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日更的话题,原本打算继续昨天的伏笔,写一写影响我的明星们,周五上午选修了导师康啸老师的《西方声乐文献》课程,今天的内容是莫扎特的歌剧。除了学到了丰富的专业知识外,更多的收获在于康老师对各种现象的点评。
上课现场本来计划话题都要转向聊文体明星了,但康老师的课就像强心剂一般,给我的日更灵感注入了新的活力。
新话题的截图之后和上周一样,我和老师照例去食堂进行学术午餐活动。今天的学术午餐选择了地下的教工食堂,康老师请客,甚是荣幸。
今天学术午餐的进行现场我们从音乐聊到诗歌,从历史聊到现实,从上学聊到工作,从婚姻聊到买房,无话不说,无话不谈,知识疯涨,思考万千。(感谢!感恩!)
莫愁体制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莫愁体制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学术午餐后,我急忙整理今天总结出来的日更话题们,并拿出其中一条特别有感悟的与大家分享。今天的话题我们来聊一聊:体制内外。
首先,让我们看看什么是体制。
在百度百科上,“体制”这个词有五个含义:
1. 诗文书画等的体裁、格调。
2. 格局;规格。
3. 犹结构。
4. 组织制度。
5. 礼制;规矩。
而我们今天要讨论的“体制”是指政治学概念上的:“体制”指的是有关组织形式的制度,限于上下之间有层级关系的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如:领导体制、政治体制等;
放在音乐家中,说白了,体制内就是过去那个时代为宗教、为宫廷而创作的作曲家,在当今这个时代是指在事业单位工作的作曲家。而体制外指从体制内跳出去,成为独立、自由的作曲家。
概念搞清,让我们来盘点一下,历史和现在,中外有哪些音乐家为体制内工作,又有哪些作曲家跳出了体制呢?
一、体制内的作曲家:
纵观西方音乐历史,在体制内工作的作曲家比较典型的有:
1、帕莱斯特里纳(Giovanni Pierluigi da Palestrina,1525-1594)
莫愁体制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帕莱斯特里纳一生主要服务于罗马天主教大教堂,是一位虔诚的宗教音乐作曲家。他是纯粹意义上的天主教复调音乐的最后一位大师,是文艺复兴时期最完善的复调作曲家。他一生写过很多宗教类型的作品,如250首经文歌、104首弥撒等。
2、亨德尔(George Friedrich Handel,1685年2月23日-1759年4月14日)
莫愁体制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亨德尔生于德国哈勒,师从管风琴家查豪学习作曲,后在教堂内任管风琴师及艺术指导。因爱世俗音乐,于1703年迁居汉堡,开始从事歌剧的创作。1706年后,在汉堡威尔及伦敦两地进行创作,不久成为英国的音乐权威人士 。代表作有《阿尔米拉》、《哈利路亚》等。
1710年,这个25岁的亨德尔就任汉诺威选帝侯的宫廷乐长。他并没有满足于这个不错的差事,而是把眼光放到了海外。当时的英国比德国富裕得多,歌剧艺术在那里也更受欢迎。但自从普赛尔1695年逝世后,英国的歌剧艺术就止步不前,需要新鲜的血液。亨德尔看准了这个机遇,就向主人请了一年的假,渡海去了英国,此后几年亨德尔就往返于英德之间。他的到来给沉闷的英国歌剧界带来了一股清风,在伦敦他的歌剧《里纳尔多》大获成功,1713年他以一首《女王生日颂歌》博得了安妮女王的赏识,于是亨德尔索性就不回汉诺威了。
命运捉弄了这位开了小差的宫廷乐长:1714年没有子女的安妮女王驾崩,亨德尔的“老领导”汉诺威选帝侯乔治以英王亲戚的身份继承了英国王位,亨德尔恐怕要遭殃了。可他镇定自若,以一部精心创作的《水上音乐》欢迎了新国王乔治。国王对乐曲的华贵典雅赞叹不已,问这是何人所作。当得知作者是老部下亨德尔时,不仅原谅了他的旧过,还当即增加了他的年薪。
3、海顿(Franz Joseph Haydn,1732年3月31日—1809年5月31日)
莫愁体制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维也纳古典乐派的奠基人,交响乐之父,出生于奥地利南方靠近匈牙利边境的风景秀丽的罗劳村。他是维也纳古典乐派的第一位代表人物,一位颇具创造精神的作曲家。
海顿的音乐幽默、明快,含有宗教式的超脱,他将奏鸣曲式从钢琴发展到弦乐重奏上,他是器乐主调的创始人,将传统对位法的独立声部完全同化了,将主题发展自行展开。后期他访问英国,接受牛津大学授予的音乐博士头衔,受到了亨德尔的影响,也受莫扎特的影响,产生旋律优美的抒情色彩,出现类似巴洛克的风格。
1761年,海顿被匈牙利最有权势的保罗·安东·埃斯特哈齐王子任命为宫廷副乐长,在此,他度过了长达30年之久的音乐仆役生活。 受雇于人的滋味是辛酸的:上班时必须穿上绣金花背心,白色长统裤袜,头戴假发或梳辫子,脸上搽香粉。每天午餐前后,要恭候在客厅里,等待主人有关当天音乐活动的安排指示。在创作上,必须在规定的日期内按主人的命题或要求,准时写成音乐作品。此外,还要监督乐队的纪律,看管好每件乐器,给新歌手上课,提高乐队水平等等。海顿曾悲哀地写道:“我坐在我的荒野里,几乎没有人类和我在一起,我是很痛苦的......最近几天我也不知道我是乐长还是剧场验票员......要知道经常作奴隶是很可悲的......”。
尽管有时宫廷生活强加给他的种种约束惹他生气,他还是居住在这样一个世界中。这个世界既不怀疑王公的至高无上,也不怀疑穿制服的伟大艺术家的天才。关于他在埃斯特哈齐家中的地位,他自己的最后评价认为有利条件超过了不利条件。“亲王总是对我的作品感到满意。我不仅经常受到鼓励,而且作为一个乐队的指挥,我可以进行实验,观察什么产生了效果、什么减弱了效果,我可以改进、替换、作一些增删,可以大胆地按我喜欢的那样去做,我与世隔绝,没有人来扰乱或折磨我,我被迫成为‘独创才’。”
4、萨列里(Antonio Salieri,1750年8月18日-1825年5月7日)
莫愁体制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意大利作曲家,与莫扎特为同时代人,成就非凡 。他曾在四代哈布斯堡皇朝中供职,掌握了维也纳所有重要音乐事务。1774年他接替伽斯曼成为意大利歌剧院乐队长和作曲家。1788年取代朱塞佩·邦诺成为宫廷乐队长。他是维也纳音乐艺术社团(由伽斯曼创办)的积极支持者并在1788年到1795年担任主席。他还是维也纳第一所音乐学院——1817年成立的演唱学院的院长。萨列里同时还是一名成功的教师,他的学生有贝多芬、舒伯特和李斯特。
5、里姆斯基·科萨科夫(Nikolai Andreivitch Rimsky-Korsakov,1844年-1908年)
莫愁体制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他是俄国作曲家,音乐教育家,俄国“强力集团”代表人物之一。1871年,里姆斯基-柯萨科夫应彼得堡音乐学院之聘在该校教授作曲法与管弦乐法等课程,后来还兼任海军部所属各军乐队的督察员(1873-1884年)、免费音乐学校校长(1874-1881年)等职。他的教学工作确实是边教边学,他孜孜不倦地钻研音乐理论,以补自己专业音乐知识之不足;他亲自记录民歌,配上和声结集出版,还同巴拉基列夫和里亚多夫一起修订格林卡的歌剧总谱,所有这些,都使他得到一种“意想不到的训练”;同军乐队的密切接触也使他有机会熟悉和研究各种乐器的构造和性能,并终于写出一些关于管弦乐法等方面的专著。里姆斯基-柯萨科夫为发展俄罗斯音乐文化而进行的多方面的活动,都有其丰硕的成果:他在音乐学院三十七年的教学工作,培养出众多的人才,其中包括里亚多夫、伊波里托夫-伊凡诺夫、格拉祖诺夫和米亚斯科夫斯基等著名作曲家;他发扬了自我牺牲的伟大精神,进行了大量精细的修订、续写和配器工作,使一些与他同时代的俄罗斯作曲家的未完成作品,例如穆索尔斯基的歌剧《鲍里斯·戈都诺夫》和《霍凡兴那》、鲍罗丁的歌剧《伊戈尔公爵》和达尔戈梅斯基的歌剧《石客》等得以最后完成;他参加贝莱耶夫的新的音乐家小组的活动,并成为这个小组的一些创举的“顾问”——这个小组组织的“俄罗斯交响乐演奏会”和乐谱出版社,对俄罗斯音乐作品的推广、宣传和发展起了很大的作用。
6、理查德施特劳斯(Richard Strauss,1864年6月11日-1949年9月8日)
莫愁体制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他是德国浪漫派晚期最后的一位伟大的作曲家,同时又是交响诗及标题音乐领域中最大的作曲家。在作为作曲家名垂青史的同时,理查德·施特劳斯也享有指挥家的巨大声誉,他担任过柏林皇家歌剧院和维也纳歌剧院的指挥和音乐指导。
1933年,当理查·斯特劳斯着手写一部新的歌剧作品《沉默的妇人》时,以希特勒为首的国家社会党掌权了。作为音乐家的理查·斯特劳斯,几十年来一直不问政治,他看不起许多政治家,只专心从事艺术。但在这年的拜罗特音乐节上,著名指挥家托斯卡尼尼因抗议纳粹党人迫害犹太人,拒绝参加演出。而理查·斯特劳斯为挽救艺术节和出于对瓦格纳艺术的尊敬,当时出任代 替托斯卡尼尼指挥了这场有纳粹党要人参加的盛大演出。鉴于理查·斯特劳斯当时的声誉,纳粹党很需要这样一位文化要人起宣传作用。因此,他们大肆渲染理查·斯特劳斯的这个举动,把他指挥这场演出视为支持纳粹党的证据。这年11月,宣传部长戈培 尔组建纳粹“国家音乐局”时,未经本人同意就任命理查·斯特劳斯为局长,理查·斯特劳斯就这样展开了自己历史上不光彩的一页。
理查·斯特劳斯缺乏政治意识,或者说,他具有德国庸人的劣根性。在当国家音乐局局长期间,他甚至没有发现当时与他合 作创作歌剧的脚本作者是几年前认识的犹太人史蒂芬·茨威格。 为此,纳粹在电台广播中指责理查·斯特劳斯。茨威格去苏黎世避难,推举别人为理查·斯特劳斯写剧本。理查·斯特劳斯不愿 正视现实,还坚持在海报和节目单上写上已被撤下的茨威格的名字。他的这一要求做到了,但曾许诺出席歌剧《沉默的妇人》首演式的希特勒、戈培尔等人却没有来。四天之后,纳粹宣布禁演这部歌剧,并命令理查·斯特劳斯以健康原因辞去国家音乐局局长职务。于是,理查·斯特劳斯委曲求全,给希特勒写了一封卑躬屈膝的信。虽然,他这样做保住了职位,但是,法西斯头目 们再也没对他及他的家庭施舍过特殊的宠信。
纵观中国音乐历史,在体制内工作的作曲家数不胜数,如汉代的李延年、南北朝时期的苏祇婆、隋朝的万宝常、唐朝的李龟年等等,在之前的文章中已经详细介绍过了。在这里我就不重复了(详情请参见本人的日更文章《前要知古人,后可做学者》,作者:李昆)
今天为大家介绍在体制内的两位当代音乐家、作曲家。
1、吕骥(1909年-2002年1月5日)
莫愁体制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我国新音乐运动的先驱者之一、中国音乐家协会名誉主席,音乐理论家,出生于湖南湘潭,创作的《抗日军政大学校歌》等歌曲广为传唱,致力于中国民族民间音乐遗产的收集和整理工作,理论研究涉及了社会音乐生活、音乐功能、音乐创作、音乐表演、民族音乐、音乐美学、音乐史等多方面的领域,获得了首届中国音乐金钟奖颁发的“终身荣誉勋章”。其外重孙女是著名华语女歌手周笔畅。
吕骥1930年入上海音乐专科学校学习,1932年在上海加入中国左翼戏剧家联盟,193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7年赴延安,参加筹建鲁艺。曾任鲁艺音乐系主任兼教务主任、副院长。1939年组织中国民间音乐研究会。1945年后任东北鲁艺院长、东北音乐工作团团长。建国后,历任中央音乐学院副院长、中国音协主席,是人大代表、全国人大常委。
在音乐创作方面,他与聂耳、冼星海等革命音乐家一样,形成了中国旗帜鲜明的革命音乐的优良传统;在音乐理论研究方面,他涉及音乐活动、创作、表演、民族音乐、美学、音乐史等多个领域,留下了许多有学术价值的理论研究;在音乐教育方面,他在中央音乐学院初步建立了中西兼备、专业较全、教学、科研、实践相结合的新型音乐教育学府,为中国特色的现代音乐教育体制奠定了基石。吕骥为中华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承和社会主义音乐文化的建设做出了杰出贡献。他用音乐发出时代的呼声,用音乐来教育人。
2、印青(1954- )
莫愁体制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印青老师是本人心目中的偶像之一。他在2006年——2009年担任总政歌舞团团长,他是我国著名作曲家,中国音乐家协会理事,中国文联第八届全委,全军艺术指导委员会委员,全军高级职称评委会评委,多次在全国、全军各次重大比赛中担任评委、国家一级作曲家。
经常观看CCTV音乐频道的“光荣绽放”节目,其中有一期是致敬“中国十大作曲家声乐作品音乐会”,最后一个致敬的就是印青老师。纵观印青老师创作的声乐作品,我发现其中有一个显著的特点,那就是他的作品:与时俱进、歌颂当代。这可能与和他合作的词作者蒋开儒、屈塬老师有关,但是除去歌曲本身的政治色彩,音乐本体也非常的动听和激励人心。例如:印青老师的代表作《走近新时代》,故事背景就发生在1997年邓爷爷去世后,第三代领导集体高举旗帜开创未来。“我们唱着东方红,当家作主站起来,我们讲着春天的故事,改革开放富起来,继往开来的领路人,带领我们走进那新时代,高举旗帜,开创未来。”多么振奋人心,多么优美动听!进入2000年,国家进行西部大开发战略,印青老师又创作了《西部放歌》来歌颂和鼓励大家开发西部。《在灿烂阳光下》是专门为十六大创作的歌曲,体现了与时俱进的时代精神,是优秀的红歌之一。 2005年青藏铁路施工胜利在望,印青老师创作的歌曲《天路》,成为每一列进藏列车的主题歌。 2009年的建国60周年庆典活动,他为祖国创作的《走向复兴》一直振奋着我们的精神。
本人改编的萨克斯管六重奏《走向复兴》的总谱手稿 莫愁体制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二、体制外的作曲家
最典型的当数古典主义时期的作曲家莫扎特了。
莫愁体制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1781年6月,莫扎特再也无法忍受大主教的凌辱,毅然向大主教提出了辞职,成为欧洲历史上第一位公开摆脱宫廷束缚的音乐家,到维也纳谋生。之后,他虽然名义上是一位自由作曲家,实际上仍然无力抗争封建社会对他的压迫,生活的折磨对他的思想和创作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在维也纳的10年,成为他创作中最重要的10年。
第二个游离于体制之外的作曲家是舒伯特。
莫愁体制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他是早期浪漫主义音乐的代表人物,也被认为是古典主义音乐的最后一位巨匠。舒伯特被我们称为艺术歌曲之王,因为许多艺术歌曲的创作都是为了养家糊口。虽然有过短暂的教师生涯,但更多的创作源于体制之外的自由。
我们国家在体制之外的自由作曲家也有很多。在这里我想致敬,一位比较极端的体制外作曲家,那就是王洛宾先生。
莫愁体制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王洛宾先生传奇的一生不能简单的用体制外来形容,而是用监狱内来形容更为贴切,因为他一生中坐过三次牢,写过1000多首作品,绝大多数都与西部的音乐有关。在如此艰苦的条件下,作品数量之多,质量之高,是绝无仅有的。王洛宾先生面对困难,对音乐执着的追求,用馒头换民歌的精神,特别值得我们学习。
我们今天不去讨论体制内和体制外的优劣,只想说说体制带给我的感悟,因为我本人从体制内干了四年,最终还是跳出了体制,重新回到了母校的怀抱。经历过体制的磨练,才知道学习机会的来之不易,我们更应该珍惜现在的学习生活!
最后,我想用改编自毛泽东(1893-1976)主席的诗词《沁园春·雪》来结束今天的话题:
“北京风光,千年历史,万人来考。望体制内外,惟余茫茫;事业单位,顿失滔滔。内外学者,讲师教授,欲与天公试比高。须年底,看投票选举,分外妖娆。
职称如此多娇,引无数学者竞折腰。惜达官贵人,略输文采;生意场上,稍逊风骚。一代天骄,全国首富,只识赚钱塞腰包。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译文:北京的风光,千年的历史,每年都有数万学子考到北京来。望体制内外,只有我是那么的迷茫吗?事业单位人才的流失,像冬天里宽广的黄河上下,顿时失去了滔滔水势。每当评职称的时候,国内国外的学者,大学的讲师和教授,它们都想试一试与老天爷比比高。要等到年底的时候,看看评职称的投票现场和选举结果,分外妖娆。职称如此媚娇,引得无数学者竞相倾倒。只可惜达官贵人,略差文学才华;做生意的商人,稍风骚。称雄一世的全国首富,只知道大把大把地赚钱,塞进自己的腰包。这些人物全都过去了,数一数能建功立业的英雄人物,还要看今天的人们。)
正所谓: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体制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六翮飘飖私自怜,一离故乡数十年。
丈夫贫践应未足,只为学问不为钱。”
(译文:黄昏的落日使千里浮云变得暗黄;北风劲吹,大雪纷纷,雁儿南飞。不要担心体制内没有知己,普天之下还有谁不知道您呢?就像鸟儿六翮飘摇自伤自怜,要离开故乡数十年。大丈夫贫贱谁又心甘情愿,而放弃事业单位编制的工作只为做学问,不为赚钱。改编自唐代诗人高适(704-765)的《别董大二首》)。
2018年11月9日 23:56
于北京 朝阳 为伟斋
参考文献:
李秀军(2001).《西方音乐史教程》.长春:吉林音像出版社
印青(2009).《印青创作歌曲精选》.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
网友评论