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每天诵读一章《道德经》,坚持81天——Day5

每天诵读一章《道德经》,坚持81天——Day5

作者: 怡情别莲 | 来源:发表于2020-05-27 22:29 被阅读0次

【原文】《道德经》第五章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chú)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天地之间,其犹橐(tuó)籥(yuè)乎?虚而不屈(jué),动而愈出。多言数(shuò)穷,不如守中。

【摘录韩老师对于第五章的讲解】在《道德经》的解释中,被误读最多的就是这句“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了。因为刍狗是草扎的马啊狗啊之类,用来祭奠,用完了就扔了。那么,把百姓比作“刍狗”,究竟是什么意思呢?有一故事说,一人见了上帝,被分到了地狱,忽然看到一个从不作礼拜、不念祈祷词人被分到天堂。他气愤地说:“我天天念叨上帝,他从不念,怎么他进天堂,我进地狱?”上帝告诉他:“因为他一切靠自己,从不烦我。”有一句话说:神不帮你,是因为神相信你自己的能力。天不帮你,靠自己。这便是这章的总旨。所谓“不仁”,在古文中意思有二:一是指凉薄或凶残,比如不仁不义;二是指任自然。王弼注解这句说:“天地任自然,无为无造,万物自相治理,故不仁也。”这里的“不仁”,不是天忍心或包藏祸心,看人受难,而是天地无心而“不相关”。儒家说:“上天有好生之德”,而道家却说“天地不仁”。在道家看来,若天地有好生之德,就不会有死这回事。万物也罢,人民也罢,都是天地所生;可有生命之物的灭,也是天地的运用。当然,天地的运用是无心的——让物生也不是爱物,让物灭也不是恶物,只是听万物的自然。所以即使天地好生,也不能保护人,重要的是学会自我保护;圣人虽慈悲,也不能救渡百姓,重要的是百姓的自救自渡。所以,老子直说天地、圣人为不仁,是破人的迷信依赖。严复曾大赞王弼的话包括了达尔文进化论的道理,意思也是天地无心,生物自相竞争,适者生存,这便是道法自然。综上可知,这一章讲的依然是“道法自然”的大道理。其发展、继承者有三:一是荀子的《天论》:“天行有常(常就是规律),不为尧存,不为桀亡”;二是庄子,顺自己本性就是道,人就是天;三是韩非子,把“不仁”理解为无情,以为对百姓无情,当草木、猪狗一样对待是“圣人之道”。论证以严刑重法是统治者“合乎天地的不仁之德”,枉顾老子三宝中的“慈”。君主利益至上,又以不仁之法“暴万民”,则是对老子的误解或有意曲解。结论就是:道法自然,圣人无为。无为不是什么都不做,而是按道的方式去作为。这才是老子的思想。

【感悟】:《道德经》中的"不仁"不是我们认为的残忍,残暴;而是不关心,不关照。是一种平等,不偏私的修养,是大仁和无私。"常言道:"慈母多败儿",作为父母不要偏袒任何儿女,当偏袒和照顾成为一个习惯,被照顾者把父母当成理所当然,同时,他又在该成长,成熟的时候,失去体验和成长的机会,这不仅削弱了他的能力,也让他失去了自信心。父母一味地偏袒其中一个,从另一个意义上说,父母不相信这个孩子自己能把生活过好,要知道:"神不帮你,是因为神相信你自己的能力"。我们要相信孩子,就像贾容韬老师说的,连头发丝都要相信孩子。"老子说:"慈故能勇",这里的勇,不管教的勇气,就是父母要有足够的勇气去放手,放手让孩子自己去选择,自己去干,而不是担心和焦虑,担心是诅咒,是毒药。父母"致虚极,守定笃",父母内心的虚静才能接得住孩子的惊涛骇浪。"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其实每个人内在都有向善向美的愿望,我们不去干扰,不去破坏,就像细胞中的免疫力,自身就会复原。

"中"刚刚好,恰到好处,古代道家、儒家都倡导中庸之道,中就是"过"与"不及"间尺度的拿捏,在家庭教育中就是"管"与"不管"的尺度。分清父母与孩子的界限,把孩子的责任还给孩子,给孩子爱和接纳孩子,而不是一味地迁就和纵容,包办和溺爱。还有,父母在管理中,也不是唠叨,体罚,要用在规则,约定,制度来彼此约束,而不是父母口头上的朝令夕改,以人制事。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每天诵读一章《道德经》,坚持81天——Day5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kjigah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