贸易状况的变动在货币市场上对利率变动的影响相类似。当外国资本(无论是直接投资还是短期的证券投资)流入本国时,将会引起中央银行增加货币供应量,导致利率下降;当外国资本流出本国时,将引起货币供应量的减少,导致利率上升。
⑩国际利率水平
由于国际间资本流动日益快捷普通,国际市场趋向一体化,国际利率水平及其趋势对一国国内的利率水平的确定有很大的影响作用,二者体现出一致的趋势。具体表现在两方面:一是其他国家的利率对一国国内利率的影响。而欧洲货币规模的增大和范围的扩大,国际金融市场上竞争的加强,也会降低国内利率水平或抑制国内利率上升的程度。
简述中央银行的职能
答:中央银行具有以下的职能:
(1)中央银行是“发行的银行”
所谓的发行的银行是指中央银行垄断了全国的货币发行权,成为一国的货币发行机关。这是其与商业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的不同之处,也是中央银行发挥其职能的基础。中央银行垄断货币的发行权,有利于其调节与管理货币流通,控制货币供应量,维持货币的稳定。
(2)中央银行是“政府的银行”
中央银行作为政府的银行是指其拥有管理全国金融机构的权力,是一国货币政策的制定者与执行者,又是国家信用的提供者,并代理国家财务收支及提供各种金融服务。具体地说,其职能有:第一,代理国库业务;第二,对政府提供信用;第三,管理金融活动,调节一国经济;第四,代表政府参与国际金融活动;第五,经政府授权,保管全国的黄金与外汇储备。
(3)中央银行是“银行的银行”
作为银行的银行,中央银行对商业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发挥着特殊的作用。第一,吸收与保管存款准备金,以加强存款机构的清偿能力。一旦发生信用危机,中央银行可给予资金支持。中央银行也可通过存款准备金率的变动来调节一国的货币供应量。第二,充当最后贷款人,对商业银行提供信贷。当商业银行和其它金融机构发生资金短缺或周转不灵时,可以向中央银行要求资金融通。第三,作为全国票据清算中心,组织全国票据清算事宜。中央银行作为清算银行可为商业银行和金融机构间货币的收付转账提供快捷便利的服务,解决单个银行清算的困难。
简述中央银行货币政策中介目标选择的标准
答:对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选择是否正确以及选定后能否达到预期目标调节效果,关系到货币政策最终目标能否实现。
通常认为中介目标的选取要符合如下一些标准:
(1)可控性。即是否易于为货币当局所控制。通常要求中介指标与所能适用的货币政策工具之间要有密切的、稳定的和统计数量上的联系。
(2)可测性。其含义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中央银行能够迅速迅速获取有关中介指标的准确数据;二是有效明确的定义并便于观察、分析和检测。
(3)相关性。指的是只要能达到中介指标,中央银行在实现或接近实现货币政策目标方面不会遇到障碍和困难。也就是说,要求中介指标与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之间要有密切的、稳定的和统计数量上的联系。
(4)抗干扰性。货币政策在实施过程中常会受到许多外来因素或非政策因素的干扰。只有选取那些受干扰程度较低的中介指标,才能通过货币政策工具的操作达到最终目标。
(5)与经济体制、金融体制有较好的适应性。经济及金融环境不同,中央银行为实现既定的货币政策目标而采用的政策工具不同,选择作为中介目标的金融变量也必然有区别。
简述商业银行的主要职能
答:商业银行经营的对象是特殊的商品—货币,商业银行在现代经济活动中发挥的功能主要有信用中介、支付中介、信用创造和金融服务四项功能。
(1)信用中介职能
信用中介是指商业银行通过负债业务把社会上的各种闲散货币资本集中到银行,再通过资产业务把货币资本投向社会各部门。商业银行是作为货币资本的贷出者和借入者的中介人来实现货币的融通和资本投资的,并从吸收资金的成本与发放贷款利息间的差额中获得利润。通过信用中介的职能,商业银行能通过吸收存款,并将其转化为贷款,从而在不增加社会货币资金总量的情况下,提高整个社会货币资金的增值能力;信用中介职能还能有效地发挥优化资源配置的作用。商业银行根据国家产业政策和自身利益的原则,合理分配和贷放资金,从而有利于调整产业结构,优化社会资源的配置,进而大大提高社会货币资金的使用效率。
(2)支付中介职能
商业银行的支付中介职能是指通过存款在不同账户间的转移,商业银行代理客户完成对贷款的支付和债务的偿还。在存款的基础上,为客户对付现金,成为企业、机关和个人的货币保管者、出纳者和支付代理人。以商业银行为中心,形成了经济生活中无始无终的支付链和债权债务关系。支付中介职能大大减少了现金的使用,节约了流通费用,并加速了资金的周转,促进了经济的增长。
(3)信用创造职能
商业银行的信用创造职能是建立在信用中介职能的基础之上的。商业银行利用其所吸收的存款发放贷款,在支票流通和转账结算的基础上,贷款又转化存款。在这种存款不提取现金或不完全提取现金的前提下,存款的反复放贷会在整个银行体系形成数倍于原始存款的派生存款。当然,商业银行的信用创造受着一些因素的限制,这些因素包括中央银行的存款准备率、全社会的现金漏出率、商业银行的超额准备率等。商业银行的信用创造的制约机制,还发挥着现代社会宏观经济调控的十分重要的杠杆作用。
(4)金融服务职能
金融服务是指商业银行利用在国民经济中联系面广、信息灵通等的特殊地位和优势,利用其在发挥信用中介和支付中介功能的过程中所获得的大量信息,为客户提供财务咨询、融资代理、信托租赁、代收代付等各种金融服务。
时事分析题
2011年11月11日,中央人民银行公布了10月份的金融统计数据,对M2的统计口径进行了调整,将住房公积金中心存款和非存款类金融机构在存款类金融机构的存款计入M2,试回答下列问题:
1、货币供应量层次划分的原则是什么?
答:目前,世界各国普遍以金融资产流动性的强弱作为划分货币供应量层次的主要依据。流动性,是指金融资产能及时转变为现实购买力并不蒙受损失的能力。流动性越强的金融资产,现实购买力也越强。流动性程度不同的金融资产在流通中周转的便利程度不同,从而对商品流通和各种经济活动的影响也就不同。因此,按流动性强弱对不同形式、不同特性的货币划分不同的层次,对科学地分析流通状况,正确的制定、实施货币政策,及时有效地进行宏观调控,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2、我国现行的货币供应量层次是如何划分的?
答:我国目前货币供应量层次的划分既考虑了货币流动性,同时还考虑了各层次货币量在交易过程中的地位和用途。目前我国将货币分为以下三个层次:
M0=流通中现金
M1=M0+企业活期存款+机关团体部队存款+农村存款+个人持有的信用卡类存款
M2=M1+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企业存款中具有定期性质的存款+信托类存款+其他存款
M3=M2+金融债券+商业票据+大额可转让定期存单等
其中M0是指流通中的现金,M1为狭义货币供应量,M2为广义货币供应量,M2-M1是准货币。M3是根据金融工具的不断创新而设置的。
3、为什么此次中国人民银行调整M2统计口径?
答:在负利率的宏观背景之下,商业银行发行的各类理财产品加速了存款的分流。根据中国人民银行公布的数据,10月份人民币存款同比增幅减少,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各类银行理财产品发行量不断攀升,尤其是信托类、外汇类、债券投资及结构类理财产品的推出加快了存款流失的速度。而此次人行增加的非存款类金融机构在存款类金融机构的存款主要就是指信托公司、证券公司、保险公司及小额信托公司等金融机构在银行的存款。考虑到与银行存款的替代性,信托公司的资金占据主要地位,这些替代性的金融资产并没有计入货币供应量,使得目前M2的统计比实际状况有所低估,为了更加充分反映金融市场的最新发展,同时也为了加强对银行理财产品规模的监控,中国人民银行对M2统计口径进了修正。
论述题
1、试论述商业银行在经营管理中必须坚持的基本原则
答:通常认为,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的原则是保证资金的安全,保持资产的流动,争取最大的盈利,即安全性、流动性和盈利性。
(1)安全性:安全性要求银行在经营活动中,必须保持足够的清偿能力,经得起重大风险和损失,能随时应付客户提存,使客户对银行保持坚定的信任。和一般企业不同,商业银行是负债经营,它的安全性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资产安全的规模、资产的结构、资产的风险度及现金储备的多少。所以商业银行必须做到以下三点:①合理安排资产规模和结构,注重资产质量;②提高自有资本在全部负债中的比重;③必须遵纪守法,合理经营。
(2)流动性:流动性是指商业银行保持随时能以适当的价格取得可用资金的能力,以便随时应付客户提存及银行其他支付的需要。商业银行要保持足够的流动性,以适当的价格取得可用资产的方法有两种:①实行资产变现;②通过负债的途径,或者以扩股增资的方式取得资金,或者以吸收存款或借款的方式筹得资金。
(3)盈利性:盈利性要求商业银行的经营管理者在可能的情况下,尽可能地追求利润最大化。根据商业业务收入与业务支出的主要内容,商业银行实现盈利的途径主要有:①尽量减少现金资产,扩大盈利资产比重;②以尽可能低的成本,取得更多的资金;③减少贷款和投资损失;④加强内部经济核算,提高银行员工劳动收入,节约管理费用开支;⑤严格操作规程,完善监管机制,减少事故和差错,防止内部人员因违法犯罪活动而造成银行重大损失。
实现安全性、流动性和盈利性目标,是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的基本要求所决定的,也是商业银行实现自身围观效益和宏观经济效益相结合、相一致的要求所决定的。商业银行经营安全性好,有利于整个宏观经济的稳定;商业银行盈利水平高,既可以提高社会经济效益,也为再生产和扩大再生产积累更多的资金,扩大产业资本规模,增加有效供给。
2、论述货币学派的货币需求理论
答:1956年,弗里德曼发表了《货币数量学说的重新表述》一文,奠定了货币主义的货币需求理论的基础。弗里德曼认为,货币数量说不是关于产量、货币收入或物价问题的理论,而是关于货币需求的理论。货币主义认为影响货币需求的因素有:
(1)总财富。货币是人们持有财富的一种形式,个人所持有的货币量受其总财富限制。总财富包括人力财富和非人力财富。由于总财富难以直接计算,用“恒久性收入”来代替,这是现代货币数量说的主要特点。
(2)财富构成。即人力财富与非人力财富的比例。人力财富要转化为现实的非人力财富,受到劳动力市场的供求状况等因素的影响,所以在转化过程中,人们必须持有一定量的货币,以应付交易的需要。这一货币量的多少,取决于人力财富与非人力财富的比例。
(3)货币和其他资产的预期收益。在一般情况下,货币收益为零,而其他资产均有收益,其他资产收益提高,则货币需求将减少,反之则货币需求增加。
(4)其他因素。人们对货币的嗜好程度以及人们对未来经济稳定性预期也会影响货币需求。
因此,弗里德曼提出了如下货币需求函数:
M=f(P,rb,rc,1/p*dp/dt,w,Y,u)
货币学派认为,在短期内,财富构成,货币和其他资产的预期收益都是不变的,对货币的需求主要取决于收入水平,而在货币学派的分析中,其收入是指恒久收入,恒久收入具有较大的稳定性,所以货币学派认为货币需求具有稳定性。
1、中国人民银行决定,自2012年7月6日起下调金融机构人民币存贷款基准利率,金融机构一年期存款基准利率下调0、25个百分点,一年期贷款基准得率下调0.31年百分点;其他各档次存贷款基准率利率及个人住房公积金存贷款利率相应调整。
自同日起,将金融机构贷款利率浮动区间的下限调整为基准利率的0.7倍,个人住房贷款利率浮动区间不作调整,金融机构要继续严格执行差别化的各项住房信贷政策,继续抵制投机投资性购房。
试根据上述材料,说明中国人民银行扩大贷款利率浮动区间的意义与政策意图。
答:略
2、根据二阶银行体制下的货币供给实现机制,论述影响与决定货币供应量的主要因素,并在此基础上分析货币供应量的外生性与内生性。货币供给外生性与内生性争论的实质是什么?这一争论有什么样的货币政策意义?
答:略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