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学习大纲】
一、学生管理的认知策略
二、学生管理的情绪策略
今天推荐阅读的主题是:学生管理的认知和情绪策略。从昨天的学习中,我们知道了学生管理中教师定位的重要性,那教师定位之后,该怎样去转变学生而又从哪些方面转变学生呢?
一、学生管理的认知策略
教育的一个目的是让学生身心发展,沿着教育目标转变。学生为什么转变呢?如何根据认知心理学的规律促进学生的成长?
1.学生为什么会改变。一个人之所以改变,往往受以下因素影响:一是认知观念;二是情绪情感;三是社会互动;四是行为习惯。那么认知观念既是指导我们行为的头脑“脑的法则”;社会互动是因为别人的影响下产生的行为,作者将其用“脸的法则来概括,换言之,是人际互动的规律导致了行为的变化;如果一个人心情愉悦,看什么都顺眼,那么你的行为主要受到了自身情绪情感的影响,这可以概括为“心的法则”;行为习惯指的是由于习惯引发的行为这可以概括为“体的法则”。
人的行为生成可以归结为认知观念的原因、社会互动的原因、情绪情感的原因与行为习惯的原因,简化一下,即“脑的法则”、“脸的法则”、“心的法则与“体的法则”。作为一名教师,要影响你的学生,必须要研究这些法则,并充分运用这些法则,才能让学生朝着你的教育目标前进。教育影响的过程,其实就是这些法则综合运用的过程。
2.如何对付“破罐子破摔”的学生。所谓“破罐子破摔”学生关键所在,即一些学生之所以犯错误之后还丝毫没有悔改之心,恰恰因为他们把自己的姿态放得很低,用一个较低的自尊心来达到与犯错行为的协调,所以,他才能持“我就这样,你能怎样”的态度而毫不愧疚。所谓“将死猪救活再烫”,转变成般表达就是先帮学生找到自尊心,然后再批评他。那么,如何提高学生的自尊心呢?
教师的重要武器:赞美。通过赞美,表达你对他的认可,帮他找回本该属于他的自尊心,提高其自我认知。自尊心提高后,再让其分析自身问题,体验心理失调,最后让其感觉到了蠢事,进而完成转化。所以,作为教师,我们必须记住的是:批评一个学生的前提是他有自尊心,他有好人感。只有一个有自尊心的孩子,面对自己的错误才能有所愧疚;只有一个对自己有良好期待的人,面对自己的错误才会感到认知失调;也只有认知失调,对错误有所愧疚的人,才能修正自己,不断进步。那么减少认知失调的方法不止一种,可以通过改变认知,增加新的认知,改变认知的相对重要性,改变行为这四种减少认知失调的方法,在面对“破罐子破摔”学生的时候,通过赞美培养自尊心,进而引发认知失调仅仅是工作的开始,我们行为改变之外,还必须阻断他不通过行为努力就恢复平衡的道路。
3.如何应对“叛逆”的孩子。一个叛逆的少年,首先应该是一个聪明的孩子,因为只有认知发展到一定阶段,才能产生独立性的需要,只有聪明的孩子,才能发现成人世界的不足,对成人世界产生批判,进而表现出叛逆。从某种意义上说,年轻人的叛逆有其令人欣喜之处,这亦可能是一个人成熟的必经之路。
那么如何去应对这些所谓的“叛逆”学生呢?作者认为对付“叛逆”的学生和对付“破罐子破摔”学生的方法有异曲同工之妙,那就是赞美和认可。对那些叛逆的少年来说,他们之所以去做某些事,本来并不一定是因为喜欢,而是因为有人禁止他们去做,反之,如果一个叛逆的学生觉得自己的想法、做法没有引起成人的更多关注和反对,人们表现出理解和认可,那么做起来也就没有什么意思了,叛逆的问题可能也因此而解决了。
4.转化学生从哪里开始。学生的问题常常不是一天两天形成的,希望一两次教育立即改变一个人也是不现实的。既然不是一蹴而就的,那么教育转化就是慢慢发生的,用句流行的话语,“教育是慢的艺术”,学生是在春风化雨、润物无声中逐渐变化的。那么,这些变化是从哪里开始的呢?
教师的武器是“承诺”,不论好人坏人都希望自己是言而有信的,承诺的行为都有义务去履行。一项承诺,就是一个对自己的郑重期望,一个自己未来行为的操作指南。当然,这项原理给我们的教育启示是:想要一个学生发生行为的转变,应该从承诺开始。具体操作的行为策略应该是“不承诺-小承诺-公开承诺-行为转变”。
从教师的角度说,要想学生大转变,教师先提小要求。要想让他做到,先让他说到。大转变往往是从小要求开始的。其实,这里所说的承诺,不仅包括语言的、文字的,还包括心理上的,即在心理上,认同并答应要去做某件事。小要求是外在因素,是教师发出的;而承诺则是内在变量,是学生反应的。正是教师的小要求,引发了学生心理的最初承诺,最后教师逐步提要求,学生渐次履行承诺,达到教育转化、行为改善的目的。因此,如果内外因素都考虑到,可以拓展下,将这种策略称之为“要求-承诺”策略。但是,大家清楚,并不是每个承诺都能达到最终行为的改变。就像当年美国作家马克.吐温说的,“戒烟是件很容易的事,我已经戒了一千多次了”。戒烟的承诺很容易发出,但最终戒烟成功并不容易。那么,教师要提什么样的要求,让学生形成什么样的承诺,才更利于对行为的促进呢?
5.“要求-承诺”策略的应用。
“要求-承诺”有效的前提:一是要求者是否是承诺者的重要他人。一名教师是否是一个受学生敬佩、喜欢的人,是否已经成了学生成长中的“重要他人”,其说话的分量和效果是不一样的,当然其要求之后所产生的承诺及其行为也是不同的。二是承诺本身是否有较高的自尊心。根据前面所谈到的认知失调理论,一个高自尊的人,如果承诺之后,不信守诺言,更会感觉认知失调,心理难受,但如果一个自尊心不高的人,违背自己的诺言也不会引起内心更多的不舒服,所以,作为教师,在对学生提出要求,希望其承诺时,应当确保其已经有了较高的自尊心,如果没有或者不高,先培养其自尊心,然后再作要求。
“要求-承诺”有效的条件:首先,要求应该是合理的。当教师在给学生提要求的时候,比较忌讳的是希望“一口吃成个大胖子”,提出一个比较大的要求,学生难以完成。虽然这样的要求也表示出教师对学生满含期望,但这样的要求也容易流于形式,
让学生知难而退,最后不了了之。要知道,学生的问题不是一天两天形成的,改变也不会是一朝一夕之事。所以,教师对学生提出的要求不要过分着急,希望学生一下子就有一个行为的巨变,而是应该“小要求”着手,提一个不复杂,容易达到或者通过少许努力就可以达到的要求,这样,也利于学生做出自己的承诺。其次,承诺最好是公开的。当一个人作出承诺时,如果知道的人越多,履行承诺的心理压力也就越大。再次,履行承诺后有奖励。学生履行了自己的承诺,完成了教师的要求,这时候,教师要给予及时的鼓励和肯定,这包括各种形式、各种水平的表扬。最后,要求与承诺有层次。教师要求与学生承诺的关系应该是逐级递增的。在心理学的社会影响理论中,有一个现象称为“登门槛效应”,认为当个体先接受一个小的要求后,为保持形象的一致,他可能在随后接受一项重大、更不合理的要求。这就好比在商业推销中,推销员首要的目标不是卖商品,而是能把脚踏进客户的大而只要一进大门那么随后推销成功的可能性便大大增加了。前面所谈及的几个教师转变学生的例子中,其要求与承诺都是逐级递增的,教师所采用的其实都是“得寸进尺”的登门槛技术。
二、学生管理的情绪策略
利用情绪情感的规律对学生进行教育,只有“激情”-激活他的情绪并不足够,要从多个角度,从情绪情感规律出发,去实现我们教书育人的目标。教师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1.“知情”,了解学生情绪
了解学生情绪首先要知道,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情绪特点并不相同。对于小学生来说,由于年纪小,情绪的掩饰能力不够,情绪的外显性比较明显,常常表现为他的脸就是他的心,即开心不开心都写在脸上。教师如果充分利用这一规律,往往在教育上会出现出人意料的效果。
2.“定情”,稳定学生情绪
前面作者曾用很大的篇幅来谈当一个人情绪激动时容易受别人的影响,以及如何利用这一规律来提升教育成效。然而,从另一个角度说,当一个人情绪激动的时候,容易受好的影响,也容易受坏的影响。当教师的,既要利用学生激动的时候进行正面影响,也要避免学生激动的时候产生的不理性结果。因此,要让学生变得理性,还要先稳住他的情绪。
3.“共情”,理解学生情绪
共情,是心理学的一个术语,也有人翻译成移情,或者同情心。它根本的意义指的是一种能深入他人主观世界,了解其感受的能力。在这里,借用这一术语主要想表达的是,要理解学生的情绪变化,教师的教育影响要与学生的情绪发展同步,理性的问题用理性来解决,情绪的问题用情绪来解决。
学生管理中的影响策略的前两项要掌握学生的认知策略和情绪策略,首要任务是调整学生的认知策略,防止学生认知协调,主要措施是“要求-承诺策略的应用。其次是要分析学生的情绪,教师的主要策略是要“重情”。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