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婆走了!
外婆生于1928年,这个年龄走,应该算是高寿了。自去年年初,在外婆渐失自理能力的情况下, 在我的要求与支持下,母亲一直陪伴在外婆身边。期间我也回去见了外婆三次,每次都以为下次不一定能见着。只是最近一次元月回去看她的时候,外婆已经认不得我了,之前每次都很清晰,反应也极其灵敏。
忽然感觉,身边曾经亲近的人,怎么在一个个离去。
阿姨在17年年底离世,对我来说绝对有点意外。尽管在医院耗了三个多月,我一直以为她会好起来。我失眠过,而且阿姨也几次入梦来。我还一度很担心外婆会受不了这个打击,那是她最疼爱的,很长时间里相依为命的,直到外甥嫁娶也放不下的女儿。可是外婆并没有,甚至她都没有与我提及过,也许是我们相处太短,也许是她的脑子选择性遗忘。
外婆的一生很坎坷。也许这是那个年代的人们相似的命运。但她同胞的弟弟的物质生活却远比她丰厚,尽管也有精神上与阶段性的困顿。
外婆的父亲,是我们当地很著名的锡剧演艺人员,师从王彬彬,居住生活在无锡小城。与太婆结婚后,他们生养了一对儿女。因着其“演艺”事业的成功,太公曾生出让女儿继承其衣钵的想法,无奈太婆思想顽固守旧,宁愿女儿死也不做“戏子”。后来夫妻隔阂渐深,且不能忍受老公三妻四妾(那个时代的有钱有地位的人士还是比较普遍的),竟至分道扬镳。外婆本着“宁跟要饭的娘,不跟做官的爹”的理念,跟了太婆;而她的弟弟则跟了父亲。
后来太婆再嫁,从城市碾转乡村,拖油瓶的她自然是“早当家”,也早早地嫁作人妇,1945年就生下了大儿子,我的大舅。
大舅是小镇上有名的才子,是镇中学建立之后第一批上大学的人,也是镇上第一个考入清华大学的骄子。据说,尽管女儿拒绝认父,做外公的却还是会去镇上的中学偷偷探望外甥的。
然而,大舅23岁大学毕业即将就业的关键当口,外公就撒手人寰了。那时候二舅19岁,我母亲只有16,阿姨才6岁。一个农村家庭失去主心骨!
在我儿时模糊的印象中,偶尔像迎接贵客一样到来的太婆是很有气势的“家长”作派的。现在想来,太婆一生的境遇,在物质上应该是要优于外婆的。因而在那些最贫穷困苦的岁月中,总想方设法接济这个困顿的女儿。
40岁开始,外婆就一直守寡,并设法将最小的女儿——我的阿姨抚养成人。社会的动荡加剧着苦难,子女相继为这个负重的家庭承担责任。想想真的不容易。 作为母亲的女儿,我经历和见证了母亲的付出,她的委屈与担当。
这样的一个农村家庭本来不会有什么转机,只是因为那个生活在县城里的太公的见识和影响(尽管并没有很多直接的交往),我的外公坚持要两个儿子读书识字,不惜累垮了自己的身子。于是,有了第一代的从农村向城市的迁移。
而我母亲用她的话说,是被牺牲了。嫁作农妇的家庭本来也不能有什么转机,因着生活在京城的舅舅的影响,我的母亲希望子女能够读书出人头地,即使由女儿完成这个愿望也可以。于是,又有了我自己第二代从农村向城市的迁移,而且还迁出了国门。
我和哥哥小时候,以及其他的一些表兄弟妹们,都是由外婆带大的。所以,外婆在我们的心里占据很重要的位置。我的一些饮食喜好与口味,甚至也深受她的影响。我未必是受她关照最多的孙辈,但我跟她的相处时间,在我上大学之前,还是极其长久与密切的。
我上小学时,太婆还在世。但那时的她已经走不动路了,只能由外婆去看望她。那时候的交通还很不方便,只能船只走一程水路,再双腿走一程陆路前往,对我来说,那是一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但外婆每个月都一定会去探望一次。后来,我上了初中,阿姨找的对象家也恰好位于路途的中间,刚学会骑自行车的我,可以到阿姨家载一程接送外婆。至于为什么没有直接送过去?是不是因为路途太远?我有点记不得了。
太婆走的时候,外婆很伤心。认为如果不是因为没有亲生子女在身边的话,太婆肯定还能活下去。或许我还太小,或许老人的一些想法,那时候的我,并不能够理解:为什么太婆不能被接过来照顾,而需要外婆每个月大费周章地去探望一次。
外婆对太婆的心意,是不是间接影响到了我?在外婆渐失自理能力的时候,我劝服母亲去全职照料,所有费用可由我承担。人生,哪有那么多可以计较的。或许将来的我,也未必有幸能去照顾自己的母亲。
人生最大的不幸,莫过于幼年失亲,中年丧偶,老年丧子。我的外婆啊,这些不幸她好像都经历了!我的母亲,前半生过得并不幸福,生活造就的性格缺陷,也会导致她的命运悲剧,我只能尽力周全,但无力改变。
一个人的离去,会让人前前后后思考很多,一些已经深埋的记忆碎片,也有可能被翻捡起来。人的一生,要多坚强,才能够独自走过50年?我想我是无法做到的。但每个人的一生,其实都是独行。感恩每一个曾经相伴左右的人!
外婆于2019年4月15日清晨离世,得知消息的那个晚上,我还是失眠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